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一个“精神病”艺术家填写缺失的爱

2013-12-25 09:16:53来源:周末i城市    作者:冰雁

   


装置《天堂之梯》


最新画作“我的永恒灵魂”系列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从韩国大邱移师中国上海。上一站33万人次的造访量,落到上海当代艺术馆馆长龚明光的眼里,三个半月的展期,希望能放大10倍。因为这里的人口密度更大,视野也更趋国际化。开幕当天,现场逾3000位观众,欣赏了101(组)件草间弥生的绘画、雕塑、装置和影像作品。其中,“无限镜屋”更是直接将公众带进艺术家标志性的“致幻”世界。而展品的体量之大,近乎周全地涵盖了这位日本艺术家60余年来的创作主题。可以说,这是MoCA于2013年度举办最具分量的一次展览。

  1998年,策展人金善姬在日本东京的大田艺廊(Ota FineAr ts)初识草间弥生。忆起当年,艺术市场蠢蠢欲动,草间弥生的光环远不如今日耀眼。但第一印象,颇为特别。“一般人在展览开幕上总会跟你寒暄几句,但她不是。有点害羞,远离人群,一个人坐在一边,像在沉思。”

  上世纪70年代初,草间弥生离开美国,带着一身的恍惚与疲惫回到日本。几年后,精神状态不佳的草间弥生入住位于新宿的疗养院。至今,每天往返于疗养院与工作室的生活,已持续了30余年。先后四次造访的金善姬这样描述草间弥生的工作室:那是一座四层的小楼,配有电梯,布置精巧。一楼摆放了她的艺术作品,画作都以图书的方式陈列,就像一个颜色斑斓的图书馆。虽已年过八旬,但她依旧勤奋,每天坚持创作。有些小画,一天就能完成。另外,还有八九位员工辅助工作室的日常运营。

  从第一次的会面,到今天亚洲巡展的策划,金善姬与草间弥生的交际也只泛泛。一直独身的艺术家,没有朋友,也早早的远离家人,甘愿沉寂在虚实交错的点线与镜面之中。MoCA的现场,你或许可以在光怪陆离的热闹里,尝到一点怪婆婆的无限延展的永恒的孤独。

  城市的定制

  10岁开始画“Dot Obsession”(圆点),20岁创作“net”(无限的网),当这些被调侃为患有“密集恐惧症”的艺术作品,大量出现在装饰品、印刷品及奢侈品上时,点点与南瓜即成为草间弥生在国人心中的标识性印象。而《天堂之梯》《无限镜屋》《我在这里,却了无一物》这些装置及空间作品,难得一见。于是,这也成为MoCA展厅中,被造访最多的角落。

  一楼的两件“镜屋”,分别藏匿在波点偏执的红色大南瓜及拉开暮帘后的黑匣子里。后者的“灵魂波光”,直接引入不断膨胀的宇宙。方形的小屋,地面是水,四面环镜,大小不等的圆点,不时散发变色的荧光。无限、延伸、轮回、消失,眼睛带动身体,告诉你,这就是草间弥生执迷不悟的幻象的真迹。

  二楼的洁净之屋,通体白色。今天再去,想必已被观众“打造”得奇形怪状。与之呼应的是三楼《我在这里,却了无一物》。两件空间作品,均为上海度身定制。这是草间弥生回到日本后的创作。现地作品的概念是融入当地生活,按当地文化布置,物件也都在当地选购。每一次的展出,规模与物件都不同。房间内的电磁炉、电饭煲、自行车,都非常的上海味道。MoCA的工作人员也都纷纷解囊,将自家的物品捐献出来。今天你和同伴们在白色小屋用圆点贴纸肆意粘贴的道具,其实早已染上十几年的生活气。虽概念相仿,《我在这里,却了无一物》的意境完全不同。闪着紫色幽暗的光,房间里的每一处家居和角落皆被荧光的波点覆盖。“I’m here, but nothing”,身处其境,已成全了作品“自我消融”的意图。

  这是策展人之一的王慰慰很喜欢的作品。“其实,这作品的灵感源自草间弥生的幼年时期,因为受到精神幻觉的困扰,她曾说听到过植物对她说话。所以,现在就以这种简单的方式呈现她的幻象,也为观众营造一种特别的幻象。”[NextPage]


草间弥生作品

  亚洲的多样性

  亚洲群展的特色是“多样性”。

  金善姬介绍:我们更关注草间弥生近期的作品。她的绘画风格几乎从开始到2004年,未有太大的改变。而近期,却有明显的不同。比如,颜色很鲜艳,不像以前只用红、黄、黑或白。作画的时候,一般艺术家会调和多种颜料,直到出现自己想要的色彩。但草间弥生是直接蘸上那些高饱和度的颜料,就像孩子画画那样,所以她的颜料总用得很快。另外,她喜欢坐在轮椅上,将画板平放在桌子上创作,然后顺延四边,转上一个圈。她事先不会设定或勾勒草稿,所有的构图和细节,都在她的头脑里。她下笔很快,掌控力极佳。有时胳膊酸了,就让助理帮她按摩几下,再埋头苦干。最后一步也颇为有趣。完工后,她会将画作高挂起来,找到认为最好的正面角度,这才大功告成。

  最新绘画系列“我的永恒灵魂”,每一幅画作的名字犹如诗歌:《春之觉醒》《太阳的光耀》《在欢愉的天空下》……叫人浮想联翩。南瓜、波尔卡圆点、小女孩、眼睛、雨伞、类似古老壁画的太阳神,热闹的主角充满画布。据说,这一系列已多达310余件。

  50幅《永恒的爱》系列,是草间弥生创作于2004年至2007年的作品。用马克笔画上不断重复的眼睛、侧脸、圆点、波纹、旗帜、蝴蝶、花朵、嘴唇,还有牵着狗或提着手袋的女人,这些千奇百怪的造型,好像浮游生物一般游进艺术家的脑中,再接通完美的布局,重新进入观众的视野。无限,也交替地轮转着……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在那个思潮迭起、鱼龙混杂的反战年代,草间弥生一头扎进纽约的当代艺术圈。那是当代艺术家最好的年代。身穿和服的草间弥生,大举“前卫”的旗帜,与安迪·沃荷、克拉斯·奥尔登堡、贾斯培·琼斯一跃成为纽约最耀眼的明星。她艺术生涯里的大部分成名之作,皆创作于“纽约时间”。许多评论人将草间弥生划入女权主义、极简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抽象表现主义等等,而草间弥生对自己的定义却是:我只是一个“精神病”艺术家。虽一生都在跟幻觉抗争,也借用幻觉成就了自己非凡的名声,作为个体,草间弥生晚年的颜色,填写的却是童年空白了的记忆与缺失的爱。

  (实习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