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胡同》的剧本写于1980年冬,是李龙云在南京大学读书时的毕业作品,首次发表于1981年5月号的《剧本》杂志。著名剧作家陈白尘赞誉道:“这个剧本从横剖面说,五户人家,十三根线索,四五十个人物,形成一幅北京下层市民的风俗画。从纵剖面说,它通过解放前夕、大跃进时代、‘文革’初期、‘四人帮’垮台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五个迥不相同的时期,又是五幅相连贯的历史画。这种结构,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罕见之作。”
1983年元月,北京人艺决定将《小井胡同》搬上舞台。3月4日,《小井胡同》建组。6月,反复修改后的《小井胡同》连排,演员阵容十分强大:林连昆、童弟、黄宗洛、韩善续、任宝贤、谭宗尧、吕中……7月13日至15日,内部演出三天后停演。为何停演,最根本的指责是“剧本选取的几个横断面,即1949年、1958年、1966年、1976年、1979年。在这五个时间段儿中,除1949年外,其余都是执政者政治上出现失误的时期”。当制景间的工人师傅们把《小井胡同》的布景从舞台中搬开时,李龙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龙云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出生在北京南城的罗圈胡同。从小,他就被老街坊们寄予厚望——成为一个会说书的,把南城的故事讲给世人听。李龙云“目睹了一条胡同30年命运的起落兴衰”。大跃进年代里,他曾“穿件小背心,跟在大人们的身后,搬砖运瓦砌过小高炉”。在《小井胡同》第二幕,作者有段舞台提示:“小井沉浸在一片狂热之中,人们被那明天仿佛就能出现的共产主义吸引住了……”剧中,嘴特别好说的陈九龄一上场,就神采飞扬地嚷嚷起来:
陈九龄:今儿个这会,开得痛快!痛快!我得喝两盅。
石掌柜:什么会?
陈九龄:向领导交心的会啊!(连说带比划)全公司,两千多号人!你是历史问题、现行问题,只要是干过对不起政府的事儿,自个儿说!交心!……谁说完了,主任过来,拍肩膀!厂长,握手,鼓励!我干瞧着眼热,没的说了!陈九龄,露脸的时候瘪茄子啦?什么话呢!没有?编!上!
石掌柜:你上去说啦?
陈九龄:那还有假吗?!从打学徒起,真的假的,只要是不是人的事儿,云山雾罩,说!什么民国36年电车罢工抓了5个人,黑名单,陈九龄开的……
有人说《小井胡同》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第二幕写大跃进,第三幕又接着写“文革”。其中,刘家祥有这样一段台词“这文化大革命,就仿佛是一家子不打算过了。老大从掌柜的那弄来一把切菜刀,老二从掌柜的那抻出一根擀面杖。哥俩,打!往死了干!不下毒手是孙子……”
《小井胡同》停演后,李龙云几乎失去继续写戏的信心。1983年7月27日,陈白尘致信李龙云:“这剧本即使过了10年20年,还是会迸发出光彩的。总之,《小井胡同》的前途是乐观的,否则,戏剧文学不松绑,不允许百花齐放,中国话剧也没有前途了。”戏停了,更加郁闷的是于是之。早在1982年9月,于是之为《小井胡同》的事,从外地给李龙云写了封长信:“我希望它能成为剧院的力作,像《茶馆》那样地排练,像《茶馆》那样地保留下来,毫无愧色地成为《茶馆》的续篇……”
2001年,李龙云重读此信时,于是之已得了失忆的重病。于是之的夫人李曼宜说,有一次李龙云去看于是之,竟在客厅嚎啕大哭起来。
李龙云视于是之为知己。他认为,没有于是之,人艺可能救不活《小井胡同》。1984年初,于是之上任主持人艺工作。半年后,《小井胡同》再次提上演出日程。于是之想让《小井胡同》试着往外拿拿。李龙云和于是之开始了又一轮的剧本修改。1984年11月,《小井胡同》写出了第四个第五幕……
1985年2月11日,《小井胡同》正式公演,首轮连演112场。1992年12月31日,北京人艺复排《小井胡同》。李龙云说:“小井的故事太多太多了,我将继续试着写下去,用我的作品不断和老街坊们谈心……《小井胡同》会有第二部、第三部、第四部……”
如今,《小井胡同》作为北京人艺的一块基石,留了下来,可是2012年8月6日,年仅64岁的李龙云却永远地走了。
(编辑:谭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