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道德真空时代的当代艺术

2008-12-16 09:40:56来源:美术同盟    作者:

   

 作者:wutgxcgf

    赫伯特.里德曾说:“整个艺术史是一部关于视觉方式的历史。”
 
    我们看到,从一九七九年至今,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变革。在这段时期,中国的艺术家所经历的变化之巨,表现出的风格之繁,参与的思潮之多,是历史上任何时期的艺术家都不可比拟的。然而,艺术的发展与变化脱离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它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真个艺术史不仅仅是视觉方式的历史,它更多体现的是社会的变革,文化的变革,精神的变革,而“视觉方式”只是这种变革的表象,或是一种符号表达方式。正如卡尔.科斯克说:

    一座中世纪的大教堂不仅是这个封建世界的表现或形象;同时同时也是这个世界的结构因素。它不仅复制中世纪的现实,它也生产这种现实。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对"文革"给人们带来的历史伤痛的反思,一批青年艺术家创作了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作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种观念和思潮涌入中国,中国人的观念和思想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家的创作也从理想主义的宏大叙事走向形式主义或表现主义。尤其在“85美术新潮”和“89政治风波”之后,中国艺术家更是远离“官方化”而进入国际文化咨讯背景。今天的青年艺术家更多地从个体经验出发,在微观的层面上表达着自己的艺术观。

    当代艺术中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换,当代青年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更多地具有一种自语或对话的特点,更多的是对后现代消费文化心态的迎合,时代的变迁使他们没有了八十年代那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英雄主义与救世理想,剩下的只有个人的生活经验,加上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及数码时代的影像图像,他们只有从这之中寻觅艺术的异样感受。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艺术界“充满了艳俗与情色、调侃与快乐.挑战道德与法律的行为艺术,但极少张扬社会正义、充满人文关怀的创作,不知道从是么时候起我们的生活突然一片阳光,轻松愉快,再加上成功后的堕落。”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中充斥着游离与恍惚、暗昧与自恋。这些艺术品折射出了“新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性问题:困惑、感伤、无奈、恐惧、颓废、无理想、无抱负,对前途茫然不知所措,追逐时尚、潮流、快感、张扬个性、残害身体、同性恋……作为其中的一员,我经常问自己:我们到底怎么了?

    “其实这一切都是道德堕落的表象……”

    那么什么是道德呢?在黎鸣的《西方哲学死了》中这样论述:

    按照康德的说法,西方人的道德是“上帝绝对的命令”,例如圣经中的“摩西十诫”。中国人的道德便是儒家文化中的“孝、悌、忠、恕。”前者偏于社会公德,后者偏于家庭私德,但有个共同点它们全都是人类被动型的旧道德,不言而喻,新道德应是人类主动型的道德。

    近代西方启蒙运动以来,人类从处于神性崇拜的蒙昧和迷信状态中逐渐苏醒,人类对神的恐惧竿日渐被自身的理性消解。十九世纪以来,尼采的一声“上帝死了”表征了神和神学的死亡,同时也以为着被动所推动的人类的道德也将走向瓦解。在中国,十九世纪中期,西方列强敲开了中国的封建大门,同时也将西方文明与西方意识形态带如中国社会,最终“五四”运动以“打倒孔家店”的名义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推入万丈深渊。从此,统治中国千年的旧道德走上了不归之路。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儒家文化又一次被打入冷宫遭到了灭顶之灾。不论是西方的“摩西十诫”还是中国人的“孝、悌、忠、恕”,在今天的青少年一代的习惯性行为中消灭了,永远的消灭了。

    旧道德已经死亡,但新道德的建立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道德真空时代到来。目前被人们称为道德的东西其实是功利主义计算之下伦理,是心事带金钱拜物教统治全球之下的人类畸形的理性。

    二十一世纪初,正是人类进入道德真空的时代。在这种状态下,人类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乃至心灵生态全面恶化。道德是一种爱人类的激情。是人们从小时候逐渐培养起来的良心指引的行为习惯。社会被一味的智能教育所充斥,电视屏幕、网络中有关性事、暴力和斗心眼的故事,以及大量诲淫、诲盗、诲骗的故事。耳濡目染,以后的人已不可能具有利他主义的道德行为习惯了,更多的却是对他人的疑虑、警戒、防范、甚至是伤害。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作家、艺术家、都是人类道德的创立者、维护者,加上好的训导儿童良心的教师,他们都堪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灵魂的内核是良心,良心的表现即是道德。”③然而现代社会是一种文化平庸的时代。现代传媒上充斥的是极其平庸甚至是极其坏的作家、艺术家加上不少的职业教师仅仅成了单纯理性知识的传声筒二十一世纪人类儿童的良心危险了。文化的平庸实际上反映了人性价值的平庸。现在把创作音乐、美术、戏剧、诗歌、散文等文化活动作为挣钱的人们如过江之鲫,报纸、电话、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更是助长了人们侥幸成名的欲望漂亮的脸蛋、性感的身段、挑逗本能的歌曲等更成了人们一夜之间暴富的手段。为了这些,不惜自己的血肉之躯。混淆自己的种族,用锯骨整形,拆肋骨美体漂白皮肤等等失去人性的残忍手段对付自己。(对自己尚能如此残忍,对别人还会怎样,怪不得分尸等形式案件此起彼伏。)现代的影视、网络等媒体不幸成了人类道德的屠宰场,而那些以性事、暴力、骗术作为工具、诱饵,诶一己之私沽名钓誉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以此扬名立万的所谓作家、艺术家,则成了对人类道德良心实施屠宰的刽子手。

    现代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越来越显得平庸,是因为它们根本不追求道德,他们远离道德,甚至毁弃道德。现代中国文坛、学坛的一些著名流言,诸如“告别革命”、“回避崇高”、“我是流氓我怕谁”等等可能造成就了一个时代,但也毁灭了另一个时代。中国当代的学者、作家竟相成为媚俗的先锋。媚俗即是不折不扣的平庸。

    “今天中国人已经全面丧失了价值上的依托,‘五四’带来传统价值的失落,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经济大潮又进一步消解了八十年代文化拯救的愿望。这两次思想打击,都给今天这个时代六下了一个难以愈合的创伤—那就是价值的破碎。”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传统道德的失落,价值的破碎使人文理想主义被功利主义所替代,重商主义成为整个社会的新价值观,成为这个时代的伪道德。

    这一时期,在中国艺术界,如果高扬艺术家主体性、自主性和启蒙理性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潮美术的特征,而这种精英文化在进入九十年代则被消解主体性、追求艺术创作的实验性、现场性和社会化及拜金主义的各种艺术活动所替代。于是,毫无社会意义和公共价值的暴力、血腥、色情等绘画作品和行为以前卫艺术的名义欺骗公众,同时也蒙蔽了艺术家自身。这些所谓的前卫艺术实际上很少提出真正意义的实验性和先锋性的艺术概念⑤,仅仅是他们希望侥幸成名,获得金钱的手段、途径,而这些也成了他们“艺术作品”产生的最初动机。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对社会观念的影响,对没有分辨能力的大众的“欺骗”。他们将这种行为冠以“观念性”“批判性”等词汇,而批评家也和艺术家达成共识为了一己之私,利用自己的话语权,欺世盗名,成为一丘之貉,充当对人类道德良心实施屠宰的刽子手。他们往往对作品本身没有太多兴趣,他们的兴趣在于作品可能更自己带来的别的东西。现在不是没有追求道德的艺术家,而是他们的人数太少,力量太弱他们的努力和声音完全被平庸的大潮所淹没。

    今天,杂志封面、插图、广告、黄色小说、喜剧、流行音乐、好来坞大片、电视娱乐节目、动漫、数码音响、电脑游戏等,实际上构成了都市生活的主要内容。这些市民对正统的文化价值无动于衷而有渴望某种文化娱乐,借以打发无聊与城市生活的压力。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只能生产出庸俗艺术或艳俗艺术及变态艺术。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曾说:“在所有社会力量中对艺术家影响最大的就是公众趣味,他可以无视公众趣味,但也无法躲避它的影响.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怎样富有个性和独创性,总是或多或少地与流行趣味有关系,而公众趣味也随着每一件新作品的问世而产生某些变化。”

    道德的缺失与价值的破碎,使中国人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都市生存问题;孤独、生存焦虑、人际关系淡漠、精神沟通困难、物质化、自我中心、信仰迷失等。而这些基本都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导致精神致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狂躁症等等已成为社会群体的主要疾病,尤其在青年人群中,已经屡见不鲜。在这个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必然反映上这些问题。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孤独、无助、绝望、血腥、色情、暧昧等等晦暗的感情,着反映出了当下人们普遍的精神状态。而这 些晦暗的作品又在潜层面影响着社会群体的观念。艺术在人们观念中是崇高,而现在的艺术所反映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可能看到的不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如果批判是艺术家的初衷的话),看不到作品的隐伤,而是作品表面的盲目快乐。他们会将这种观念认为是当下文化的主流或时尚而加以提携或利用。这是艺术作品对民众的伤害,对道社会道德观念、道德体系的扭曲。其负面的影响何止三言两语就能道明,正所谓一叶倾城。

    当代艺术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个艺术问题、审美问题、技术问题,也更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它是一部分拥有话语权的人对广大民众的一种给定、一红赋予、一种灌输;是一部分社会精英秉承权利意志,制造了趣味,强行推出趣味,最终被公众所接受的过程。今天,传统道德已灭亡,而新道德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物质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且这种统治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代艺术已经开始从“人本”的角度来关注个体的价值、个人的情感和个性化思考,但是有些人却走向偏执,利用这一点,来挑战“人类道德”的底线。

    旧道德已经灭亡,新道德还没有建立。作为艺术创造者的我们,处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真空时代,应该以何种姿态来面对我们的广大公众,以怎样的创作动机来搞我们的艺术作品呢?

  (实习编辑:范文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