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作品:最后的审判
年份:1534-41 年
材质:壁画
尺寸:1,370 x 1,220 cm
馆藏处:梵蒂冈博物馆(西斯廷礼拜堂) Vatican Museums (Sistine Chapel), Vatican City
西斯廷礼拜堂天花板壁画完工24年之后,反对宗教改革的教皇保罗三世委托米开朗基罗为祭坛墙壁绘制一幅壁画。当时,米开朗基罗正经历着精神与信仰的危机。他选择“最后的审判”这一主题展现他的痛苦。
画面大致可分为四个阶层,最上层是天国的天使,画面中央是耶稣基督,下层是受裁决的人群,最底层是地狱。 画面构图是这样安排的:上方与天顶画相接处两个半圆形画面是一些无翼天使,他们正簇拥著基督受难时的十字架等物,左面一组抱的是十字架,右面一组抱的是耻辱柱。耶稣下方七个吹号角的天使正在唤醒死者宣示审判开始。画面正中央云端闪电中站着身躯高大、神态威严的救世主基督,他正举起有力的右臂,表示审判开始。耶稣十二门徒和圣母玛丽亚环绕在旁边,圣母玛丽亚畏缩地抓紧头巾和衣衫,屈身在儿子的右肋之下。左边是基督的门徒和殉道的圣者们;左手背小梯子的,通常被认为是亚当,后面围红头巾的女人,是夏娃;还有一个体格壮实的老人,被认为是圣保罗。右下方云端是使徒圣巴多罗买(Bartholomew),手中拿着一张殉道时所被割下之人皮,这张皮画的正是米开朗基罗自己,这是米开朗基罗的签名或理解为对于信仰的态度。画面下部是善恶两部分人正受到重生的耶稣的裁决。画面左侧描绘的人物将升往天国的人群,右侧则将打入地狱的亡魂。右下角水面的船上向亡魂挥舞船桨的是地狱的引渡人,冥神“夏龙”,坐上船的亡魂将渡过阿克隆河打入各层地狱。米开朗基罗将他所厌恶的教宗儒略二世绘入了这幅作品,为了表达不满他将教宗画入下方地狱受蛇怪所撕咬。
这幅壁画的中心主题是人生的戏剧,人注定要不断背离上帝,罪孽深重,但终将得到拯救。由于墙壁面积广大,要将大约 400 个人物安排在这一空间,必需有一种像旋风一样的主要力量将整个空间结合成一体。米开朗基罗于是采用了水平线与垂直线交叉的复杂结构。
画中人物进量画在水平面上并组成群体,同时随着位置的升高,人群愈加密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左侧升入天堂和右侧走向毁灭的画面中突出的竖向运动。因此产生一种周而复始的活动,将上升与堕落的人群和掌握整个人群活动的中心人物,即审判者基督联结在一起。
米开朗基罗为了解决画中人物在从下面仰视时所应呈现的比例这一难题,他将上面的人物画得大些,底部的小些,以适应自下而上的观赏效果。在 1541 年揭幕时,这幅独自完成的巨作引起轰动。然而,巨作中的裸体人物却引起争议,一些人认为猥亵了神灵。
在米开朗基罗刚去世不久,教皇庇护四世即下令给所有裸体人物画上腰布或衣饰。受命的画家们于是被谑称为“内裤制造商”。1596年教皇克莱孟八世索性想把这幅壁画全部毁掉,幸被罗马圣路卡美术学院的画家们劝阻住了。《最后的审判》由于长年受蜡烛灯熏染及氧化侵蚀画面损坏严重,1981年至1994年由日本电视台支援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工作。还原了绘制当时的鲜艳色彩,并擦去了一部分遮羞布,还原了作品本来面目。
(编辑:符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