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儿出版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来,中国少儿出版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贫弱到丰厚,从单一到繁荣,从偏于一隅到走出国门……可以说,中国少儿出版迈着光荣的脚步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发展之路。这一中国式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认真梳理和总结。中国少儿出版依靠什么不断前行?中国少儿出版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中国少儿出版为什么能够保持良好的原创能力?答案或许有不少,但我以为,少儿作家的存在是一个重要原因。
60年来,作家在少儿出版中从来不曾缺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少儿读物绝大部分为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文革”结束后的七八十年代,作家更是领风气之先,创作出一批时代特色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引领少儿书业走出贫乏之境。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少儿读物日渐繁荣,图书类别全面发展,但儿童文学作品始终占据着少儿读物中最大的份额,而且还左右着少儿出版的走向。作家是少儿出版60年来的见证者,更是亲历者和推动者。
60年来,上自世纪老人,下至“80后”晚辈,五代儿童文学作家为少儿出版倾情奉献了自己的心力和才华。他们的付出成就了少儿出版今天的光彩。比如,第一代的冰心等,第二代的张天翼、严文井、陈伯吹、金近、叶君健等,第三代的任溶溶、孙幼军、包蕾、田地、鲁兵、宗璞、任大霖、任大星、萧平、杲向真、金江、郭风、洪汛涛、葛翠琳、徐光耀、刘知侠、刘饶民、柯岩、金波、颜一烟、邱勋、叶永烈、杨啸、刘真、李心田、黄庆云、圣野、刘厚明、吴梦起、张秋生、樊发稼等;第四代的曹文轩、郑渊洁、陈丹燕、张之路、秦文君、周锐、冰波、程玮、沈石溪、郑春华、班马、高洪波、金曾豪、梅子涵、常新港、葛冰、黄蓓佳、董宏猷、吴然、孙云晓、徐鲁、鹿子、武玉桂、乔传藻、张歧、谷应、夏有志、彭懿、王宜振、刘健屏、刘先平、韩辉光、李建树、谢华、邱易东、薛卫民、晏苏、张品成、朱效文、东达等;第五代的汤素兰、杨红樱、彭学军、萧萍、殷健灵、张弘、薛涛、韦伶、王一梅、林彦、葛竞、三三、吕丽娜、王立春、曾小春、韩青辰、安武林、张洁、陆梅、伍美珍、郁雨君、王蔚、李志伟、杨鹏、谢倩霓、李学斌、李东华、谭旭东、黑鹤、周晴、孙卫卫、翌平等。
我们且来具体看看儿童文学作家对少儿出版的贡献。
冰心
冰心,一个响亮的名字。这位与20世纪同龄的世纪老人,上世纪20年代即以《寄小读者》名满天下。爱是冰心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新中国成立后,她以饱满的激情创作了一大批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广为人知的有《小桔灯》、《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等。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将《寄小读者》中“爱”的哲学和理念转化为对国家、对党、对人民、对集体的关心与念想,清新、纯真、质朴,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由于冰心在读者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威望,她的作品每一出版即会在读者中引发巨大的反响。可以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冰心的作品是最具影响力的少儿读物之一。
张天翼
张天翼,才华横溢的儿童文学作家。上世纪30年代,张天翼即创作了让人耳目一新、极尽夸张想象和讽刺意味的《大林和小林》等长篇童话,开创了中国热闹派童话的先河。在他的作品中,人物之夸张、想象之大胆、语言之诙谐,可以说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50年代,张天翼又推出了别具一格、影响深远的小说《罗文应的故事》和《宝葫芦的秘密》。前者以出色的儿童状态和儿童心理描摹成为那个时代儿童小说创作的范本,而后者更是开创性地在现实中运用了魔幻的手法,让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平添了魔幻色彩。把目光拉回上世纪末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魔法小说《哈利·波特》,拉回世纪末中国出现的《大幻想丛书》,我们不能不叹服张天翼的文学悟性和才情。《宝葫芦的秘密》显然是中国幻想文学的当代本土鼻祖。
任溶溶
任溶溶,不可多得的儿童文学作家。许多评论者认为,任溶溶对中国儿童文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译作。任溶溶通晓4国外语,可以用英、俄、日、意4种文字翻译高质量的作品。他的译作也的确影响了几代读者。但我以为,任溶溶在创作上的贡献绝对不亚于他的翻译作品的贡献。任溶溶与儿童读者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天然的默契。在他那里,为儿童写作是非常自然和非常快乐的事情。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幽默经典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和童诗《一个可大可小的人》等,几乎就是自然流淌出来的作品。可以说,这种先天特质是任溶溶的创作能够跨越不同时代的一个根本性原因。任溶溶的贡献主要有二:一是他为中国儿童文学带来的稀缺的幽默特质,二是他为儿童文学写作提供的纯粹性借鉴。
孙幼军
孙幼军,又一位童话大家。孙幼军崛起于上世纪60年代,他的处女作《小布头历险记》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该作品对心理的把握准确,语言风趣,讲究稚拙感,注重动作性,乃6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界最重要的长篇童话收获。孙幼军的创作横跨了“文革”前后。他于80年代创作的《亭亭的童话》对幼儿心理进行了深入揣度和描摹,笔触细腻;而同一时期的《怪老头儿》则力图对生活中的悖论给予积极的扬弃,于荒诞中显出人生深层意蕴。“文革”后的新时期作为一个特殊时期的开始,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代”的痕迹。孙幼军可说是这一特殊时期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不抛弃传统,又不作茧自缚、囿于传统。在中国童话发展史上,他是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NextPage]
金波
金波,在童诗创作和童话创作方面均有重要建树。金波的童诗创作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持续至今。他的童诗着意传递人生经验、期盼、诗意、美感,强调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重要代表作童诗集《我们去看海》,以严苛的十四行诗的格律形式,将许多看似无法表达的思想完美地加以展示,把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推向了极致。形式不仅没有成为他释放情感的累赘,反而促就了内容的准确表达——戴着镣铐跳舞,却跳得如此完美。就这个意义而言,他是中国童诗第一人。金波的童话创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时间大大晚于他的童诗创作。他的童话创作出手不凡,最大特点在于承接沟通延续了童话的古典表现形态。《乌丢丢的奇遇》是其童话代表作。
曹文轩
曹文轩,新时期以来出色的少年小说作家。曹文轩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其后一直是标杆性的人物。30余年来,曹文轩但凡推出新作,几乎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他有旺盛的创作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开阔的艺术视野,每一阶段均有新作推出。曹文轩的创作代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一种走向。尤其难得的是,他的作品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制,绝不粗制滥造,均保持了相当的艺术水准。这恐怕是人们对曹文轩的创作一直比较放心且充满期待的一个重要原因。曹文轩有明确的创作追求,他认为,感动人的东西是千古不变的。因此,他创作的终极目标是追随永恒。他的创作强调内在的艺术张力,尤其注重情感的力量、善的力量和美的力量。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草房子》、《青铜葵花》等。
郑渊洁
郑渊洁,以热闹派童话著称于儿童文学界的童话作家。郑渊洁的童话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高潮在80年代~90年代。郑渊洁的作品覆盖面之广、影响之大,新时期的诸童话作家无人可与之比肩。他以系列童话的形式,成功地创作了顽童皮皮鲁、鲁西西等小读者喜爱的形象。郑渊洁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的作品带来了人们久违了的游戏精神。在郑渊洁之前,我国童话的美学品格从总体上来说,多偏重于深沉、凝重,而郑渊洁则全然以热闹、轻松,即“玩”的面貌出现,以“玩”促就心理能量的释放。在他笔下,喜、怒、哀、乐可以尽情地宣泄。郑渊洁作品的出现,相当程度上吻合了儿童的游戏本能。而这正是郑渊洁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秦文君
秦文君,新时期以来一位重量级的少年小说作家。与曹文轩一样,秦文君亦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并于其后一直处于创作的最前沿。90年代,秦文君的小说风靡校园,影响甚广。她的创作善于揭示繁复人生境况下的少年心理,深刻而节制;既有单纯明朗的描述,又有痛彻心扉的呐喊;情感细腻却不失力度,风趣幽默又充满关爱。作为一位富于使命感的写作者,她认为当下的儿童文学缺少苦难意识,并期待自己的作品能“感动今天的孩子”。感动今天不是只看到当下,还需由近及远,由眼下到久长。秦文君主攻少年小说,成就斐然。她同时也写儿童小说,亦有不俗业绩,代表作有《十六岁少女》、《男生贾里全传》等。
张之路
张之路,新时期以来又一位重量级的少年小说作家。张之路的创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开始崛起。张之路作品的基调是写实的,但难得的是,他的作品里总透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浪漫色彩。张之路的创作特别注重故事性。这本来是小说创作的常识,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张之路的实践及其成功,再次向人们表明了故事性对于小说创作的重要性。张之路又是一位全面尝试融少年小说与科学幻想于一体的写作者。他的尝试为少年小说艺术形式的拓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张之路还是较早将影视艺术成功运用于小说中的作家。也因为此,他成为作品被搬上银屏最多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代表作有《第三军团》、《足球大侠》等。
杨红樱
杨红樱,新世纪以来最具人气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上世纪80年代末即开始儿童文学创作,经历了10余年的历练打磨,至世纪之交,她开始全面崛起。其作品数量之大、覆盖面之广、人气之旺,进入新世纪后无人可与之媲美。她也是目前作品版权输出国外最多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之一。杨红樱的作品在市场上大获成功,当然与出版社的全方位营销等有关,但仅仅依靠这些原因恐怕也是难以获得广大小读者热捧的。客观地说,杨红樱的成功与她自己的艺术努力是分不开的。她的创作突出体现了这样一些特质:比如尊重儿童,比如平等意识,比如时尚元素,比如浓郁的生活气息等。她的代表作有《淘气包马小跳》、《笑猫日记》等。[NextPage]
从以上的抽样分析不难看出,儿童文学作家对少儿出版的推动作用及标志性意义。作家离不开出版,出版同样需要作家的参与。儿童文学作家从来都是少儿出版不断前行的推动力量。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