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作家余秋雨最新著作《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余秋雨在书中再次提到自己当年被“咬”之事,认为那些攻击他道德缺失的人,才是真正的道德缺失,他们借着名人在完成一种自我精神补偿。
《问学余秋雨》脱胎于余秋雨同凤凰卫视2006年起合作的电视节目“秋雨时分”。
不同于市场上流行的将余秋雨旧著不断修订和再版重装而来的所谓“余秋雨新作”,20余万字的《问学余秋雨》是余秋雨历时两年创作的真正的全新作品。据称,该书根据当时每周一期的电视节目整理出来的原始记录有50万字,第一次删改后剩余19万字,余秋雨对这个成稿仍不满意,再删掉近10万字,又补写了10多万字后才定稿,其间花去了余秋雨两年时间。书中包含了许多余秋雨对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新型解读以及他与十余名北大学子“课堂互动”的精彩对话。余秋雨认为,此次“问学”实际上是个做减法的学问。话题选得很少,谈得很透。“之所以选择这种做减法的方式,就是希望大家可以摆脱那种按部就班的、教科书式的方式。”
余秋雨在书中再次提到自己当年被“咬”之事。他说:“文化领域一共5个人在不断地攻击我,后来退出一个,剩下4个。他们以前都是我的狂热崇拜者,但崇拜过了头,一个盗印我的书,一个抄袭我的书,都受到我的斥责,他们就转身成了攻击我的人。由于我国法律在实际执行中不把诽谤罪、诬陷罪、侮辱罪列入刑事案件,更由于我国的媒体热爱名人的负面新闻而不必承担任何罪责,他们这4个人十几年来如入无人之境。”余秋雨说:“他们最想与我‘辩论’,我当然不给他们机会。我以无言的方式,把他们锁定在他们的等级里。”对于4个人的骂声何以招致众多人的响应,余秋雨分析认为,理由只有一条,“沉积在中国文人心底的整人之恶,曾经爆发过一次,后来被压抑了,终于在我身上找到了一个倾泻的出口。”
余秋雨痛惜地称,无端地攻击他人,永远是一种罪恶。“古人说‘天下固有百恶,恶中之恶,为毁人也。’以为攻击名人可以脱罪,其实是一种暴民心理。”余秋雨说,攻击名人的道德缺失,是一些真正道德缺失的人借着名人在完成一种自我精神补偿。“他们见财、见色、见权都会产生一种犯罪冲动,但社会上树立的却是一系列道德模范,他们无处宣泄这种犯罪冲动,只能通过对名人的幻想或诬陷来勉强寄托。因此,中国的名人必须为这些人承担这样的心理投射义务。”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