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社会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摄影 戏剧 舞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纪实军事文学新意迭出

2009-09-25 10:16:23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作者:陆文虎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离开全局规模的战争状态也已经60年了。在这段相对和平的年代里,战争文学却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与小说等虚构文学比肩并立的军事纪实文学,特别是有了王树增的《朝鲜战争》、《解放战争》和《长征》,而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水准。

  60年间,纪实战争文学有过几次发展高潮。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大量战争的亲历者开始写回忆录。《志愿军一日》从13000篇来稿中选发了400多篇,郭沫若认为该书超越了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伟大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陈昌奉的《跟随毛主席长征》视角独特、细节生动,曾广受好评。邓洪的《潘虎》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戏剧、电影创作,当时深受茅盾欣赏,曾盛赞潘虎文学形象塑造得成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水浒英雄。收入《红旗飘飘》中的此类作品多颇可观。《星火燎原》从全国3万余篇应征稿件中选发了635篇。作者中有9位元帅、431位将军、62位省部级领导干部。该书印行500万册,30余篇被收入中小学课本,足见影响之大。但是,这些故事和回忆录,绝大部分由于作者文化水平不高,质胜于文,严格讲还算不得文学,今日观之,聊充史料而已。而且作者作为亲历者,囿于经验的局限,笔下难免拘泥于个人闻见;另外,由于可资参考的文字材料鲜见,记述难免杂入想象,因此,有时并不可靠。但它们毕竟是最生动、最鲜活的第一手创作素材,给予读者和其他作家的营养甚多,例如后来的知名作家王愿坚因担任该书编辑,曾获益良多。这时期的群众性创作活动,尽管水平不高,但对于非虚构战争文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纪实战争文学的第二次发展高潮是一次重要的飞跃。1995年,适值抗战胜利50周年,鉴于当时纯史学著作虽有资料翔实、定位准确的优势,却不为普通读者所喜闻乐见,而纯文学作品固然生动、可读性强,但往往囿于局部或者编造痕迹过重,不能使读者获知抗战全景且影响到对历史的准确把握,总政治部决定出版《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整套图书共22册。全部由部队专业作家撰写。全书多角度、全方位地既记叙了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联等的共产党抗日游击战争,也表现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抗日战斗,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的辉煌历史。这些作家大量采访当事人,尽可能多地利用资料,应当说这批作品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较以前有了明显提高,不仅使读者耳目一新,也使作家们认真地体验了一次非虚构文学的创作过程。

  从客观上看,由于种种原因,过去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只是片面的、单方面的,敌对方的材料、观点,由于信息隔绝,完全不知道;即使是我方资料,也仅限于用于公开宣传的那一部分内容,很多东西都处于保密状态。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之际,历史大事早已尘埃落定,那些尘封已久的敌、我、友的秘密文书档案纷纷解密。在这还不久远的历史中,有太多读者希望知道的东西,有太多他们曾亲身经历的事件,甚至有太多他们困惑不解的谜团。同时,当代读者对于虚构战争文学由于想象力有限而形成的“五老”现象(老题材、老人物、老语言、老情节、老结构)已经感到厌倦时,非虚构文学自然能使他们眼前一亮。国家日益开放,人民日益成熟,此时回首上世纪的革命战争,创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巨著,便既是应当的,也是可能的了。于是,从虚构文学到非虚构文学,王树增在知天命之年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转身。

  王树增知道,世事喧嚣,人生寂寞,他只有把浓厚的现实情怀、真实的历史叙述、完美的文学手段较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够打动读者。他要做的,就是发现并且积累那些有意味的历史碎片,经过缜密思考,最后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笔下展示出一种超过生活现实的、极为新鲜有趣而且激动人心的“现实”,他在把一段超常态的历史进程进行深度再现。从史料收集和研读开始,《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三部书的写作,孜孜矻矻持续了十几年之久,在一个众声喧哗、“见异思迁”的时代,如此的定力实属难能可贵。加西亚·马尔克斯说过:“现实是最伟大的作家。我们的任务,也许可以说是如何努力以谦卑的态度和尽可能完美的方法去贴近现实。”对一名成熟作家来说,写作没有问题,王树增备感困难、用力最劬的是搜集历史细节。由于年代久远,环境恶劣,红军长征时期的原始记述本来不多,现在硕果仅存的老红军大多年已近百,让他们准确回忆当时战事已难有可能。由于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亲历者遍布世界各地,普遍采访实难成办。尽管如此,王树增还是尽可能地查阅文献、踏勘战场、走访人物,采集、比对、甄别,力求真实。经过海量阅读和精心酝酿,最后完成总计将近300万字的三部大书。长征是失败孕育胜利的史诗,解放战争是新生战胜腐朽的史诗,朝鲜战争是肉体战胜钢铁的史诗。

  非虚构文学对于作家的要求很高,举凡报告文学的纪实、散文的铺陈、戏剧的冲突和小说的巧合,以及史识、哲思、睿智等,缺一不可,而这些恰恰是王树增的强项。他的战争系列新书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一,不仅鸟瞰式地把握全局,展示司令部的智谋运筹,也一个一个场景地局部展示,一个一个人物地详细描写,具体表现百万大军的沙场肉搏;第二,既葆有今天认识的高度、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又能严格、客观地还原历史,使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第三,在条分缕析地记述历史事件的同时,他写了敌我友形形色色的军人,并且非常犀利地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人物的现场思想感情,用以给今日读者以启示。第四,他的观察、想象和写作,均切实遵守非虚构文学的原则,只用史料说话,而不去刻意地宣传什么和刻意地批判什么,作为军人的坚定立场并没有使他如许多人那样,让自己的作品到处贴满意识形态的标签。一句话:既是波澜壮阔、高歌猛进的史诗,又是才情旷世、溢彩流光的诗史。美国文学巨子诺曼·梅勒《夜幕下的大军》的副标题是:“作为小说的历史,作为历史的小说。” 这是他对非虚构文学最简明的界定,作品的真实性给人以历史感,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令人获得审美满足。我愿借这句话来评定王树增的系列新书。

    (编辑:李明达)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