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话剧《刺客》,11月23、24日话剧《建筑大师》将上演于天津大剧院,“大导”林兆华的话剧思想和艺术理念在这两部戏中将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众多明星的联袂演绎也将为天津的文艺舞台带来巨大的震动。
《刺客》首演于2007年,《建筑大师》首演于2010年,是林兆华近几年最受关注同时也饱受争议的两个剧目。首先是因为题材的选择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第二是剧目的编排方式和表演风格是一般话剧舞台上不经常看到的,第三是这两部作品聚集了林兆华、徐瑛、易立明、谭盾、濮存昕、高亚麟、小陶虹等当今戏剧界最豪华的主创团队。
《刺客》取材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刺客列传》,由著名戏剧、影视编剧徐瑛创作。公元前453年,晋国大臣智伯兴兵伐赵,意欲一举消灭劲敌,为实现其取代晋君之野心扫清障碍。未料事与愿违,反被赵襄子所杀。智伯门客豫让为替主人报仇,假扮囚徒寻机行刺,不幸失手被擒。赵襄子感其忠义,不但放了豫让,而且从此对豫让避而远之。为了接近赵襄子,豫让不惜以暴虐自残的方式毁容,以期获得行刺的机会,最终却再遭失败,留下一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名言,慷慨赴死。
《建筑大师》是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晚年的一部带有自传意味的作品,与他之前为大家所熟知的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相去甚远。剧中的建筑大师索尔尼斯家庭生活不幸,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房子,妻子因吃药导致乳汁发生变化,毒死了他们刚出生的双胞胎。但大火却成就了索尔尼斯,使他有机会设计了风格独特的新房子倍受业界瞩目。晚年的他,对大火抱着忏悔,还恐惧被更年轻的建筑师取代。
挖掘题材本身的议论空间
给观众思考与想象的最大可能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行刺的理由不一,行为都很极端,而豫让则是其中最纯粹的一个。他的行刺,没有铲除暴君之类的政治目的,而且他行刺的对象赵襄子无论在世人的眼中还是在他的眼里都称得上是一个明君。然而就因为赵襄子杀了待他如国士的主人智伯,他便要用国士的礼节来回报,全然不理会他那位主人是一个暴君的事实,毅然决然地以惨烈的自残来坚定复仇的决心。在他的心中,没有约定俗成的善恶标准,只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做人原则,这一原则将一个“义”字高置在了一切道德规范之上,把“义”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当作一种至高的宗教信仰加以供奉,并以生命作为代价来誓死捍卫。
正是因为纯粹,所以才给了大导很大的创作空间。一个简单故事的背后蕴藏着对于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问叹,虽然是古装剧却充满了时代感,它在表达一种态度,一种允许各种思考的态度。对于创作《刺客》的意图,林兆华表示:“我希望人们对历史有自己的态度,把演员和导演对历史、对英雄的看法输入在这个戏里。剧中豫让所谓的‘忠’究竟值得不值得,是不是值得去赴死,希望观众可以产生点儿想法。”
与以往社会问题作品不同,《建筑大师》显得更加老辣,转向了对于人性的剖析。索尔尼斯的成功源于一场大火,而功成名就之后对于声望、名誉、挑战等产生了强烈的内心纠结。《建筑大师》的故事并不难描述清楚,而作品的意义在于对于建筑大师索尔尼斯这个人物内心的剖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因为境遇不同、地位变化产生了一系列或阴暗或狭隘而又很正常的心理变化。或者说,建筑大师是一类人,具备了这样的成就,而又处在了那样一个境遇,就会出现“建筑大师”的种种表现。林兆华说:“在当今的戏剧界、文学界、艺术界,像索尔尼斯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他们害怕年轻人来敲他们的门,他们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又恐惧来自青年人的威胁,其实做到大师的地位还能把门打开真是不太容易。”
大导很早就关注了《建筑大师》这个作品,但直到近70岁时才动手,可见这个作品的难度。谈到创作初衷,大导觉得建筑大师是个艺术家,在人生的不同关口面临着不同的抉择,对于未来的诱惑难以抵御,而超越自我又是何其艰难。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表达,是大师们都要面对的孤独。
自由的表演
角色的自我和演员的自我兼顾
《刺客》中濮存昕饰演赵襄子,是一个要被刺的人物,也是产生、成就刺客这类人的人物,其实可能更接近于背景人物。濮存昕表示“这是一个太简单的人物,因此我不承认在塑造什么性格,只是以一种讲述的方法讲一个故事,所以很多人物台词都是对着观众讲的。我享受在舞台上这种操控的感觉。”这可能是大导的一贯风格,就是没有风格,他要求演员以自然的表演带给观众思考,这一点在《刺客》中表现得尤为强烈,对于“刺客”的行为,希望带给观众更大的思想空间。
在《建筑大师》中,演员们同样被要求“忽略对方的台词”,追求一种“似与不似”的表演状态。他始终强调演员应该用一种相对自由的方式来表演,不希望角色呈现的特别具体,以求达到介乎于是与不是之间的状态。大导追求的是建筑大师的意识在舞台上流动,如果角色塑造得过于具体,“大师”的意识就会僵化。[NextPage]
抽象的舞台及调度
营造角色与演员的疏离感
大幕拉开,如果试图用一个词汇来形容这两台戏的舞台感觉的话,《刺客》是朴拙,《建筑大师》是简约。
《刺客》发生在春秋战国时,诸侯混战。整个舞台用暗色调营造出沉重与恢弘。只有两片巨大的城墙把舞台区域做了简单的划分,而具体的场景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实现。宏大的群众场面和真材实料的武器道具都服务于整个舞台的沉重恢弘的格调,为了表达历史的厚重与题材的沉重。值得一提的是,著名音乐人谭盾担当《刺客》中的音乐制作,这无疑从听觉上丰富了舞台美术的维度,大导甚至从这些音乐中获得了舞台设计上的灵感。
《建筑大师》舞台简约到抽象。现代感的几何空间、红色沙发,这些简单而且看似没有逻辑关系的舞台意向通过视觉传达给观众一种抽象的疏离感,这与表演中所体现的似与不似趋于一致。濮存昕饰演的大师被设计成回眸自己的一生,他在和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对话,内里蕴含着审视与挣扎。因为这种宏观的结构方式,才有可能产生演员与角色的疏离。在舞台呈现上,会出现语言重叠,好像彼此并不相干,自说自话,然而这正是大师意识流的体现,脱离了正常故事情节的进展方式,以大师的意识作为全剧的主线,其他演员的表演与对话都是为这条主线服务。
明星联袂
其实是实力的聚集
两部话剧都是大导林兆华的作品,汇集了濮存昕、高亚麟、小陶虹等著名的实力派演员,这也是两部戏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因素。要完成一次具有探索性质的、有别于一般故事叙述方式的作品,对于演员驾驭舞台的能力应该是有很高要求的,要想完成建筑大师的意识流动,就更需要极强的舞台张力来牵制着观众看戏并思考,能够做到这些,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演员驾驭舞台、深刻表达人物内心活动的表演功力,而不仅仅是明星的桂冠。
(编辑:谭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