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到东瀛国粹
“日本浮世绘名作展——江户美人画的魅力”
据悉,这批日本北海道近代美术馆珍藏的精品,基本代表了日本浮世绘这种艺术形式的最高成就。
“浮世绘”
不是“春宫图”
浮世绘是日本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兴盛于日本江户时代。“浮世”本是佛教用语,泛指人间世相、社会百态;“浮世绘”所描绘的正是当时日本社会的人情世态和习俗风物,由于绘画以世俗生活中的美人画、歌舞伎演员、旅行游览风景画等为主要内容,与出世超脱相对,喻入世行乐、人生如过眼烟云之意,因此被总称为“浮世绘”。
很多“浮世绘”作品以年轻美丽的女子为题材,绘画对象大多为勾栏瓦舍之中的艺伎,人物的表情和动态也非常生动大胆,有些甚至带有相当的情欲意味,因此,“浮世绘”在中国一度被误解为“春宫图”。事实上,尽管“浮世绘”中有些作品的确有向“春宫图”方向发展的意味,但其最初是从市井艺术家手中诞生的,深受市民大众的欣赏和喜爱,在日本社会流行了200多年时间,堪称是一朵“大众艺术之花”。
北海道近代美术馆的新明英仁介绍说,江户时代,很多商人及平民在经济发展中致富,但由于当时的德川幕府确立封建制度,即使相当富裕,市民终究还是市民,被束缚着不可能上升为武士或贵族。在这种极端的社会制度中,普通的市民们如果想自由地消除忧愁,除了享乐之外就再没有其他东西了,因此他们开始将所赚来的财富使用于享乐,出现了豪华祭祀、山野游宴、热炽歌舞伎,洗澡堂甚至有了为男客搓洗的女人。为了满足和迎合日渐富裕的市民的需要,画家们开始把市民生活中热闹的现实原封不动地描绘下来,“浮世绘”即由此应运而生。
“浮世绘”至今仍受到日本国民的喜爱,被视之为国粹,而游客去日本时,也都会去看一看日本的浮世绘,看一看历史上的日本人是如何生活的。
“唯美”、“意气”成就“浮世绘”
“唯美”是“浮世绘”的最大特点。新明英仁说,“浮世绘”所用的颜料,多是植物、矿物中提取,染料湿度的调节在13次以上,并要经过抛光,很多作品中的植物成分至今还研究不出来。为了使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和光泽度,在绘画时,画家还要特意在墨中混入漆,使画面的感官美更为强烈。为了使画中人物更具视觉冲击力,“浮世绘”中的案几、屏风等画面背景往往仅出现一半,这种表现局部的方式被称之为“破局”方式,据说,这种方式要比在中国年画中出现早了很多年。
“浮世绘”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意气”。“意气”在日文中是一个很特别的词汇,指在男女恋爱关系中,亲昵而不放荡、性感却不低俗,具有别样气氛的人、物及风俗,19世纪前半期,这个词深深扎根于日本江户平民的审美意识中。浮世绘的“美人画”里,长脸、淡妆、丹凤眼、显发露髻等各式形态就是表现了平民的这种“意气”。此次在上海美术馆展出的“浮世绘”,画中美人的衣着几乎无一雷同,纹饰精美令人眼花缭乱,而这些日本女性生活方式也各不相同:和服上绣有凤凰的,是艺伎中等级最高的“花魁”——卖艺不卖身,不仅会琴棋书画,还能对政治高谈阔论;叼着牙签的女人则是低级娼家的艺伎;“遮眉女人”则是平民姑娘,因为当时庶民女性结婚要染黑牙齿、有了孩子就要剃眉。
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表示,此次展出的江户美人画,描绘了当时日本城市女性的日常生活情景,风格艳丽精细,笔法纤秀,人物的表情和动态也非常生动大胆,或为小孩喂奶,或与小孩嬉戏,或在不经意举手投足间裸露衣襟,有些甚至带些情欲意味,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日本“浮世绘”艺术的精髓。
“浮世绘”简介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以幕府所在地江户为制作中心、随着风土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版画艺术。“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缥渺,即此岸或秽土,即忧世或尘世。日本语言中自“浮世”一词出现开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艳事与放荡生活之意,由于江户时代盛行歌舞伎和花街柳巷风俗,描写当时风景及百姓风俗人情的版画被称为“浮世绘”。
最初,浮世绘以“美人绘”和“役者绘”(戏剧人物画)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出现了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画面的着色带有浓厚装饰性,开始只有黑白两色,逐步发展为简单彩色,最后成为多色的“锦绘”。由于其题材不外乎是老百姓的生活百态与对现实社会的情感反映,极富日常生活情趣,因此一面世,就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对于世俗生活的细致刻画,很充分地满足了当时的人表现自己生活的愿望,同样也很充分地满足了现代人、外国人对于日本江户时代民间生活的好奇。浮世绘艺术占据日本画坛260余年,直至明治维新拉开序幕前逐渐消退,在世界美术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浮世绘”刺激了“印象派”
“浮世绘”顺应市民经济文化高涨的年代而生,作者都出身民间,没有一个御用画家,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影响,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到了19世纪20年代,由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盛行,致使这种艺术失去了健康的内容,追求色情和低级趣味,渐渐地终于走向衰亡,无人再从事这一创作,大量“浮世绘”作品甚至当成了废纸、包装纸。但富于戏剧色彩的是,这些“垃圾”流传到欧洲之后,却被那里的一批艺术家当成了宝贝,其东方神秘主义的色彩和简洁奇特的风格,让马奈、德加、莫奈、凡·高、修拉、劳特累克等众多印象派大师都深深迷恋,进而掀起了一场扭转乾坤的绘画大变革,不但加速欧洲传统绘画观念全面性的变革,更揭开了欧洲现代艺术的序幕。
印象派画家从“浮世绘”中感受到残条造型的力度和主导性,感受到平面构成的丰富表现力和灵活优美的装饰性,感受到原色铺设和平面色块分布的强烈刺激性和直率明快的效果,这些不仅使印象派画家们为之震惊,更直接反馈到他们的作品和画风中,促进了印象派画风的发展,并直接影响到后期印象派的画风和样式。莫奈画的穿着浮世绘图案的大红日本和服手持折扇的夫人像,凡·高直接将溪斋英泉的《花魁女》和将安藤广重的《大桥雷阵雨》等画成的油画,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奈的《杜依勒里花园中的音乐》、德加的《玛丽·卡萨特在罗浮宫》等作品中呈现出的线条切割、色块组合、人物平面等等,也都带有日本“浮世绘”特点的痕迹。
“浮世绘”就这样扮演了一次东西方绘画艺术大交流的“使者”角色,给西方绘画传统刮进了强劲的东风,从而促进了西方绘画的新发展,拓开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最初篇章。而新明英仁也坦承说,也正是因为欧洲对“浮世绘”的发现和重视,日本本国才重新认识到“浮世绘”是自己特有的文化,才重新开始重视起“浮世绘”的。而后来“浮世绘”中放大局部的特色,也在日本漫画中也得到了传承。
世事就是如此无常如此奇妙。
(编辑:萧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