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清者,从之 ——第四届“郭小川诗歌奖”获得者王从清诗歌品读记

2021-01-17 10:57:27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何翠云

   
结识从清,是一次小型朋友茶会,品茶,有人读诗,有人唱歌,有人奏乐,大家开心且尽兴,我发现一个其貌不扬、有点敦厚朴实的男士,一直在那里倒水、沏茶、倒茶,一副眼镜透露出学问甚深的模样。对每一个人很是恭敬、客气,没有多少言语,此人修为甚好,从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样淡然,仿佛与诗歌、文学丝毫不沾边。

image.png

王从清照片

 
  结识从清,是一次小型朋友茶会,品茶,有人读诗,有人唱歌,有人奏乐,大家开心且尽兴,我发现一个其貌不扬、有点敦厚朴实的男士,一直在那里倒水、沏茶、倒茶,一副眼镜透露出学问甚深的模样。对每一个人很是恭敬、客气,没有多少言语,此人修为甚好,从清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样淡然,仿佛与诗歌、文学丝毫不沾边。


  朋友介绍,从清为《中华风》杂志常务社长,兼任华语作家网编辑委员会常务主任、北京知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主要从事一些文化活动。我总以为,个性、聪敏、才情,才是文化人的标签。可是,从清,仿佛不属于这一类。

  从清自我介绍,《中华风》杂志主要发表散文、诗歌、人物访谈、地方风物等。后得知他写诗,竟有些惊讶。一个敦朴的人写出的诗,会是什么风格呢?我不禁有些好奇。

  看从清的简介,大多与诗歌相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知美诗社社长,其诗歌散文等作品见于《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海日报》《青海湖》《大河诗刊》《四川诗歌》《火花》《莽昆仑》《绿洲》《南海潮诗刊》《风雨桥》等多家报刊杂志,2019年获第四届“郭小川诗歌奖”。

  “郭小川诗歌奖”获得者,无疑是一种无上的殊荣,更是对诗歌与诗人的一种肯定。获奖词如此点评,王从清的诗情感真挚,干净质朴,充满了浓郁的乡愁,故乡是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家乡的汴河水奔流不息,一如他的诗歌在灵魂深处流淌;他善于从小处着笔,一花一草总关情,他对人生、理想,以及善和美的不懈追求,也都在他的诗里诠释得淋漓尽致;诗歌可以说融入了他的血液。

  “诗书传家久,忠厚继世长”一直是民众骨子深处的追求与信仰。读诗,作诗,写诗,诗歌、诗意是生命对于自然与社会的超越、关照与回应,更是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热爱,爱之则记之。这种传统可追溯到《诗经》,这一诗歌文学创作的源头。诗歌,让人超越万物,成为灵性之存在。诗歌,让人得以共鸣,成为连接之纽带。诗歌,让我们更本真、更自然、更赤诚、也更象人类。

  “从小就喜欢文学,喜欢诗歌,虽然上学的时候没有发表什么作品,但很喜欢写”,从清说道。大学毕业后,迫于生计他选择了经商,诗歌上的创作少了一些,但对诗歌的爱好一直未曾消减。2011年从清在北大学习时,诗神再次拜访他,他重拾笔墨,开始了诗歌创作。

image.png
王从清母亲照

  
  读从清的诗歌,是从关注他的微信开始。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首是他写母亲的诗


《母亲的夏天》:


89岁的母亲

每天吃的很少

瘦的仿佛能飘起来


她大部分时间都是静止的

或躺在床上

或与轮椅为伴

每天拄着四条腿的拐杖

在院子里缓慢地走两圈

这是她亲近泥土

唯一的方式

 

母亲踉踉跄跄

一步一步丈量着她的余生

……


今年的夏炎热而漫长

母亲像个无助的孩子

不得不被动地

与这个酷夏一较高下

......

 

只能眼巴巴地

看着母亲那熟悉又无力的手

却无法亲近

一对风烛残年的老伙伴

在相互顾盼中

抵抗这个苦涩的夏天

  
  母亲暮年在人世倒计时的时光,被儿子记下来,那么灵动、鲜活、真切而又情感深厚,“今年的夏炎热而漫长”,若不是心疼母亲,又怎会抱怨夏天漫长与炎热。

  深爱母亲的男子是可敬的,那是人类对于来处的感恩、热爱与回馈,也是我们最自然、最真切的感情。从清,就是这样一个可敬的男子。他对母亲的深情,都流淌在诗歌中。《娘啊》感人至深:

娘啊

我喊你的声音

雨点般砸一地树叶枯黄

秋风翻卷 思念如霜


娘啊

我喊你的声音

在村庄上空盘旋

听不见回响 尘世中成为绝唱

 

  从清对于母亲的离去,对于母亲的呼喊,也成为世间绝唱,读来让人泪流满面。热爱母亲,感恩生命的给予,本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源泉与动力;因为爱母亲,所以我们常常爱着这个世界。

  家乡、亲人永远是从清诗歌的主题,作为离土难离乡的第一代城市移民,故土是诗人永远的情怀。从清的诗,除了永远的故乡情外,其对弱者悲悯的情怀也依然的那样撕扯人心。2019年10月12日,从清乘高铁南行,因线路故障,车停青县,望窗外枯草,他随手写下小诗一首《暮秋》:

那些暮秋的花草

 

隐忍着凋零 苦痛深入泥土

 

残存的呼吸四散奔逃

 

苦水里泡大的呐喊撕心裂肺

 

强者永远是弱者的主语

 

宾语窒息到无法呼吸

image.png

  
  “苦水里泡大的呐喊撕心裂肺”,这样的句子充满了张力,也让苦难的心灵强烈共振、感同身受;“强者永远是弱者的主语/宾语窒息到无法呼吸”,作为弱者的宾语没有主动权,只能被支配,本来众生平等,可人类社会却如这语句一般划定了主宾、强弱、支配与被支配,让人顿生悲心。这种悲悯之情,不仅引人共鸣,而且发人深思,这就是诗人的细腻与不平凡之处。

  从清的诗不仅于此,他的骨子里诗意的昂扬,是灵魂的不屈,更是这世间真理的昭示。从清的诗歌《我》具有特别的震撼力、穿透力、无与伦比的美还有感召力。我是谁,这既是一个宏大的哲学命题,也是一个深刻的宗教命题,更是一个人之为人值得追问的永恒话题。笔者常常想,如果人类没有经过“我是谁”的洗礼,又如何称之为人。

从清在诗歌《我》中如此写道:

当岁月洗尽铅华,只剩下唯我独尊

岁月无言,只剩下鸡蛋里的骨头

僵硬如我不死的肉身

我是我不老的传说

我是我找不见的

那一个

存在的都是些点不着的事物

黑暗如我

我又是

哪一个?

当盛夏的荷

拨开黑暗

我是水下

洁白的那一个!

空气中弥漫着暗物质的味道

只剩下一个我

落落寡欢

我是那不死的幽灵

我是那地狱里的火
                 

20210117112150726.png

  
  我是谁?诗人告诉我们,“当岁月洗尽铅华,只剩下唯我独尊/岁月无言,只剩下鸡蛋里的骨头”,当我们放弃一切对外界的迎合,不再外求,此时我们才会发现生命的至上价值,才找到清静无染的尊严与尊贵,即便外界如何风雨摧折,但却永远无法破坏我们内在的光明、宁静与欢喜,生命的内在就是如此的唯我独尊、清静高贵,也似鸡蛋里的骨头,你挑也好不挑也罢,永远在那里。

  诗人继而写道,“我是我不老的传说/我是我找不见的/那一个”,“黑暗如我”,“我是水下/洁白的那一个!”,从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揭示着生命的真相:生命的空性存在、生命的辩证存在,向人们昭示,生命即为真理的显像。笔者读到如此昂扬的句子,内心是无比地激动,的确,生命即为真理的显像,生命不应该被践踏、不应该被玩弄、更不应该被磨折,生命应该被平等尊重。文化的新生,或许正是从天赋诗人的呐喊中开启。

或许,未来已来。读从清的诗歌,从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不由生出一种由衷的自豪感。人类还是充满着希望的,你看,诗人们在呐喊了。

  从清诗歌最后一句这样写道,“我是那不死的幽灵/我是那地狱里的火”,读来特别畅快,每一个生命都属那不死的灵魂,都是那不灭的火焰,愿每个人都能点亮自己,穿透每个黑暗的角落,照亮这个创伤的世界,让世界溢满光与爱。从清的诗,是觉醒的歌,给人以无限力量,还有希望。

  从清的诗歌,无论是对母亲的念想,还是对弱者的悲悯,或是对自我的洞彻,我们都能感受到他敦厚的外表下,是水一样的力量,清静透彻,上善若水,清者自照。有水的地方,万物受到滋养。清静透彻,照见自性,无限慈悲与智慧,自然涵容生养这个世界。

从清,是一个活得通透的人。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活得通透,如这世上的清风,成为这个世界的一股清流。

  笔者常常想,正如他的名字,清,从之,正好做我们的老师吧。

  就此为从清诗歌的一点读后感。

 2021年1月15日写于北京

                                

 

  (编辑:夏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