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唯美主义的“一只水晶球”——纪念奥斯卡·王尔德诞辰170周年

2024-11-14 18:05:29来源:文汇报    作者:王菡薇

   
在不算漫长的创作生涯中,王尔德创作了多部剧本,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了数本童话集、诗集、散文集。

  在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文坛上,奥斯卡·王尔德是一位难以逾越的作家兼文艺理论家。28岁时他曾前往美国和加拿大宣传自己的美学观念,在纽约奇克林大厅,王尔德发表了题为《英国的文艺复兴》的演讲。正是在这次演讲中,王尔德将“唯美主义”运动视为英国的一次“新文艺复兴”,并详细阐述了这一运动的起源、发展方向以及对英国文艺和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也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标签之一。


  在不算漫长的创作生涯中,王尔德创作了多部剧本,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了数本童话集、诗集、散文集。王尔德创作的戏剧《不可儿戏》《莎乐美》是英国剧院的保留曲目,他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他在报纸上发表的散文中折射出的美学思想,时至今日依然是重要的研究素材。

  与王尔德所创作的剧本相较,他的人生轨迹则是另外一部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剧本。

  一位天才的成长

  1854年10月,王尔德出生在都柏林一个生活条件优渥的家庭中。父亲威廉·王尔德是爱尔兰杰出的耳眼外科医生,后来因担任爱尔兰医疗顾问而被授予了爵士称号。威廉·王尔德对耳眼外科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时至今日“王尔德切口”等医疗术语,依然被外科医生使用。

  虽然其父后来陷入婚外情的指控中,但是王尔德的童年时光仍然是幸福美满的。九岁之前,他在家庭内接受教育,一名女佣和一名来自德国的家庭教师让他学会了两种语言。1870年,王尔德进入波托拉皇家学校学习,很快成为学校知名的优秀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他成为全校仅有的三名获得皇家奖学金、并进入都柏林三一学院继续深造的学生。

  都柏林三一学院是学界知名的古典研究重镇,王尔德在这里跟随马哈菲牧师学习。后来,王尔德评价马哈菲为“我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我最好的老师”。王尔德的古典研究天赋在三一学院已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他获得了为希腊文课程而设立的伯克利奖章,这枚奖章在他后来的人生中,经历了数次被典当和被赎回的波折。

  1874年,牛津大学发布了一则通知,莫德林学院将为两名学生颁发半研究员奖学金。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将连续五年获得95英镑的资助(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100英镑)。信心满满的王尔德参加了选拔考试,并成功获得了这份珍贵的奖学金,旋即前往牛津大学报到。

  依照今天的话语,王尔德在牛津的学习生活是“松弛”的。进入牛津大学后,王尔德兴高采烈地参加了板球队比赛,并积极加入了共济会,和同学们在牛津附近四处游历。当然,王尔德并没有疏忽在古典文化的学习,由于波托拉和三一学院的积累,王尔德甚至略带“傲慢”地面对牛津大学的导师。在这一时期里,王尔德已经逐步形成“唯美主义”的美学观。在最终获得大学奖金的诗歌《拉凡纳》中,王尔德的艺术观念已经开始体现,“诗歌应像一只水晶球,它应使生活显得更加美丽而不那么真实”。

  著名文艺批评家沃尔特·佩特的《文艺复兴研究》对王尔德影响更加深远,这位后来的唯美主义者在阅读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将其视为自己的“金鉴”。在《自深深处》中,王尔德写到,佩特的作品是一部对他的生活“有着如此的奇特的影响力的书籍”。佩特宣称,人生是许多短暂瞬间的总和,因此必须努力激发每一个瞬间,“不要寻求经验的结果,而是经验本身”。这份宣言影响了王尔德的一生,并在王尔德去世之后,依然对文艺理论界产生深远影响。

  唯美主义观的擎旗者

  1878年11月,王尔德从牛津大学毕业,不但成绩名列前茅,还以诗作《拉芬纳》赢得校内的一项诗歌比赛,并获出版,后开始在伦敦定居。凭借着独特的气质和富有个性的言谈举止,积极参加社交活动的王尔德迅速在伦敦文学界成名,成为了社交场合的焦点人物。在这一时期,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已经成型,并开始被文艺界所关注。

  “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发生在英国的一场艺术运动,强调艺术独立性或称艺术自律,主要参与者包括罗塞蒂、莫里斯、王尔德等人。有学者认为,唯美主义和康德哲学具有内在联系,并援引《判断力批判》中“审美不涉利害”的观点予以说明,而传统美学观认为,艺术具有切实的社会功用。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艺术(特别是戏剧)具有教育和情感净化的功能,能够引发同情与恐惧,起到社会教育的作用。王尔德对艺术功用的命题大加批判,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以宣言式的语气指出,“形式是一切”!

  同其他“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相比,王尔德无疑是激进的,他追求“感官上的极致”,否认美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强调“为艺术而艺术”,将艺术置于如同宗教般的神坛。“唯美主义”在英国文艺界掀起巨浪,在文学、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等领域都结出硕果,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

  王尔德于1882年受邀前往美国访问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宣传“唯美主义”思想。比起巡回演说的成果,王尔德在回答美国海关问询时的名言似乎更为著名——“除去我的才华,我无可申报”很快登上了各大报纸,为其在美国的学界大大提升了知名度。为了扩大演讲的受众,王尔德将“英国的文艺复兴”作为演讲的主题,在一年以内的时间里,完成了140多场演讲。

  在演讲的开始阶段,王尔德与当时环境格格不入,夸张的打扮招致了怀疑和嘲笑,但是随着演讲的进行,王尔德通过其机智和自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尤其受到上层和中上层女性的追捧。到巡演结束时,王尔德在美国已获得了极大的声誉,一时间仿佛已经成为“唯美主义”代言人。回到伦敦后,王尔德热情高涨,连续发表巡回演讲,一时名声大噪。随后,王尔德前往法国,与许多著名作家和艺术家建立了联系。1883年,王尔德与华兹华斯的曾外孙罗伯特·谢拉德结为契友,还拜谒了雨果等文人。

  在这一阶段,王尔德发表了《谎言的衰落》等文,这些文章详细阐述了他的“唯美主义”哲学。王尔德在《妇女世界》杂志担任编辑,这份工作为王尔德提供了稳定的收入,并让他有更多机会通过写作与公众互动。王尔德在杂志上发表了一些小说、诗歌、文艺评论,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影响力。

  创作生涯的高峰

  进入19世纪90年代,王尔德毫无疑问进入了创作高峰期,成为了英国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符号”。从1890年起,王尔德在报纸上开始连载他的唯一的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道连成为了王尔德表现自己“唯美主义”文学观的舞台,深刻展现了“唯美主义”的创作观念和文化内涵。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一部兼具“唯美主义”与颓废风格的小说。主人公道连·格雷是位风流倜傥的年轻绅士,被画家巴兹尔作为模特完成了一幅画像。看着画像中自己的美貌,道连许下了自己的愿望:永远保持年轻的肉体,而画像替他承受衰老带来的所有变化。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个看似不切实际的愿望竟然成真了。道连的外表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老,而那幅画像则逐渐变得丑陋。在巴兹尔的朋友亨利爵士影响下,道连过上了极度放纵和自私的生活,毫无顾忌地追求感官享受,损伤了自己的身体,并给他人的生活带来毁灭性的影响。随着时间变化,道连的灵魂也逐渐被罪恶侵蚀,画像越来越丑陋,变得狰狞可怖。尽管道连年轻英俊的外貌不曾改变,他的内心却备受肖像的折磨。道连最终不堪忍受内心罪恶的痛苦,用一把尖刀刺向了画像中的自己,试图摧毁这个提示着自己丑恶灵魂的载体。在刀尖划破画布的一瞬间,道连的命运也发生了戏剧般的逆转,道连的身体被刀尖刺穿,生命也随之消逝。他的身体和画作中的丑陋形象发生了互换,倒下的道连变成了画作中衰老和丑陋模样,而那幅画像不仅没有损坏,反而奇迹般恢复了其年轻时的英俊样貌,故事在令读者震惊的转折中终结。

  在这部长篇小说发表前,王尔德虽然在文学评论和创作上已有所成就,但是时常被批评其“夸夸其谈”。在王尔德为“唯美主义”四处演讲的19世纪80年代,“唯美主义”缺少范例,而《道连·格雷的画像》满足了这一要求,王尔德式的格言警句、满不在乎的语言风格、对上层社会生活的华丽描写,宣告着道连时代的到来。

  《道连·格雷的画像》揭示了道德腐化的后果以及追求美和享乐的危险。这部小说反映了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同时也对道德、罪恶和自我毁灭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小说的核心主题是对美与外表的无上崇拜和追求,在亨利爵士的鼓动下,道连坚信美是自己最大的财富,宁愿将灵魂出卖给魔鬼也要保持外表的美丽。道连的美也是“唯美主义者”最崇高而坚定的追求,“美是一切”,美超越了一切道德和规范的束缚。在“唯美主义”的观点中,艺术是独立的,小说中的画像是艺术的化身,象征着一切美的所在。这反映了王尔德对美的追求,即艺术不应与道德挂钩,艺术是独立于现实和社会规范的存在。然而,美终究是社会的产物,无法脱离物质的限制而独立存在。通过巴兹尔的画像,王尔德在小说中探寻了道德和美的冲突关系。表面上完美无瑕的道连在内心里阴暗丑陋,最终无法忍受自己丑陋的内心而招致毁灭,似乎暗示了王尔德对道德底线的思考。

  虽然王尔德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所展现出的道德观令人不安,这部小说终究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王尔德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文学明星,在这一时期,他接连创作出许多广受欢迎的戏剧,如《莎乐美》《温夫人的扇子》《不可儿戏》等。不夸张地说,几乎王尔德所创作的所有戏剧都受到热烈的欢迎,以至于伦敦的舞台上竟能同时上演着他的三部作品!在“剧场顶替了教堂在社会中地位”的时代,王尔德的社会影响不言而喻。

  无法磨灭的影响

  如同流星雨划过,王尔德的创作生涯也是短暂的。1895年,王尔德因被诉而陷入法律困境,最终获刑两年,被关押在雷丁监狱中。经过两度法院调查,平日里生活素以奢侈闻名的王尔德陷入经济的困顿,昔日的成功在此时仿佛烟消云散。1897年获释后,王尔德离开英国,并于三年后在巴黎因脑膜炎去世。

  直到进入20世纪后半叶,毁誉参半的王尔德终于获得了在英国被雕像的荣誉。在位于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附近的阿德莱德街,王尔德的雕像上刻着他常被提起的警句:“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王尔德在艺术上的成就终归无法被磨灭,其所创作的文学和他坚定推崇的“唯美主义”观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王尔德对中国近代的文学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许多西方作家一样,王尔德的作品是在五四时期被译介到中国的,“唯美主义”虽然不是国人彼时最迫切需要的思想养料,但仍然为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和象征主义、颓废派等思潮流派共同位居新浪漫主义的“唯美主义”观念,打破了传统的写实和抒情的二元对立,开拓了新文学的视野,其影响贯穿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包括《莎乐美》《温夫人的扇子》《不可儿戏》在内的大部分王尔德创作的重要剧本已经可见中译本,有些剧本甚至被多次翻译,产生了不同的译本。《新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认为王尔德的作品是对旧社会道德压迫的反击,新月派诗人也认为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追求是对旧礼教压迫下的文艺创作的美学解放。

  如同王尔德在牛津时期诗作中所期许的“艺术”一样,其创作的如同“一只水晶球”的文艺作品在时间的长河中闪烁出鎏金的光芒。同负盛名的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这样评价王尔德:“在他写作的时代,他是最聪明、最有风度、最有教养和最具智慧的人之一。”如今,岁月冲蚀了王尔德所遭遇的道德审判,他的作品经受住了时代检验。王尔德将一生投入对“美”的追求,其道德上的困境在百余年后终于得到了释然。正如王尔德《雷丁监狱之歌》中描述的那样,“外人的眼泪将会盛满他那早已破损的怜悯之瓮”。在当前的后工业社会中,王尔德摒弃一切社会的束缚追寻美的决心,似乎仍是我们所呼唤的。

  (作者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李思)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