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残缺了的《红旗谱》系列长篇第二部《播火记》,静静地躺在天津梁斌文学馆的展柜里。196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硬面精装已失去封面,内文从50章之后缺失,但它却极其珍贵,因为书页上写有大量隽秀的钢笔字,是本书作者梁斌的亲笔,是一部难得的作家自校本。
人民作家、文学家梁斌先生的《红旗谱》系列长篇是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标志中国当代文学演进的脚步与成就。它是一部中国农民觉醒与奋斗的壮丽史诗;它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标志着“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回归本土、回归民族文化的重大成就;它慷慨悲歌、燕赵风骨式的悲壮美别开生面,创造了审美新境界,独步文坛,鲜有来者;它塑造的以朱老忠为代表的中国农民文学典型,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人物画廊,而且振聋发聩,至今巍然屹立。50多年来,对《红旗谱》系列长篇的研究随着小说的广泛传播步步深入,近年又呈现多学科多角度介入的态势,这部《播火记》自校本就越发地引人关注了。
梁斌对创作精益求精,有在成书上校订修改的习惯。系列长篇第一部《红旗谱》,出版之前修改了8遍,有的地方修改了十几遍,出版后,出版社要出精装本去参加世界图书博览会,他又在成书上作了一次修改,而《播火记》自校本的修改宗旨也如此。小说一开篇,梁斌就对景物的描写进行了修改。“猛地,(平原上刮起大风,)从遥远的北方刮过(来,)黄色的风暴,挟着大量黄(尘)沙……”其中括号内为删去处,可以看出,这样改,描述越发精炼而富有色彩。修改用笔最多的,还是在人物塑造方面。如“严萍仄(探)起头静听了一刻,当她意会到‘出了事’的时候,(心上不住地跳动起来。她用两只胳膊搂住胸脯,制止心脏的跳动。当她又意会到这不是目前应有的措施,)立刻从床上跳起来,披上衣服(开门)走出来。”其中删去一段直接心理描写而突出人物的动作性,使仄起头静听、跳起来、披上衣服、走出来的动作更加连贯。
自校本有些改动属于修订,出于历史事件称谓规范需要,将“高蠡起义”统一修订为“高蠡暴动”;为与上一部描写的农民革命有所区别,一些地方将“ 革命”明确为“抗日”。自校本还删去一些段落,与50章后面的全部文字。在“今天河水特别清亮,天空高高悬着。世界很静;青蛙不叫,草里的虫子也不叫了” 一句后戛然而止,使全书留下悠长的回响。
自校本的成书出版于1963年,至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再版和1985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梁斌文集》,作家都有可能对《播火记》进行修订。据百花老编辑介绍,当年编文集,梁斌对所有文稿都做了修改,然后包在一个蓝布包里交给编辑。但是,比较1963年百花版、自校本和百花文集版,并不完全一致,用百花文集版与1963年百花版对照,凡是修订改动的地方,自校本均有;而自校本上却有许多改动是百花文集版没有的。这样就可以有两种推测:一,自校本产生于文集之后;但已有文集的修改,再做修改,不在文集版而在1963年版上,重复劳动,似无必要,这个推测可以否定;二,自校本产生于文集之前,之所以文集未全部遵照,是由于在1963年至1985年之间,梁斌有多个这样的自校本,即有过多次这样的修改过程。尽管这个推测目前尚无实证支持,但从创作心理学角度思量,还是可信的。
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传为佳话;梁斌为凸现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多次修改《红旗谱》系列长篇,也堪称当代文学创作的楷模。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