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墨变——2008年的陆春涛水墨创作述评

2009-04-20 11:58:0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谢海

    放眼世界画坛,在充满问题、矛盾和质问的当代艺术中,中国传统水墨画无疑是一枝奇葩,它不仅表现在材料和技法上与众不同,而且在审美方式上也区别于西方绘画的体系。然而,古人在水墨方面的巨大成就,也成了挡在当代水墨艺术家面前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也许正因为如此,除了一部分恪守传统水墨正本清源的艺术家外,一些水墨画家“不得已”开始从事实验和抽象水墨的实践,而另一些画家则游离在传统与实验、抽象水墨之间,他们既不想做古人的翻版,也不愿一步跨得太远。通常而言,凡能称上“艺术家”或者“画家”这衔的,即便对这三种风格取向不熟谙,也大多有所了解,更多的艺术家是三种风格都有所涉及,对照以后,有所取舍、有所融合,尔后形成了自己的面貌。若以此来观照当代水墨创作,在上海画家陆春涛的水墨画作品中,就很容易地看到这种徘徊的脚步。

    早些时候,或者准确地说是20年前,陆春涛的作品风格跟传统水墨绝无二制,那时他的作品更加接近他的老师钱行健,也尝试着画一些好看又好卖的垂钓渔舟上、徜徉山水间,笔墨和神韵都酷似古人写意小品。但后来,特别是2002年以后,陆春涛有些画跟传统、跟他的老师钱行健渐行渐远,有些作品甚至只有一堆墨线粗暴地纠缠在一起,完全与他所身处的上海艺术氛围没有关联。值得提出的是,不甘心跟着古人、前人亦步亦趋想追求变化,这并不意味着是陆春涛水墨风格区别于他人的筹码,因为,很多的艺术家在一定时候都会走出这一步,只不过有的人走得大一些,有的人走得小一些。

    上个世纪的最后20年至今,中国水墨画进入全方位的探索实验,尽管在实践和理论两个领域一直不怎么顺当,但水墨画艺术仍然在迷茫中如不倒的帆船艰难而耀眼地推进。这种态势之下,从没有放弃过改变自己绘画风格样式的陆春涛,以他最心仪的偶像博伊斯、里希特和毕加索为蓝本,加上对外部世界保持充分的好奇心与热情,在艺术与精神世界精进的同时而与物质化保持距离,这让他不断地“求异”,不断地寻找新的方向:2002年,他在折枝花卉悒郁地漫步、抒唱,到2003年大瓶花中深刻地反省、沉思,再到2004年,他对西方色彩学理论的借鉴,画出了一批色彩斑斓的“新写意花鸟画”,2005年,他三赴欧洲,画就了一批地理地貌完全不同与传统山水的欧洲写生,尔后,他开始尝试把情感和理念融会贯通在一起,将中国山水画与花鸟画的元素糅合起来,这个尝试耗费了陆春涛三年多的时间,他可能自己也意识到了——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方式和风格,因为我能在他的表情当中看出别人不容易发现的他的小小得意。而如今,2008年的年末,我读到了他今年所创作的作品——这是一些宽容和“温暖”的水墨,纯粹的水墨。在这些作品中,陆春涛自我追求的指向有了更确切的目标,变得像恋爱一样宽容和温暖,走入宁静自由的月光,他开始真诚地怀念时光和家园。

    我尚不能确定2008年的时光于我们的一生究竟有多大意义,但对于陆春涛的艺术生命而言,这一年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因为陆春涛可能会锁定这次变化而从深度上做文章,也有可能他会顺着他多变的画路继续变下去。这两种可能,我把它称之为“墨变”。

    与当代艺术先锋们站在同一个历史场域中,显然不是陆春涛一个人。从众还是回归到个体艺术家的本体极力张扬个性,也不是陆春涛一个人面临的选择。从没有停止过探索艺术与生命之间的新关系、新维度的他在2007年的年底开始怀疑起和绘画有关的一切。他在他的艺术笔记中甚至直言不讳地写道:“我不愿意再去看展览会了,那只是浪费时间的一种方式5分钟,5分钟,一个展览5分钟我就看完了,除了尺幅大小的变化,我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作品隐去名字我就会失去看的兴趣。”好在陆春涛不是一个批评家,否则,他那记录在一些宾馆信笺、旧信封上有关艺术的“闲话”不知道要面对多少炮轰。陆春涛是一个画家,他的使命是画好画,所以他才会让自己的作品向好的方向发展,向好的地方变。

    每个艺术家争分夺秒地创作,都有创作出伟大艺术品的愿望。我所知道的陆春涛,他没有。这位有过无数变革经历的艺术家,只想试图用他的眼睛,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世界,以及面对自身的困境与喜悦。在他的笔下,表面上以笔墨语言所编成的寓言,实质上隐含着相当深刻的哲理。这里有潜意识,有对文化心理积淀的批判,也有对现实的某种隐喻。

    观念一年一变,或者隔几年就被新的观念吞没,对于经历过1985年以后美术演进的艺术家而言应该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到了前两年艺术市场行情如火如荼之际,还能跟着自己的思想想变就变,这种气度就让人敬佩了。

    2008年的陆春涛到底创作了些什么样的作品呢?我在我的一篇讲稿里这样写过,陆春涛2008年的作品所表现的是一个多维的、充满想象力的世界。我还写到他最新创作的绘画作品异常丰富而又迷人,随意而又深刻,好玩有趣中透露出他自身迷恋故土家园的情节。当然,缘于那篇文章的属性,多少有点缺乏批判精神而多了“美化”的意味。但是,即便让我对他的作品特别是2008年的作品提出客观乃至尖锐的批评,我还是无从下手,因为在一个技术越来越不重要的今天,我要是说他的“技术”、“基本功”如何有待提高一定被圈子里的同行笑掉大牙。在我看来,陆春涛2004年到2008年之前的作品已经站在传统与现代的断层上了,只是那段时间他进退两难,他一方面想跳开“海派”的框架,想摆脱他的师辈的影子,一方面他又想自己有点小作为,所以,他的努力其实都是对传统的一种修正,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说“如果完全脱离了传统,只能是镜花水月、一片虚空”。
[NextPage]

    断然抛弃以往也许最为省力,但传统的魅力却总让人欲罢不能。陆春涛从2004开始思考的三五年间,我料定他是痛苦的,那几年他除了在欧洲画了一些类似水彩写生的小作品外,他几乎没画出什么像样的作品。那些年他画和传统海派不同的作品:大幅的浓艳的背景下,有稀稀落落的几只小昆虫,如蝴蝶、飞蛾和蜜蜂,营造出细腻飘逸的美,让人想起拈花微笑的佛家境界;也画色彩上都比较灰、笔触飘忽不定的现代人的心境,这样风格的作品尽管有不少的买家,但却总是和当代的一些艺术家的面貌拉不开距离。亦如众多的艺术家那样,面临着种种来自于自身的压力往往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当他为寻找自我艺术空间的环境所困扰时,似乎只有不断地变化才能够给他带来些许温暖和安慰,然而当他面对水墨画艺术的浩瀚无际的疆域,他又流露出了那种难以抵达彼岸的困惑。他的画是以他的兼容并蓄和多元探索作为指导思想的,由于他多变的情绪和朴质的精神状态,注定了他不可能凭借固定的图式去造成什么“轰动效应”。然而我们从他的画中,可以体验到对生活的温馨感受:即便是转眼即逝的瞬间、即便是最平常的景物,而人们依然在每一个不显眼的角落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和对未来的愿望,这就是我们时代的伟大特征。这种伟大,是以其平凡和渺小而体现出来的。陆春涛在瓶花和山水等作品中,把人与人之间温馨的交流和对家庭亲人的美好感情写得很真实很朴素,这构成了他作品的一种基调。

    但这一切到了2008年全部戛然而止——陆春涛在2008年的创作实际上也是他本人对自己创作重新审视的一个节点——这一年,他画了两组我认为是他这些年最重要的作品《荒谷系列》和《江边系列》。两组系列作品所表现的内容都很开阔,礁石、戈壁、碧海、蓝天,坦荡无垠。

    这两组作品和他以前的作品最大不同在于探讨了虚拟空间和真实存在之间的距离,敏锐地发现人类观照自然的别样角度,并对新的水墨语言保持一种反思的态度。他的作品透过东西方、古今和技术的眼睛来检验文化,述说水墨艺术本身和社会之间的关联。在他的作品中,画家作为文化人而不是看客的属性被提炼出来,所描绘的风景(这里我没有办法用“山水”这个相对老派的字眼)是个假想的抽取物,而这个假想的抽取物是为了说明知识分子型艺术家在当代照相术横行的今天除了记录还有何为?

    当代水墨艺术家面临的美学任务不仅仅是承继传统水墨艺术语言本身,也不仅仅只是如照相机一般记录生活瞬间,还包括水墨艺术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显然,知识分子型艺术家如陆春涛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他曾经从事设计工作养家糊口,写就《欧洲笔记》等文学书籍,画油画、画陶瓷来调剂口味,也因此确认了其跨文化、跨语境、跨媒材的创作之路。我在想,一个水墨艺术家没有把责任、历史使命放在自己的肩膀上自立为枷锁就不可能造成自由度上的失范,即便在社会学意义上的有所偏颇但很可能接通另一条隐性线索,即对美学价值的溯寻和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抱定。

    由此,看陆春涛2008年的作品就便于理解了。他的作品和现实、历史、中西合璧、官方趣味这种简单的图解都无关,只和“东方性”有关,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陆春涛是上海人,更准确的说他是上海崇明人,崇明地处长江的入海口,是一个附属于上海的海岛。我相信,有过海边生活经历的人站在他的新作前才能体会到作者竟然一下子捕捉到了如此确切微妙的意象,和鼻下仿佛真飘来的一股腥气,否则是无法理解一个出身平民、却又在绘画技术上步入殿堂的艺术家身上那份孤傲的。

    我曾经说过,评判一个艺术家的优劣高低,首先要站在文化人的立场和态度中来。相对于陆春涛的作品而言,如果我们只看到他作品图式的表象,那么我们大错特错了,有别致图式的艺术家这样的界定干扰了他作为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文化人所应受到的重视程度,因为不确定性、多样性和所取得的造诣比起姿态来要重要的多。

  (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