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陈明和丁玲在沈阳。
1981年,陈明、丁玲游加拿大尼亚加拉瀑布。
我与丁玲五十年陈明口述、李向东执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12月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我与丁玲五十年》出版,揭秘著名作家丁玲与戏剧家陈明的人生传奇:
丁玲,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滩红得发紫时却义无反顾奔赴延安。毛泽东曾亲笔写词相赠,称赞她为“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而丁玲与中国当代剧作家陈明跨越半个世纪的风雨恋情却鲜为人知。近日,由94岁的陈明口述,李向东执笔,讲述丁玲风雨人生的新书《我与丁玲五十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推出。该书创作费时10载,全面解密丁玲与陈明相濡以沫50载的多舛人生。 [NextPage]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内幕:
任弼时推荐获奖
读者所熟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正式修改定稿,一共复写了3份,有一份复写本送给了在抚平县城南庄的周扬,想听听他的意见。可是过了好久,周扬没有回音。土改结束后,丁玲要出国去匈牙利参加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她从正定去西柏坡,从周扬那里取回了手稿,周扬也没提什么意见。
后来周扬说,丁玲到西柏坡告了他的状,其实丁玲只是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拿去给胡乔木看,请他提意见,丁玲对胡乔木说,如果你们看了,这本书没有什么错误,我希望能够出版。那一次在西柏坡,丁玲还见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她一直记得毛主席对她讲的话:“看一个人不是看几年,而是看几十年。”丁玲她们参加世界妇女大会的代表到了大连后,胡乔木打来电报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可以出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第一次是在东北出版的。
到东北后,高岗对丁玲说:“周扬的那个意见不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朱子奇在丁玲逝后写了一篇文章,提到1951年他作为俄文翻译,前苏联方面请他向任弼时转达这样一个意思:因为国内有权威方面的意见,不把斯大林文艺奖金给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请示如何处理。任弼时同志说:“《桑干河》很好嘛,可以评奖嘛。”这些情况丁玲生前都不知道。
丁玲和沈从文关系之谜:
沈从文向丁玲借过钱
李向东介绍,在陈明的口述中,提到了丁玲与沈从文迷雾重重的友情,这是首次公开透露,也是很多读者为之关注的故事。
陈明说,“关于丁玲与沈从文的关系,现在当事人都已经先后辞世,死无对证。但我能谈点我所知道的事实。建国初,沈从文给丁玲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长信,开头的一句话就是:‘自从你和何其芳来谈过后……’这样的信,只有朋友才会这么写。他如果认为丁玲看不起自己,冷淡自己,而去自杀,就不会写这么一封信。但刘祖春同志的文章却说,沈从文去见丁玲,丁玲表现很冷淡。我不清楚是沈从文告诉他人的,还是间接听到的传闻。
丁玲1949年来京时已是6月,说丁玲与沈从文见面时穿着棉袄,明显不实。丁玲来京后第三天就去看了沈从文。我写了文章《澄清几件事》,刊登在《新文学史料》上,更正事实,刘祖春没有再说话。但沈从文的儿子虎雏后来写文章还是这样说。沈从文还向丁玲借过钱,如果不是好朋友,他会向丁玲开口借钱吗?
丁玲在南京和延安时没有看到过沈从文写的《记丁玲》和《记丁玲续集》,1979年回到北京后才看到。在延安时,丁玲多次谈过,她对沈从文有两点意见,一是说当年沈从文看不起左翼青年作家,二是说沈从文的趣味低。他们过去有过深切的友谊,并没有因为志向、趣味、主义的不同而有太大的变化。全国解放后不久,丁玲写了《一个真实人的一生》,可以看出,对她和胡也频、沈从文的友谊是很珍惜的。丁玲看到《记丁玲》之后,说沈从文是在写小说,很生气,在书上做了很多批注,但没有写文章反驳。”
相差13岁的姐弟恋:
“和你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变得年轻了!”
李向东整理陈明口述资料数年,很多细节都已经能够倒背如流。他告诉记者,1937年5月初,陈明从山西太原经西安来到延安,成为抗大十三队的一名学员。那一年他正好20岁。因为演出独幕话剧《母亲》的“男一号”,扮演主人公巴威尔(伯夏)。陈明英俊的扮相、娴熟的表演和抑扬顿挫的歌声,赢来一片热烈的掌声。台下的丁玲在心里埋下了爱的种子。随后的50年里,丁玲一直称呼陈明为“伯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宣传部要求丁玲他们把“战地记者团”改为“西北战地服务团”,陈明担任西战团的宣传股长。而丁玲则是陈明的上级。 [NextPage]
9月底,西战团出发了,徒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陈明长得瘦小,浑身却充满了活力,他脑子快,主意多,还很会做思想工作。这一切丁玲都看在眼里。她越发喜欢这位年轻的宣传股长,陈明成了她不可缺少的左膀右臂。
那时火车少,很拥挤。从潼关车站上火车的时候,陈明胃部疼痛,脸色灰白。大家张罗着想找副担架抬他,却一时又找不到。丁玲见了,把身上的挎包塞给身旁的罗兰,疾步走过去,一下子就把陈明背了起来,直奔卧铺车厢。
在西战团十个月,丁玲和陈明开始相爱了。陈明问丁玲:“你为什么爱我?”丁玲回答:“和你在一起,我觉得自己变得年轻了!”
陈明为丁玲离婚
“很多人都知道,丁玲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她有生之年一直孜孜以求的姐妹篇《在严寒的日子里》却最终没有完成,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憾事。”李向东告诉记者,陈明一提起丁玲,就会忘记了所有的事情。
他们之间的关系,在革命圣地却成了一些人谈论的话题。他们觉得,丁玲和陈明之间有两个鸿沟,一个是资历,一个是年龄。一些关心陈明的朋友更是直言不讳:“你就不怕让人笑话你是‘小丈夫’?”丁玲在年轻时就是一个不重门第只重感情的人,她不在乎这些,相比之下,陈明的压力要大得多。就连老朋友、大胡子诗人柯仲平也很认真地对他说:“如果你们真的结婚,我怀疑你们能不能白头偕老?”
许多人都来规劝他,搞得陈明心里好烦。他和烽火剧团里的一名女演员恋爱了,并且闪电式地办了婚事。
结婚是为了摆脱烦恼,但陈明却感觉到更多的烦恼,婚后,他依然深深思念着丁玲。他和新婚的妻子去看望丁玲,丁玲强笑着祝这对新人幸福,敏感的陈明看透了丁玲痛苦的内心。刹那间他忽然明白,自己做了件天大的蠢事,感情这东西是绝对欺骗不了的。通情达理的妻子也觉察到了,她对陈明说:我们两个人都做了一件错事,我们来改正它吧。他们心平气和结束了这短暂的婚姻。
1942年2月,春节放假的日子里,在延安蓝家坪一间窑洞中,苦恋了5年的丁玲和陈明终于结合了。这一年丁玲38岁,陈明25岁。
丁玲绝吻献陈明
新中国成立后,陈明与丁玲在北京度过了一段风平浪静的岁月。1951年春,他们从“文协”机关的大院搬进了多福巷一座小小的四合院内。然而没有多久,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打破了这种平静。
历经种种磨难之后,1979年1月13日,75岁的丁玲才经中央组织部批准回到北京。在这25年中,陈明一直陪伴着她,给予她温暖。丁玲晚年时说:“如果没有他,我是不可能活到今天的;如果没有他,我即使能活到今天,也是不可能继续写出作品来的。”
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弥留之际,向陈明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你再亲亲我!”而在这句话之后,丁玲说了一句:“你太苦了,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1989年,陈明与比他小十几岁的张钰组建新家,陈明也不避讳对丁玲的怀念。而心性坦荡的张钰,也在陈明的影响下一起为丁玲整理起书稿来。对这一点,陈明心存感激:“我老伴很能理解我的感情,她也很尊重丁玲。”
1986年3月4日,丁玲逝世。3月15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陈明送的花圈缎带上写着:“你慢慢地走,从容地走……”
丁玲逝世后,陈明整理出版了丁玲晚年最重要的两部回忆录:《魍魉世界——南京囚居回忆》和《风雪人间》。在陈明的心中,丁玲无可替代。
(实习编辑:邵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