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书画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遗产丰厚。它的生存、发展、兴衰、演变、一直受到文化、科技、政治、经济、教育以及自然、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因此,中国画艺术在过去、现在所发生的任何现象,往往都具有复杂的内因与外因,其昔日的、未来的演变与发展都始终贯穿着自身的规律性。
当代社会的每一位公民都可以依据其文化权力,基于各自的审美习惯与偏爱及其修养水准,按个人意志作出不同的艺术选择,发表不同的艺术见解。但是,任何人、任何单位(无论是平民百姓或名人权贵、业余爱好者或专业研究者、民间组织或官方机构)面对中国画作品的认证备案、真伪鉴定、优劣评论、学术定位、价值评估等专业问题,都应以学术研究的科学态度,力求认知的精确性、系统性,确保策略与计划的合理性、可行性,而绝不可受个别人或个别单位、个别领导的主观意志与利益之驱动。中国画艺术研究是一门学科,中国画艺术管理是一项专业,中国画艺术事业需要科学发展观引导。当代中国画艺术发展与繁荣的局面,不是仅凭热情和干劲就可以迎来的。为此,中国画艺术的创作者、收藏者、管理者以及热爱中国画艺术的大众,都要以敬畏艺术的心态,遵循精确认知、理性思维的学术原则,精确认知中国画的画种特点和形态架构,及其诞生、优化、传承、演变的规律性;并针对当下中国画创作、研究、宣传、交流、交易、收藏等方面的认知缺失与管理混乱等问题,认真探讨中国画辨伪、防伪的方法与策略及其学术价值、市场价值的评估准则与体系;并探讨如何建构中国画管理体系,抵制学术腐败,改善艺术生态环境,推动中国画艺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路径与策略。从中国画艺术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入手,可以让我们更全面更精准地了解中国画艺术。
关键词:画种优化 精确认知 理性思维 科学管理 多元发展
六、中国画作品真伪方面的“须知”与“须思”
很久以前就有了中国画作伪者,我曾试图考证中国画的第一个赝品制造者和第一个真伪鉴定者,但由于历史的某些脚步是不留痕迹的,仅凭尚存的历史文献不能准确查清,所以至今对这两个第一不敢断言。其实,没有必要急于考证中国画造伪与辨伪的历史起点,能否考证准确也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全面了解中国画真伪之间的较量过程,正确认知中国画鉴藏的历史。
宋代初期之前的中国画临、摹、仿行为多数是为了学艺,或者为了作品的传播与传世,恶意制造中国画赝品者较少。因而发生在中国画临本、摹本、仿品与鉴藏活动之间的道德冲突、利益冲突较少,真伪之间的较量也较少。自明中期开始,以“苏州片”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画作伪业开始泛滥。临、摹、仿、造、改、配、添、代种种手段兼用,并由个体作伪演变为分工绘制,作坊生产,商业销售。于是,中国画作伪由此开始愈演愈烈,中国画真伪之间的较量不断升级,逐步社会化了。真伪双方的对抗性越来越明显,欺诈与反欺诈的斗争越来越多,反复进行着“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争斗。在中国画真伪之间的不断较量过程中,鉴定工作者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中国画经验鉴定系统,也称之为“眼学”。当然,尚不可称其为中国画鉴定学,虽然也曾有人力图将以“眼学”为主体的中国画经验鉴定专业提升到学科层面,但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经验积累到建立学科,还需要有更多学术支撑和更完备的知识结构。特别是面对中国画真伪这个错综复杂的千古难题,所有研究者都必须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谢稚柳、徐邦达、启功、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等专家曾于20世纪80年代巡回全国各博物馆、图书馆、大专院校、文物商店,共同鉴定了数万件古代书画藏品。他们对其中的部分作品真伪虽然持有不同意见,但是并没有按少数服从多数的规则去统一意见,而是将每个人对每件作品的不同意见都记录下来。我曾见到一份针对235件元代以前作品汇集成的表格式资料,题名为“元以前传世书画作品专家不同意见”,并在表后说明:“以上只是就手中的资料简略的列表,便于浏览。从中可以看到对元以前书画鉴别,存在各种各样不同的见解,可知这中间存在的难度。工作艰巨,有待继续克服,更有望于来者不断攻关。表中对国外收藏古书画的小部分,附加了一点意见:所有国内外私人藏品不在此列,表中各家意见,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结论。特此申述拙见,伫候各方专家、读者有以教之。”老专家们的求实态度确实令人敬佩。
中国画经验鉴定体系有点像当年的郎中,望、闻、问、切,凭直觉、靠经验诊断病情,其结果难免出问题。现代医学带来了全新的知识结构,更多的诊断治疗方法,中西医相结合便成了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往的中国画鉴定者主要靠经验,鉴定泰斗杨仁恺曾说:“鉴定的本质是经验。”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经验的作用是有限的,有时候仅凭经验办事会导致失误。杨仁恺的书画鉴定经验非常丰富,很难有人可与其相比,可是,他却在“河南石鲁假画案”中看走了眼,当时看走眼的还有其他几位专家和收藏者。这个制售石鲁假画多达千幅的大案被河南警方成功破案,对中国画经验鉴定系统无疑是一次重创。此案造假售假的那几位涉案人员,若与当今的中国画造假售假高手比,还算不上正真的高手。何况杨仁恺还是石鲁先生的同乡好友,他对石鲁其人其画颇有研究,颇有经验。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几位专家的“走麦城”,否定他们的一生业绩与英明,但正是这类靠经验导致失误的教训,使中国画鉴定工作者开始反思。中国画鉴定过程应像司法破案过程一样,要注重证据。取证的成败往往决定了破案或鉴定的成败。所以,“科学取证”应是中国书画鉴定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一位书画鉴定工作者都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为此,我们曾以“科学取证”的理论与案例,与一些中国画鉴定专家共同研究探讨中国画鉴定观念问题,后来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画鉴定的未来之路,一定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要尽早创建成熟完善的中国书画鉴定学的理论体系。目前,关于中国画鉴定的书籍已经出版了许多种,其内容大都是一些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中国画鉴定研究者的视野一直受历史条件所局限,迈向学科建设的科研条件一直不够成熟。杨仁恺著的《中国书画鉴定学稿》,曾力图将中国书画鉴定专业由经验积累的层面推向更高的学科建设层面,虽然这部书在理论设计方案和学术观念方面都存在不足,但是这部十多年前问世的书无疑是当时中国书画鉴定专业的巅峰之作。杨仁恺在此书中将书画鉴定的种种方法概括为四个字:“科学论证。”由此可见,他想让中国书画鉴定专业由“经验+直觉”的层面向“科学论证”的层面转换与提升。当然,他的这个美好愿望无法在传统鉴定模式中实现,反而会使人们在其转换与提升过程中逐步觉悟:鉴定的本质是科学的态度与方法,而不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论证”高仿级的中国画赝品是危险的,是难免出错的。“科学论证”的前提或基础是“科学取证”,而中国画鉴定的科学取证之“证”,往往来自绘画材料方面的微观物证,而且这种微观物证常常具有无可争议令人信服的特点。传统的中国画鉴定在从艺术风格与绘画功力方面进行鉴定分析时,常会因笔墨的偶然性及作者风格、水平的不稳定性而感到困惑,甚至导致失误。所以我认为,中国画鉴定的途径不能仅在中国画作品的艺术形态领域,必须进入物质形态领域,以现代光学仪器无损伤地检测中国画作品的纸、墨、色、印迹的物质成分和微观形态,再将其检测数据与数据库中的各种备案数据进行比对,是识别中国画真伪的重要途径。
中国书画纸历史悠久,在造纸工艺、原料成分、品种样式诸方面,因地域不同而存在区别,又随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有着许多随时空变化而产生的特征与规律。分析不同年代不同种类的中国画纸,捕捉其规律性特征,可以成为鉴定中国画作品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画的色墨品种也十分丰富,各有其时代烙印和规律性特征。特别是中国画用色,有矿物质颜料、植物颜料、化学颜料三大类,有诸多品种与品牌。检测各类颜料的不同成分,研究其产地、起用时间,也是鉴定中国画作品的一条重要途径。用印是中国书画一大特色,各类印章和所用印泥品种也十分丰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印泥。印泥盖在书画作品上,其印色将贴附着书画纸纤维渗透和蔓延。检测并研究印泥成分和印迹在纸张上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特征,又是鉴定中国画作品的一条重要途径。沿着以上三条途径,可以用光学仪器检测到历代中国画作品材料方面的深层信息。不同时空的作品会有不同的材质特征,一方面是书画材料本身的物质成分和微观形态不完全一样,另一方面是随着时间推移导致纸、绢、墨、色、印迹发生了变化。通过大量检测历代中国画材质的有关信息,可以掌握各时期中国画材质的共性与特点。如果在鉴定工作中发现某中国画作品的纸、绢、墨、色、印泥以及胶矾等添加剂的材质特征与作者署名及创作年代信息不相称,就可以判定作品有问题。例如:古代作品的墨色中不会含有近现代才有的丙烯色等化学类绘画色。再例,中国画颜料中的普兰即是普鲁士兰,它传入中国的时间就可以成为断代的鉴定依据。实践证明:只要检测出中国画材质与作者署名、作品年代不符的一项“铁证”,就可以否定该作品的真伪。这种通过“科技检测识别系统”寻找“铁证”的方法,颇具学术价值和“实战”作用,它往往是一锤定音的最佳方法。但是,科技检测识别的方法并不能解决中国画鉴定中的所有问题。后人用老纸、老墨等老材料制作的高仿品就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特别是遇到与原作同时期的赝品,以科技检测识别的方法辨别真伪就会倍感困难。好在流传至今的此类作品已极少,而且也有文物价值,并无多大社会危害。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实施的国家科研项目:“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系统”,已于2010年12月通过验收,顺利结题。目前其科研团队仍在继续深化这项研究,正在根据所汇集并检测的绘画材质成分研究其谱系关系,探讨断代鉴定的时空坐标。该科研团队在书画科学鉴定、科学备案方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已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得到了业内专家们的一致认可和称赞,并于2012年获得了文化部第四届创新奖。
在中国画作品鉴定方面尤其要“须知”与“须思”的是:在中国画赝品泛滥成灾的当下,特别是中国画鉴定方面德高望重的老专家本来就不多,而今有的已去世,有的年高体衰,他们应对各类赝品的专业能力和精力必定是有限的。目前,我国真正称职的中国画鉴定专业人员数量并不多,而且由于每一位鉴定专家对中国画的研究都有限,甚至对自己最熟悉的几位画家的作品研究也很有限,因而中国画鉴定工作者发生“走眼”事故似乎必然在情理之中,从而致使中国画鉴定家及鉴定专业人员业务口碑不佳。画家及其家属参与鉴定的口碑也不好,也存在明显问题。他们不可能对画家一生中的每一件作品都记忆犹新,偶尔鉴定错某件作品也难免。何况确有一些画家及其家属别有用心,故意不承认自家的作品,被人戏称为“掐死自家的孩子”。因此有人要问,在当下专家鉴定、画家本人鉴定、家属鉴定都备受质疑的情况下,鉴定家、作者、家属都想说了算,到底应该谁说了算?我的回答很简单,证据说了算。书画鉴定之路应向司法办案之路靠拢,也要重证据。一件书画作品被鉴定为真,需要证据。被鉴定为假,也要有证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在书画鉴定实践中缺少“科学取证”的环节,就容易出现鉴定错误。现行的书画鉴定个案进入司法鉴定体系时,往往由于缺少了“科学取证”则无法与“重证据”的法律原则相匹配,因而就很难得到司法认可。只有重证据,才能让人信服。
[NextPage]
七、关于中国画作品管理的“须知”与“须思”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推动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日益繁荣。中国画艺术创作步入了发展最快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和空前繁荣的局面。中国画创作者、生产者、经营者、爱好者、收藏者、研究者越来越多,民间收藏热不断升温,甚至到了火爆的地步。画廊和拍卖公司已遍布全国各地,单件书画作品成交额过亿、过数亿者已不罕见,中国画作品成交总量和成交总金额连年攀升,多得已难准确统计,何况还有众多书画家与经纪人私下直销的书画作品,其交易量更是大得惊人。近几年来,房地产业与股票市场的“降温”,使更多资金流向了艺术品市场,导致艺术品收藏热持续升温,中国画市场出现了繁荣与混乱并存的局面,令人亦喜亦忧。天天有许多原创之作问世,天天又有许多仿品、赝品产生,原创作品与仿品、赝品被交汇合流之久、之广、之多、之杂,且层出不穷……如何保障中国画作者的著作权,如何开展中国画的合法经营业务,如何抵制伪劣中国画产品的泛滥,已成为当下中国画的各方面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日积月累的整顿需求,使中国画管理者、监管者越来越不堪重负。虽然他们也希望尽快规范中国画艺术市场,但是总是无法实现,而且还导致了一些人对他们,甚至对政府相关部门的责问。
我们听到的有:“当代中国画市场已混乱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政府有关部门是有责任的,不能只怪造假者猖狂,鉴定者、管理者无能,还要从我国现行的拍卖法、艺术品经营及市场监管等方面找原因。”
“许多人都知道,现行的拍卖法与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法在应对拍卖标的中的赝品问题态度是不一致的,为什么不抓紧修改现行的拍卖法?”
“电视台屡屡曝光了一些中国画鉴定机构、中国画鉴定人不靠谱的案例,政府有关部门明明知道当今中国画艺术市场多么急需真正可信任的鉴定,为什么不抓紧成立权威的中国画鉴定机构?”
“众所周知,我国文化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中就有了‘推广艺术品登记认证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文化市场监管’等内容。‘十一五’规划已于去年底结束,‘十二五’规划也早已开局,而‘十一五’规划中的‘艺术品登记认证制度’至今尚未得到推广,中国画知识产权保护及其市场监管方面的问题依然严重,相关的政府文化部门与官员是不想作为呢?还是无能力作为?”
我们还听到了个别人的冷言冷语:“中国画市场再乱,也死不了人。不像食品与药品的安全问题,弄不好就人命关天。书画真伪不是国家大事,难怪有关部门不重视。”
“中国画市场是富人的天地,买卖双方大都是有钱人,再混乱也影响不了平民大众的生存,而且对贪官对平民或许还有一定好处。有的贪官想索贿,又不敢直接要钱,要书画呀!书画也是钱,而且安全!至于平民百姓要给贪官送礼,到市场上买个赝品送他呀!花小钱,办大事,多方便啊!所以政府有关部门最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管!少管!”
显然,面对中国画市场管理方面的严重问题,政府有关部门该不该管?如何管?已经引发了普遍的社会关注。中国画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市场是文化发展与大众精神生活的重要阵地,文化部门对艺术品鉴定与管理工作的引导与推动,以及对其市场的监管责无旁贷,而且一直十分重视。怎样才能让中国画鉴定、管理工作走出困局?怎样才能抓住这一难题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以更高一筹的战略思考和最佳的解决方案扭转局面,也是各级文化管理部门一直关心的重要问题。
中国画市场混乱局面的形成,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不只有国内因素,还有国际因素,情况十分复杂。若要对其治理,不仅要面对艺术品防伪、辨伪的专业问题,又要面对艺术品管理与监管的政策法规问题,甚至还要面对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艺术品收藏与交易等方面的一些司法问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艺术品鉴定者、收藏者、管理者乃至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综合治理。绝对不是由政府文化部门召集几次会议,发几个文件,要求加强艺术品市场的管理,要求修改拍卖法第六十一条(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那种让政府出面成立几个“权威的”艺术品鉴定机构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建议更不可取,因为艺术品鉴定机构的权威性不应靠政府出面去树立,而是要靠鉴定方法的科学性与鉴定结果的准确性来树立。否则,即使政府出面或直接参与也无济于事,甚至有害无益。
关于要求修改拍卖法或出台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的问题,是要严格按法规程序进行的,而不是某些人某个部门就可以解决的事。文化部有关部门及相关专家长期在做艺术品市场管理的政策法规研究,全国艺术品市场管理条例确实早已在修订之中,但由于复杂多变的艺术品市场有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不可急于求成。为了解决艺术品管理方面的严重问题,文化部系统曾多次组织专家进行调研,各有关部门与相关单位也曾多次联手“会诊”,在深入调研与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曾于七年前将“推广艺术品登记认证制度”这一基础措施写入了文化发展的“十一五”规划。遗憾的是,近些年来,艺术品高仿技术迅速发展,各类赝品的产量与质量不断升高,诸多艺术品在登记之初就难辨真伪,而在艺术品登记之后又无法将其锁定,不仅不能解决偷梁换柱的问题,而且产生了是否被偷换的纠纷后又难认定,总之由于各种原因致使艺术品登记认证制度至今尚未被推广……
面对中国画市场管理方面的诸多难题,许多中国画市场管理者都期待着国家有关部门有所作为,文化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艺术品科研中心勇于担当了此重任。在此,我愿代表这支科研团队回答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当代中国画创作、收藏、交易、研究的各环节,其实都已经有了某种方式、某种程度的管理。所以说,在此不是没有管理,而是管理不善的问题。中国画作者在其作品创作完成之时,都会在画面中签名盖印,这也是一种管理措施,它让作品自身佩带了一项“身世证明”。人们可以通过查看题款和印记了解该作品的作者、年代,通过验证笔迹、印迹识别作品的真伪。但是,众所周知这种“身世证明”的证明力而今已被大大减弱了,以此识别真伪已经不再可靠。当代书画赝品制造技术已突破了这条中国画防伪的陈旧防线。中国画原作无论是在被庋藏的静止状态下,还是在被交流、交易的流动过程中,都有可能被仿造复制,被赝品假冒替代。虽然许多书画家都有各自的防伪方法,收藏家以及收藏机构都有各自的管理措施,但还是会常常防不胜防。
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防不胜防的难题呢?根据我们已经获得的国家专利的科研技术——中国书画的防伪方法(专利号ZL 201010175676.6),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国家书画数据库已启动了为中国画备案业务。2012年1月起,开始实施国家科研项目“书画科学备案认证系统”,该科研项目将以现代科学技术锁定中国画作品特定点的微观形貌和物质成分数据,使其成为该作品唯一性的“铁证”,从而显著增强中国画作品自身的证明力,在此前提下进行有效备案和认证的作品,将不再怕任何高仿技术乱真,因为任何高超的复制技术只能复制作品的艺术形态,而无法复制作品物质形态中的微观世界。在“书画科学备案认证系统”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与需要确定被检测作品画面中的检测点,并应兼顾墨、色、印迹处以及空白纸处多点选择。其认证流程和验证流程都必须遵循科学的标准化要求和管理规则。备案数据应多套复制并异地存放,确保备案数据的永久安全。检测点与检测数据一般无需公开,但根据具体情况需要也可以公开(甚至公布)个别检测点数据。该系统的应用范围很广泛,它对中国画作者及其作品的知识产权具有维护作用,在中国画收藏与交易、展览与交流、抵押与典当、管理与监管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有效的防伪作用。所以我们根据多年调研与科研所得,愿向社会献上一个解决中国画管理混乱问题的有效“处方”——以现代科技手段锁定作品,按司法规则锁定经手人。
为什么要锁定作品与经手人呢?经手人是指哪些人呢?首先是作者,经作者之手创作了作品,当然需要将作者和作品锁定在一起。还有鉴定人与鉴定机构,有些中国画鉴定评估业务不敢公开鉴定者与评估者是何人、何部门,这就如同医生开了处方不敢签名,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怎么能令人信服?不敢公开,不敢签名承担责任的鉴定、评估行为,都应当是无效的,中国画市场应当向其说:“不!”再就是要锁定交易者(包括拍卖公司与画廊)、收藏者。中国画在交易、交流、存放、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锁定作品、锁定经手人。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就难解决。因为已经发生过许多起类似情况而无法断定的案件,我们必须接受教训。
中国画作品的市场管理既要依靠健全可行的政策与法规,又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我们相信中国画作品的市场管理将伴随着法规建设与科技推广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NextPage]
八、中国画画派真伪的“须知”与“须思”
画派是在美术学科中具有既定含义的名词,它是指少数精英画家创造出来的有别于其他艺术式样及风格的某种艺术形态。任何画派之诞生必须有开宗立派的画家与作品,这些画家与作品既要拥有相同的艺术理念和相近的审美追求,又要在这内部相同相近之处明显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画家与作品,并以此影响画坛格局与美术历史发展,从而被美术历史认可并有所传承。
画派是美术专业领域中的学术性派别,其形成必须依靠学术支撑,其认定必依靠其学术原则与艺术标准。形成与认定的主要因素必然来自于美术专业内部。某些历史的、文化的、科技的、地域的以及自然环境的种种因素也会影响画派的形成与认定。中国美术史中的浙派、海派、岭南画派,外国美术史中的法国印象派、立体派、俄罗斯巡回画派等等都是如此。古今中外的艺术规律告诉我们,画派是伴随个别画家的艺术实践自然产生的,何时何地由哪几人可以形成画派只有天知道。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行政域内在打造、培育、宣传(甚至是炒作)地域性“画派”,这让许多业内专家很反感,同时也感到荒唐!古代社会,交通不便,视野狭窄,信息不发达,画家们只能在本地域有限空间里感受生活,创作交流,所以这同一地域的画家就容易拥有相同的艺术理念和相近的审美追求,从而也就较容易形成地域性画派。当代信息社会的中国,任何一个地域的美术都是中国美术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中国美术也是世界美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今日世界美术,还是今日中国美术,或是今日某地域美术都处于信息化、多元化的格局之中。任何一个省、市、县的文化艺术都是开放的,有畅通的交通,网络、电视、通讯、媒体、书籍画册等样样齐全,不可能将当地画家禁锢在与世隔绝的独立空间。当今中国不应是处于盛产地方画派的时代,怎么会突然冒出那么多地方画派?近几年来,我收到了来自多个打造地方画派地区美术家们的反映:
“我们这些画中国画的过去最关注伪劣书画对艺术市场的侵害,现在最关注伪劣画派对美术事业发展的破坏!既然你主持国家科研项目研究书画真伪,我们希你们也研究当下的画派真伪。”
“我们这个地区打造画派的人,其精力与功夫好像不都在画上,而热心于拉领导参与,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将其行政化、政治化,并利用搞形象工程炒作画派。其实就是炒他们自己,如果有人动用职权强行举起了‘打造XX画派’的大旗,就必然有不少美术家会质问:这是一个真画派吗?这几个人的作品能代表我们这个区域的美术吗?”
“我们那儿的‘XX画派’仅是个别人布的一个局,并由此产生了拥护者和反对者以及旁观者。有意思的是‘XX画派’ 难产五六年之久了,‘孩子’没生下来,名字早起好了,而且名字大有垄断我省画坛之气势,特别是已经到官方提前报了户口,领了准生证,还时常动用公款保胎、催产,还要再申请大额财政拨款为其诞生搞大展、搞研讨,大庆贺大炒作已在预谋中,难怪我省美术界有不少人心理失衡,怀疑这‘宠儿’将要打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画坛格局。现实中的各流派风格的画家们,看着有人申请财政资金,掏纳税人口袋里的钱,催生一个‘官家子弟’,心里是何种滋味?怎能不让人担忧?甚至有人质疑,古今中外所有画派之诞生都没有‘XX画派’这阵势,这是多么大的福,多么大的谱呀!还没有出世就已得某些政府官员的宠,一但它出世其他风格流派是否都将成后娘养的了!还有什么学术公平可言?美术界各风格各流派平等和谐的大好局面能否稳定?”
“那位打造XX画派的主要打造者,还要发动我省各市地参与,每个市地各自打造本市地风格,而且都被作为‘XX画派’的子系统,而且要共同形成了蔚为大观、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XX画派’壮丽景观……”
一个省一个画派,一个市一个风格,这难道就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吗?将这样的做法称之为一场闹剧,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它将破坏中国美术的正常格局,导致文化艺术事业的混乱。
改革开放以来,诸多画种、诸多流派已在中国各地复苏、生存、发展,各地中国画画家都是受石涛、八大山人、任伯年、齐白石、徐悲鸿、蒋兆和、潘天寿、黄宾虹、李可染、石鲁、吴冠中等艺术家的艺术熏陶成长起来的。任何一个地区的美术家,其脚步都不可能被封闭在所在区域,其视线也都不可能被锁定在某种当地文化的版块之中。围绕着“打造画派”所产生的“布局”与“破局”之较量,涉及到一些地区美术是遵守艺术规律、顺应历史与民意发展,还是要违背科学发展观、逆历史与民意而发展的问题,或者说牵涉到要炒作个别画家或搞形象工程的原则问题。广大美术家都在关注,尤其是有个别人为“打造画派”不惜学术造假。“齐鲁画派”的打造者就曾伪造《宣和画谱》内容,谎称李成“开创一代画风,史称‘齐鲁画派’,始创的营丘山水画法,成为后世山水画家之楷模,被后世誉为中国山水画之父。记载:李成一出,数子之法逐亦扫底无余,如范宽、郭熙、王诜……不足以窥其奥也”。虽然此学术造假事件刚露头就被及时发现及时制止了,但是打造者不择手段打造“齐鲁画派”的行为还在继续。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全国掀起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但也有个别省的个别人借大搞文化之名,炒作房地产项目,炒作虚假画派,这方面的动向值得有关部门有关领导关注。美术界的许多专家、画家巳经对炒画派产生不满,有人嘲笑乱称画派的人无知,也有人怀疑他们别有用心。大家都希望别给美术学科中的既定画派概念添乱!我要从专业角度告诉所有打造者,“打造画派”并不简单,需要过三关:1.当地美术界认可否? 2.中国美术界认可否?3.人类美术的历史认可否?打造画派虽是少数人的事,但认定过程却会有更多无直接利益关系的专家、画家(特别还有后世的美术史家和画家)在更大的时空中参与。
[NextPage]
九、关于中国画认知的“须知”与“须思”
面对中国画艺术,需要我们“须知”与“须思”的地方还很多。
就对中国画作者的群体认知而言,真正具有称“家”者资格的人其实很少,但是自称、互称“画家”甚至再加“著名”二字者却处处可见,其实都是些画画、写字之人而已。他们的中国画作品,可能其画面偶尔也有一点自我创作的成份,但就其整体艺术语言与基本风格而言,却应属模仿之列。尽管他们中间难得有人承认作品尚处在模仿阶段,但还要在其宣传中自我表白“风格独特”。如果我们要对此深入追问:将独特之处具体化,哪一种画法、哪一种艺术效果最早诞生在你的笔下?你“风格独特”的最早代表作是何年创作的哪件作品?追问之中其具体 “风格”就无法“独特”了。所以,我们不仅要警惕伪劣的中国画作品,还要警惕伪劣的中国画画家、伪劣的中国画艺术活动、伪劣的中国画艺术宣传。要知道,伪劣的中国画作品,古代有,现代有,未来还会有。并且当下已是中国有、外国有,世界各地都有。而伪劣的绘画艺术活动与宣传,在古代中国与当代国外都很少,实属我国当代的一大特产,尤其要警惕!中国画创作者与制作者群体中,其艺术修养、知识结构、笔下功力达到真艺术家标准者能占多大比例?
就众多的中国画个展及其学术研讨会而言,有多大比例的展品、多大比例的“研讨”具有学术含量?这早已是圈内人士心照不宣的公开秘密;
就空前的、中国特色的炒作“画家”、炒作“画派”现象而言,是给中国画艺术加分呢,还是给中国画艺术事业的整体形象抹黑呢?其中的学术腐败、艺术阴谋、社会欺诈等越来越受到世人的质疑;
就中国画的各种媒体宣传而言,内含多大比例的水份,有多少伪学术的“忽悠”,恐怕也早已司空见惯,令许多读者麻木了;
就中国画作品的真伪鉴定而言,传统经验鉴定系统在其学术研究层面和业务应用领域中,都存在着先天不足所导致的种种失误。启用光学仪器进行检测的科学鉴定系统和科学备案系统刚刚启步,任重而道远;
就中国书画作品的价值评估而言,既缺少价值评估准则方面的法规依据,又缺少价值评估理论方面的具体指导;
就中国画的画廊交易、拍卖交易、私下交易等商业行为而言,其暗藏的陷阱和产生的纠纷已不必在此赘述;
就中国画的管理者、监管者而言,是否都具有文化管理的专业知识和资质呢?其管理与监管工作又能在多大程度上脚踏实地,不流于表面文章或形象工程呢?
提高世人对中国画的认知与鉴赏水平,理性思考中国画的繁荣、发展之路,健全中国画艺术的科学管理体系,正是当代中国画创作者、研究者、管理者的历史使命。所以,我们不仅要客观考证中国画艺术的历史轨迹,记载代表性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与美学观念,还要研究中国画演变规律并构建科学的理论体系,多视角、全方位地关注这一画种的生命活力及其健康发展。
任何艺术现象的出现往往都具有复杂的内因与外因,其演变与发展都有自身的规律性。在中国画的认知与管理领域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其历史与现状都曾被诸多人误读、误解、误宣传。而世人对中国画的认知往往因知识结构、文化视角、审美层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再加之当代美术评论与宣传领域缺乏精确认知的科学态度和理性思维的学术原则,加上艺术传媒领域炒作现象的恶劣影响,特别是某些中国画评论与宣传具有功利性目的,甚至还有学术腐败行为,其认知心路的扭曲必然导致偏见的产生。
当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不是在无知与偏见的热情驱使下靠形象的“文化工程”就可以打造出来的,它有着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为此,我想对中国画创作者、研究者、收藏者、管理者以及每一位热爱中国画艺术的人说,对任何一位中国画艺术创作者、任何一件作品的认知,都是一件严肃认真的工作,都必须以学术为支撑,而且需要精确性和系统性。我们大家不仅要热爱中国画艺术,还要敬畏中国画艺术。我们要从中国画艺术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多视角、全方位地认知中国画。
上篇回顾: 尹毅:关于中国画艺术的“须知”与“须思”(上)
(编辑: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