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生长的痛感

2012-05-02 12:35:52来源:北京文艺网专稿    作者:金蜀

   


杨佴旻 白菊花 75 x 68 cm 1992 纸本设色

    几天前杨佴旻老师回国,听他讲述了在日本参加小学毕业典礼的体验。杨佴旻老师是位画家、诗人,旅居海内外,见识与情感较于普通人自然丰富、深入得多,对这次经历却毫不吝啬地用了“感动”、“久违的崇高感”等字眼来形容,这就足以让我将此作为长长的引子放在文章前面了。

    在毕业典礼的当天,学校插上了中国、美国、韩国、菲律宾等国国旗。总之,只要有哪个国家的人参加典礼就会插哪国国旗。全校28个毕业生均着正装,这是为典礼特别定做的,价值不菲且今后穿着的机会有限,但是家长们悉数配合。典礼开篇是毕业生们演绎的排练许久的进场仪式,严谨之度不亚于军队的标准。接下来是“学位授予”环节,杨佴旻老师自己的描述是“校长恭恭敬敬地将精装的毕业证书一个一个递给小朋友们,那隆重感简直让人错觉参加的是否仅仅是一场小学毕业典礼。”在这之后,毕业生们依次“宣誓理想”,理想与宣誓一旦联系在一起,依中国人的惯有思维,这些理想必定是崇高和不凡的,可是就在这样一个正式的场合里,小朋友们表达的格外放松和自然,杨佴旻老师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女孩,她说自己对料理很感兴趣,所以想要建立一个美满的家庭,专心做全职太太,为所爱的人带来简简单单的幸福。在这“讲演”期间,小朋友们不但谈到了将来,也分享了过去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随后是毕业汇演,剧目是百老汇的经典之作《猫》,计划主角是三位,但在这场演出中却由四个小朋友担任,原因是在经过自由申报、竞争角色后,大家一致认为四个人都很优秀,所以就特地增设了一个虚拟角色的戏份。整个过程持续两个多小时,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情感递进,毫无假空之疑,皆来自朴素真挚的人之常情。

    转述了这么多并不是为了说明国外的教育体系多么的优异,相比之下国内的刻板机械之外,还缺少最关键的因素——人性化。我的人生阅历不多,社会之于我刚开始展现它的真实面貌,另外我也没有异国生活、成家育子的切身体验,所以对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只能点到为止,毕竟相关论述和争议已经太多了,不需我再做额外的添加,另外,我想每个人对于客观事实都会有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我真正关注的是这些事,确切说是以此为典型的事对杨佴旻老师本身性格及其笔下作品的影响,我确信这些都是有直接关联的,对于杨佴旻老师这样情感如此细腻之人而言。

    杨佴旻老师说他自己很幸运。在那段静心修炼的时期,杨佴旻老师创作出大批恬静怡情的静物、小景写生,并做了许多笔墨方面的尝试与探索,由此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貌。可以说杨佴旻老师记录的是切身的生活体验,在自然与之同化的自在环境中,他被赋予了通灵之觉,能够感受到每一颗果子,每一朵花,每一个静物,每一片云彩细弱的呼吸与轻微的颤动,那是一个没有喧嚣的静谧世界,一旦开启,便会全心浸入。与之平行的另一世界的我们,可以欣赏,可以冥想,也可以向往,但却永远也无法真正领会画面中的层层笔触、色彩所构成的物象之于杨佴旻老师的意义,也聆听不了他们之间互相连接、吸引时所发出的美妙对话。有人说作品的一旦完成就同时意味着死亡,也许是有些道理的,一幅作品最神圣不可思议的地方不在于它固定的图式或者多样的解读,而在于它之所以成为它的那个与画家不断磨合的创作过程,每一回的添加和涂改,每一回的拿起和放下,每一回的相视对笑与愁眉紧锁,似作曲家编奏新的旋律,每一个凭空跃起的音符都会成为成就片刻的惊喜,这段才华与辛劳共同谱写的乐章是转瞬即逝的,不可复制的。之后任何的解读与阐释都只能无限的接近,却不能最终成为它。[NextPage]


杨佴旻 山 43 x 35 cm 2001 纸本设色

    作为旁观者,我是无法真正读懂画家与作品之间的私密对话的,也就无法进入其中语境理出最无疑的解读。所以,不能尽信解读,而要回归创作者本身,当然这还不够,要将心比心,既然我们无法掌控对方的内心波动,但是起码我们能做到的是调节自己的心绪,尽可能得去贴合去感受,我想,这是作为后学者唯一能做的了。有人说,出去之后才能看清楚中国,这是必然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离开,作为旁观者,才能真正意识到之前置身其中所做种种的意义何在。同样的,推及情感,也是如此。

    其实,阅历丰富的人有很多,其中一定有着更加不凡的经历,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把这份珍贵的体验从小我中化解,负重地走出,并尝试着付诸于外界更普遍的事情中去呢?在杨佴旻老师平日的言行中,他后来的的画面中,我寻觅到了这种自然又温和的情感转移。他经常会对国内的现状进行事无巨细的批判与思考,而没有像很多海归一样只是一味的拒绝和叹息,这是不负责的逃避表现。但是杨佴旻老师会耐心地向周围人传递某种更加合理的处事方法,因为他明白,这只是大环境影响下的短暂问题,人的本性是善良和勤劳的,我们需要努力去尝试,去介入,去感染,就一定可以改变我们的生存家园,让处身其中的人都真心为她着想,虽然此行前路漫漫,但杨佴旻老师总能给人带来暖意的希望,一如他画面中的色彩。2000年后由于在国内的时间有所增加,他画面中的对象也慢慢走出了室内和庭院,直面家乡的山川、江河,看这批画会有奇妙的精神享受,一来是自古山水写生的几类图式烂熟于心,今人偏偏寻此路径追溯古人之情怀,却往往失意而返,本当如此!古人直入山林,跋山涉水,艰难险阻,身体力行所得之感悟怎会让当下安逸享乐的人们轻而易举就能领会得当的呢?艺术不能模仿,艺术也无法复制,艺术必须发乎于心,在心中长久酝酿,并一贯以为之,才可以书写下真的艺术。目前太多的艺术自以为有了一副漂亮的骨架就能招摇于世,其实没有血肉的填充依旧不算真的艺术,就像没有灵魂的人最多只能被当做行尸走肉一样。二来是杨佴旻老师独特的彩墨技法在全新主题上探索的成功,我想这种结合不只是简单的挪用,它的成功在于情感真挚的宣泄,杨佴旻老师笔下的山水已不见古人的样貌,不论从整体的结构还是细处的色彩、笔触,都是没有过多参照可循的,但是两者之间的共通点在于,对对象本身时而浓烈时而恬淡的爱自然地显露于画面,随之流淌进观者的心里。杨佴旻老师在突破程式的基础上用情感为其增添了温热的血肉,使对象进入画面之后仍能以自在的方式生长,流动,为眼光挑剔的观者带以新鲜的读画体验。

    有痛感的人生意味着不断地行走和超越,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疼痛的体验需要被提取,被溶解,被消化和吸收。这样,当初你所谓的痛就不再会痛,因为,走出来的人获得的将会是开阔的爱的空间。

    2012年4月24日

  (编辑:符素影)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