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穿越巴洛克艺术之门

2014-05-16 14:32:27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云菲

   


青年男子肖像(藏于罗马斯巴达美术馆) 卡拉奇


神意的凯旋(藏于罗马巴贝里尼宫国立古代艺术馆)科尔托纳

  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的全部展品,精选自罗马威尼斯宫国立博物馆、科西尼宫国立古代艺术馆、巴贝里尼宫国立古代艺术馆、基吉宫巴洛克博物馆、斯巴达美术馆等10余家意大利著名博物馆、艺术馆和相关收藏机构,都是首次来中国展出,作者包括卡拉奇、卡拉瓦乔、贝尼尼、科尔托纳、阿尔加迪、普桑、安德烈亚·萨基、弗朗西斯科·科扎、乔万·巴蒂斯塔·高利、贾钦托·布兰迪等。

  展览以17世纪罗马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为主线,划分为走向巴洛克及其自然主义的表现、巴洛克雕塑和巴洛克绘画3个部分,重点介绍和展示罗马巴洛克艺术,同时兼顾同时期的其他艺术风格,为广大观众呈现一幅17世纪的罗马艺术全景画卷。

  中意双方历时一年多精心策划的这一主题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2月28日,有近10个月的展期。其间,2014年7月底将进行一次展品更换,届时,卡拉奇的《青年男子肖像》 、卡拉瓦乔的《施洗约翰》 、贝尼尼的《救世主半身像》会神秘现身。

  17世纪,罗马,聚集于此的众多意大利和欧洲艺术名家以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创造力,为这座永恒之城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瑰宝。21世纪,北京, 20余名活跃在17世纪罗马艺术舞台上的艺术大师和著名艺术家的艺术精品再次聚首,为这些高品质的西方艺术经典进行了一次精心的学术梳理。日前,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和旅游部文化遗产开发司、罗马历史艺术民族人类遗产及博物馆联盟特署联合举办的罗马与巴洛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300多年前巴洛克时代的50件(套)意大利绘画、雕塑和工艺品等艺术珍品的集中呈现,为中国公众走进巴洛克时代开启了一扇穿越时空的艺术之门。

  艺术走向了巴洛克

  16世纪末的罗马,诞生了卡拉奇和卡拉瓦乔两位艺术大师。以卡拉奇、卡拉瓦乔及其弟子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打破了罗马文化艺术在风格主义晚期所形成的僵局,对已经悄然兴起的艺术创新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这种崭新的艺术风格为17世纪蓬勃发展的巴洛克艺术奠定了基础。展览首先呈现的即是17世纪罗马艺术新篇中的这两位关键人物。

  卡拉奇三兄弟在意大利创建了欧洲最早的美术学院——波伦亚学院。展览中的布面油画《青年男子肖像》创作于1598年至1600年之间,艺术家以纯熟的绘画技巧和强烈的光影对人物面部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刻画,具有16世纪末肖像画的典型特点,线条简洁明快、配色适度,通过画面呈现出了真实的空间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卡拉瓦乔的布面油画《施洗约翰》创作于17世纪初期,描绘的是青年施洗约翰的近景。这幅作品构图复杂,采用了大面积聚光和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除了精湛的绘画技巧外,作品在形式上显得更为自然,更注重对自然真实的关注,作品中的人物也明显呈现出宗教题材世俗化的特点。

  在展览第一部分同时还展出了与卡拉奇、卡拉瓦乔两位大师的艺术风格密切相关的其他艺术名家的作品,在这些艺术名作中,简蒂莱斯基的布面油画《弹鲁特琴的圣切奇莉亚》特别值得关注,这是此次展览中唯一的一幅女性画家的作品。除了背后若隐若现的风琴外,画面背景中的一切都藏匿在暗影之中,凸显了弹鲁特琴的圣切奇莉亚的形象,仿佛她正在进行一场与上帝间的对话,宁静祥和。画面中丰腴身形的美人、奢华的服饰和明净的光线彰显了自然主义风格的表现力度。

  观众徜徉于展厅中,如同翻阅一本17世纪罗马艺术史手册——从自然主义出发,借助对绘画效果的强调,一种摆脱约束、注重外在表现的绘画形式得到了发展,艺术走向了巴洛克。

  雕塑,巴洛克的向导

  17世纪,巴洛克绘画是最具代表性的绘画风格。科尔托纳是17世纪罗马巴洛克绘画艺术界熠熠生辉的新星。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早期尝试自然主义风格,之后发展出一种宏大、轻灵的艺术手法,以鲜艳的色彩和无限的空间作为绘画语言,为罗马的许多宫殿和教堂创作了天顶壁画,堪与建筑争辉。展览中的布面油画《牧羊人来拜》是科尔托纳早期偏近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这与艺术家在艺术成熟之后为巴贝里尼宫绘制的天顶壁画有着较大的区别。巴贝里尼宫的天顶壁画以一种神话的方式颂赞了乌尔班八世和巴贝里尼家族的荣光。这幅宏伟的巨幅天顶壁画在17世纪30年代完成后,成为罗马巴洛克艺术的象征。此次展览展出了这幅天顶壁画的样稿。

  但与之前最受欢迎和普及面最广的绘画艺术相比,雕塑在罗马艺术中占据了上风,成为巴洛克艺术之向导,并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罗马的巴洛克代表的不是一种而是多种艺术的综合呈现,主要围绕市政和建筑空间展开。其中,绘画、雕塑乃至工艺美术都对“艺术的绝妙合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种“合成”正是17世纪罗马巴洛克巨匠贝尼尼本人为了蕴藉视觉艺术的综合而提出的表现模式,可以被视为包括巴洛克在内的整个17世纪罗马艺术文化的特征。展览中的大理石雕塑《救世主半身像》代表了贝尼尼的雕塑风格。81岁高龄的贝尼尼在1679年为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雕刻的这件作品,是其晚期雕塑中的杰作之一。他对大理石有着非凡的驾驭能力,能够在坚硬冰冷的大理石及其他材料上雕琢出皮肤、布匹、乃至发丝的视觉假象,他的雕塑作品成为巴洛克艺术的巅峰之作。作品中的救世主神情泰然、满怀慈悲,扭向一边的头部和做出保佑姿势的手扩大了观者视觉的空间,流畅自然的卷发垂落在肩上为人物增加了庄重感,多重雕琢的衣袍让脸部显得更加明亮,其皮肤也给人以细腻透亮的感觉。令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一作品直到2001年才被确认为是贝尼尼的原作。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