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建馆:为了“明天的艺术”

2009-07-14 11:44:25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吴云 胡盛梅

   在美国纽约第五大道1071号,矗立着一座白色圆形建筑,它的外观犹如一根宽宽的白色缎带由北向南展开,继而又从容地由低向高漫卷上去,宛如纽约中央公园东边一座巨大的花坛。这里就是闻名于世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催生明天艺术的殿堂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前身是早年位于纽约54街24号的“非物体绘画博物馆”,博物馆原名称中的“非物体”是强调馆藏的现代派绘画作品的抽象性。“明天的艺术”正是1939年该馆馆藏目录的封面标题,标题昭示出这家博物馆馆藏作品的前卫风格。

  这些现代派绘画作品分别出自希拉·雷贝、俄国表现主义画派代表人物康丁斯基、俄国超现实主义画家马克·夏卡尔等多位现代派画家之手。虽然这些画家的创作天才在今天为世人仰慕,但在当年,他们的作品还鲜为大众甚至绘画界所接受。因此,“明天的艺术”作为馆藏目录的封面标题,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一方面它暗示着现代派作品当时尚不为人们所接受的现实,另一方面表达了当年古根海姆和雷贝对现代派这一新的绘画风格和形式的信心及对这一新画派未来发展的乐观情绪。

  1952年,非物体绘画博物馆更名为古根海姆博物馆,以纪念古根海姆的贡献。1959年10月21日,别具一格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新馆向期待已久的热情公众敞开了大门。回首这座博物馆的诞生与成长的历程——还在现代派绘画备遭冷落的时候,在雷贝的建议下,古根海姆精心收藏现代派绘画作品,并为这些作品找到归宿;佛兰克·劳埃德·赖特为博物馆构思了新奇的建筑设计;德国艺术收藏家塞纳豪斯以个人名义向博物馆赠送了一批珍品……这一件件往事都折射出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为了明天的艺术而生,为了艺术的创新而发展。

  雷贝与古根海姆携手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立与希拉·雷贝的名字紧紧相连。雷贝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贵族家庭,是20世纪初为数不多的女性现代派画家之一。她的绘画作品起初被收藏家拒之门外,甚至连她的家人也不理解她的创作,为此她曾万分沮丧,却并未减褪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1927年雷贝来到美国,遇到了绘画收藏家——矿业大亨古根海姆。雷贝使古根海姆认识到现代派绘画艺术是具有生命力的创作形式,古根海姆开始收藏现代派作品,并在日后逐渐拍卖掉他的古典收藏品,而专注于收藏现代派作品。在雷贝的帮助下,古根海姆购买了150多幅康丁斯基的作品,它们成为现在古根海姆博物馆重要的馆藏展品。此外,还有一大批欧洲现代派艺术家的作品相继走进美国公众的视线。

  为了集中展示古根海姆收藏的现代派绘画作品,1939年雷贝和古根海姆创建了“非物体绘画博物馆”,从而使得这些前卫的作品有了专业的归宿。

  1963年,与古根海姆同样致力于鼓励艺术进步的德国艺术收藏家塞纳豪斯,将自己相当一部分现代派绘画藏品赠送给古根海姆博物馆。这些赠品包括印象派、后印象派和早期现代派绘画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古根海姆博物馆的馆藏,成为博物馆永久性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

  里程碑式的独特建筑

  随着藏品的增加,“非物体绘画博物馆”已捉襟见肘地容纳不下众多馆藏。于是,古根海姆和雷贝在1943年写信给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赖特,请他为现代派绘画作品设计一座与众不同的博物馆。赖特欣然接受了这项使命,并于1947年开始设计。

  为了这座建筑,赖特费尽心血,他的螺旋式创新设计前后用了700张草图和6套不同的工作图纸。1956年,古根海姆博物馆美术馆工程正式上马。1959年美术馆正式落成时,古根海姆和赖特都已遗憾地无缘看到这座崭新的现代化建筑——古根海姆于10年前驾鹤西去,赖特也在开馆前半年永别人间。

  的确,在周围那些方方正正、火柴盒般沉闷的建筑物的簇拥下,古根海姆博物馆显得那么与众不同。除了优美的外形,赖特为博物馆设计的内部结构——螺旋式的带玻璃顶的圆形大厅更堪称无与伦比。站在大厅地面仰望亮丽的玻璃圆顶,不禁让人感到艺术殿堂的神圣与美丽。

  尽管古根海姆博物馆独特的建筑造型在早年间屡遭非议,现在却被誉为里程碑式的建筑,成为纽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其内景还作为“现代美国建筑精品”出现在2005年美国邮政发行的邮票上。赖特的独特构思由蓝图变成不朽的样板,不能不说是创新精神的又一次胜利。

  如今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已不仅仅是狭义的现代艺术博物馆,更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和艺术教育的机构,而它所秉持的鼓励创造性艺术的理念,却始终没有改变。

  (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