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爱中的男人 马丁·瓦尔泽著 黄燎宇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年12月
德国国宝级作家马丁·瓦尔泽《恋爱中的男人》中译本获“微山湖奖”谈论诺贝尔奖:
近日,“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评选活动在京举行颁奖仪式,凭借新作《恋爱中的男人》获奖的德国国宝级作家马丁·瓦尔泽专程赴京领取本届“微山湖奖”,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这位82岁高龄老人思维敏锐、谈吐幽默。在领奖台上,他指着自己特意打上的领带说:“请摄影师拍我的领带,我通常不打领带,打领带肯定有特殊的理由。我这条领带是一条很特殊的领带,上面绘有‘歌德’,现在的效果就像是歌德在中国。”
当代德国的“文学君主”
瓦尔泽1927年出生于博登湖畔的瓦瑟堡,父母经营祖传下来的餐馆兼旅店,同时做点木柴和煤炭生意。父亲在他11岁时病逝,他很早就成为母亲的帮手,做过账,也运过煤,由此长了不少见识,也锻炼出一副好身骨。1944年他应征入伍。1946年上大学,先后在雷根斯堡和图宾根攻读文学、哲学、历史、宗教、心理学。1951年以一篇研究卡夫卡的论文获图宾根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位于斯图加特的南德意志电台做了几年记者和导演。1957年成为职业作家,定居在博登湖畔的努斯多夫。至今,他被视为当代的德国“文学君主”。
晚年的瓦尔泽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这要归功于他日常不懈的锻炼。他说:“我一般晚上睡8个小时,早上9点起床,严冬可能会睡得多一些,就像是冬眠。”居住在博登湖畔的好处是,他随时可以下湖游泳。他的写作时间也很稳固,每天上午和下午两个时段一共有7个小时。
曾两次受邀到瓦尔泽家作客的译者黄燎宇这样描述其博登湖畔的别墅:“一幢能够将博登湖的美景尽收眼底的亲水豪宅。这里就此便成为他永远的居所。这栋房子不仅有仙风道气,而且充满人气和亲情。”他很早就成家立业,带着妻子和几个女儿在这里舒舒服服地住了几十年。因为对水的喜爱,他甚至还打算有机会的话,要去海南玩一玩。
他有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儿,三个作家一个演员。当被问及是否担忧严肃文学的处境时,他很快予以否定,并说:“纯文学在德国很受欢迎,你看,就连我的女儿们也在写新书。” [NextPage]
敢言敢为的争议人物
中国读者对瓦尔泽并不陌生,他的多本小说已译为中文出版,并引起不小的反响,此次,他推出《恋爱中的男人》中译本,希望中国读者能感受到他小说中所刻画的那些激情与痛苦、幸福和不幸的时刻,并与这些人物同甘共苦。在中国,他被亲切地称呼为“瓦老”。
他很重视在中国所获得的这个奖项,相反,说起是否对诺贝尔文学奖有所期待,他直言不讳:“我从来不去等永远不会来的火车。到了这个年龄根本无所谓,不需要了。总能听到某某人在候选人名单上面,我觉得这种人我犯得着跟他在一起吗?”
瓦尔泽一贯就是一位敢言敢为的文坛风云人物和争议人物,他的言论很容易招惹热血青年,反对他的标语和口号屡见不鲜。1998年,在接受书业和平奖时,他因口出“奥斯维辛不应该被工具化为道德俱乐部”一语而闯祸,受到犹太人团体的攻击。他承认奥斯维辛是德国人的“历史包袱”和“永远的耻辱”,德国人应该悔罪,但是他认为悔罪应该是一种内心活动而不是做表面文章。瓦尔泽的话很快引起轩然大波。
黄燎宇说,瓦老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同时又讲友情,讲义气。他反对越战,不像许多人那样只是喊一喊,他不仅为他的越南事务办公室奔波,而且拒绝访问发动越南战争的美国。
这一点也反映到瓦尔泽的小说中,他的小说被认为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他认为,小说是在为当代撰写历史。“我认为,一部好的小说,它所描写的一切都会投下白色的阴影,即便最黑暗的事件也会投下白色的阴影。如果没有这白色的阴影,小说叙述的事情就只是一条旨在制造观点的告示。”
取材于真人真事,讲述的是歌德的最后一次爱情的故事,这是一段发生在73岁的歌德和19岁的乌尔莉克·莱苇措之间的非同寻常的爱情。作家从歌德的视角出发,充满理解和同情地描写了这段忘年之恋。
(实习编辑:邵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