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多年 龙应台首次在大陆开读者见面会。
“上次跟读者见面是很多年前了。”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用这句话开始了自己在北京三联书店举行的《目送》读者见面会,“来一次北京很不容易。”作为台湾作家,龙应台先生的文章和作品在整个华文世界都有着广泛读者,在昨天的这场读者见面会上,龙应台向现场读者讲述了自己作品在华语地区不同的遭遇和阅读感受。
“大概1990年代初以来,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出现,就是我的同一篇文章会在华文世界的六个地方同时发表。”尽管从那个时代开始世界之间的距离开始缩小,但在龙应台看来,她的文章受到这一高规格待遇其实反映了“华文世界六块地方隔离得非常远,有些地方隔离得非常严。”
华文世界相互之间沟通、联结没有想象中密切也许只是一个表现,在龙应台看来六地华语读者对她同一本书甚至同一篇文章的态度也会截然不同,“所以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同样一个文本,同样一篇文章,在台湾的读者读来是一种解释,我常常发现这篇文章在大陆人读起来他们竟然是我完全意想不到的反应,或者是同样一篇文章放到新加坡的时候,你会发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人的反应是相反的。”龙应台说。
从《野火集》一直到现在的《目送》,不仅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情感反应华语地区读者会有不同,“我发现在解释龙应台写作风格发展的形态上,中国大陆读者和中国大陆之外华人读者又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大陆,我发现到有一种声音会说,当初写‘野火’的人,还有写了《请用文明来说服我》的这个人,怎么现在在写《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她怎么越写越小了,或者是说怒目金刚怎么会变成儿女私情、温婉小女人,从大变小了,大为失望,龙应台你怎么回事?可同样一个文体,在中国大陆外面,他们的看法刚好相反,他们会说,龙应台从小变大了。就是说,以前你是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但是那些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真正的实质的、比较接近生命本体的、巨大问题的,其实是《目送》这样的写作。”
但龙应台并不拒绝这样的误读,“有时候就会有一种文本的误读,这个误读出现的时候,对我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过程。”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