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莫名其妙的画展研讨会

2012-04-19 10:22:57来源:中国书画报    作者:范美俊

   

    前些日子毕加索画展成都站开展,对媒体炒作的多少件原作、值多少亿,保价费多少、多少保安24小时巡逻等等,笔者一点都没有兴趣,而感兴趣的是作品本身与即将举办的研讨会。挂在网上的信息表明,将有不少批评家受邀到会。这个为期三天的学术研讨会,不知道是什么主题、将会取得什么成果?

    据说,这个门票定为160元的展览来头很大。有盖着政府印章的红头文件、有一大堆的赞助单位、有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连公交车上都有广告……有人恶狠狠地抛下一句话:你去看还是不去看,画展就在那里。似乎,不看这个画展,你就OUT了。有人撰文说,该展览上海站的门票收入是4000万,由此估计国人将为两站的毕加索展览埋单过亿。笔者倒是觉得,画展有商业企图或是其他什么企图无可非议,只要画展好,为之埋单2-3个亿也无所谓,现在一些明星大腕的演唱会一张普通门票几百上千块也很正常,只要粉丝们自个儿愿意就成。

    是否去旁听一下研讨会,我一直纠结。与画展同时举行的研讨会,一般是体现展览的学术高度,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作品与画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研讨会上往往会听到专家们对作品、画家以及展览最为个性化的解读,当然包括那些挑剔恶毒但不失深刻的批评话语。然而,从我的经验判断,无论什么样的展览只要有强烈的商业诉求,神马研讨会都是浮云。现在的批评家都忙着赶场子,对那些解决吃住行、报销飞机票甚至给出场费的甲方,也不好意思说难听的话。某次,有朋友说将有一个研讨会,我问:是关于××画派的吗?如果是,就只有敬谢不敏了。因为在这样的研讨会除了唱颂歌外你别无选择,即便转弯抹角地批评两句,会议记录也只会摘录颂歌的部分。2011年的某双年展,有位“搅局者”对中国批评家年会与之挂钩颇有微词,批评“被收买”的嫌疑不胫而走。

    尽管开车过去顶多就半个小时,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我决定不去了。虽然没去,还是很担心这次被某白酒冠名的研讨会,在举办地的××客栈来几个戴斗笠的黑衣侠客,嗖的一声抛出几只飞镖,闹出点什么事来。显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上网搜索画展与研讨会的信息,虽然有对画展的批评文字,如“高斯洋”《我看毕加索中国巡展成都站》,“话个鸟”《毕加索来中国,关我鸟事》,而更多的是正面宣传,如“达内”的《毕加索中国大展点燃激情》等不少广告式的文章。而关于研讨会的信息,仅有一则短讯。当我看到其中一个研讨会的题目:“毕加索&××酒——异曲同工的极致艺术”,立马感觉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

    名酒与毕加索,这是从哪儿到哪儿呐?毕加索一生都在尝试各种材料和形式的创新,特别是美术史必提及的他与勃拉克开创的“立体派”绘画,无论是绘画、陶艺,还是雕塑,无非是在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形式革命的探索,要说毕加索的艺术趋于“极致”,可能美术史学者不敢说那个话。以毕加索的画作为例,与新古典主义相比,写实性很差;与波洛克的行动绘画相比,抽象性不够;与现实主义绘画比,除了《格尔尼卡》等作品,关怀社会的不多,何来的极致?至于那一款白酒是否趋于“极致”,笔者不知道;该款白酒与毕加索的艺术是否是异曲同工的趋于“极致”的“艺术”,笔者也不知道;与会批评家在如此露骨的商业宣传的研讨会上有何感受、能够做什么?这也是笔者不知道的。从研讨会的图片看,大家头顶偌大的研讨会标题,每个人面前放置有酒杯,估计是一边品尝美酒吃点花生米什么的,一边讨论毕加索与该酒“异曲同工”的“极致之美”。哈哈哈!

    笔者感觉,现在某些批评家成了画展等美术活动的捧场者,这年头的研讨会已经成为了联谊会、庆功会、吹捧会,艺术批评已经不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了,某些批评家因此被人诟病为“食腐肉者”。久之,批评家的话,谁听?谁在乎?谁相信?笔者曾经参加一些研讨会,有时候觉得自己辛苦数月好不容易入选了一篇论文,自费买机票赶到会场后发现有的名人一定在那里,论文集所收的这些名家的文章可能只花了一两个晚上的时间。一位朋友说,他已不再参加这样的会了,一是自费买机票不划算,再是受不了有些人无论什么会议都是那个“现实主义”的调调,最为重要的就是这样的研讨会基本不解决问题,仅是画展等活动的陪衬。笔者某次到重庆参加一个研讨会,感觉出场的名家多是来应酬的,从会上的发言也可以看出来。有学者开头就说:“我没有准备,随便说几句……”。这搞得有的本来精心准备了发言课件的人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如果是真谦虚,比起那些装腔作势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美德,但一点准备没有,就有点不负责任了。某位学者在会场公开说,今天与会的各位都是大专家,但在该领域有研究的可能只有××教授。而那些有课题经费支持的主办方,心里的账目也很清楚,借的就是他们的名气,他们或许就是出具结题意见的专家,至于他们在会上说什么这并不重要。会后,笔者按照要求提交了论文,但主办方一直未出版论文集。笔者估计,不是不想出,而是没法出。试想一下,那些名家写是散谈性的文字与个别人认真写的论文放在一起,有的人的面子往哪儿放?

    其实,对学术活动的赞助本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尤其是赞助那些基本上无利可图的学术研讨会、新人画展等。就笔者的观察,一些受到赞助的学术会议,赞助方至少会受到与会者发自内心的尊敬。去年,某高校举办了一个活动,维达纸业赞助了几千块的费用而且每位入场者赠送一点该公司的产品,作为一名观众我记住了该公司的名字。某省级学会经常为两年一次的研讨会的经费着急,而开会的支出无非就是与会者两天的吃住行和一点点小礼品的费用,但这也经常难倒负责人。因此,该学会有个不成文的也可以理解的规定:谁能够拉到赞助就自动升任副会长。而拉到赞助的学术会议,一般的做法是开会时候主办方会首先感谢赞助方,然后请赞助方致辞,而会场内外的宣传、会议日程册、论文集等上面出现赞助方的形象或广告,也都可以理解。但是,毕加索画展的该研讨会,完全没必要将赞助方在学术命题上与之相关联。多年前的春晚小品《捐助》中有某品牌白酒,被批广告植入,而现在美术活动也搞广告植入,某地的某届双年展,两个楼盘的名字居然成了主题。

    尽管现在依然有人以批评家的身份四处奔波,但近年来的艺术批评已有不少恶名,如圈子批评、颂歌批评、棍子批评、朋友批评、炒作批评、红包批评等,该行业在整体上已经不遭人待见,天乙撰文,题目相当悲观:《艺术批评全面沦陷》。不幸的是,毕加索画展的研讨会为这种悲观添了一个现实版的注脚。也许有人会问:这种商业意图的研讨会,究竟损害了谁的利益?笔者认为,不但伤害了学术的尊严与批评的严肃性,也使得赞助方的商业策略弄巧成拙,出现广告主、广告商、批评家、受众四输的尴尬局面。比如,有网友看不过去了,在该研讨会的短讯后留言:“……你狗日几娘母,牛皮吹破天了哈。”而前些年,据说办得还不错的某翻译学院,不知道从哪里鼓捣出一个中国大学排名,北大第一,它第十。说不定这个排名也是有道理的,比如是排哪所大学的处长和科长最少,该校完全有可能上榜。但是,这与民众心里认同的排名完全不同,让人啼笑皆非。

    很担心,以后将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研讨会主题,比如:耐克与张大千、伟哥与鲁迅、摩托罗拉与麦当娜,杜蕾斯与毕加索、AK47与诺贝尔文学奖、狗不理包子与梅兰芳、王麻子剪刀与安迪沃霍尔,他们共同的主题是,赞助商打头的关于艺术的“极致之美”。而事实上,有的商业标签已经与文化名人相联系了,如:达芬奇家具、卡夫卡书店、伦勃朗画材、蒙娜丽莎瓷砖。问题是,他们是否会开这样的研讨会?

    笔者认为,目前中国的批评家还是要练好内功、抵制诱惑,以真正发挥艺术批评的社会作用。而那些学术活动的赞助方和主办方也要多动动脑子,少弄点这些让人莫名其妙的“异曲同工”的研讨会。

  (编辑:符素影)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