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香
在开卷的监测数据中,浙少社从2003年开始就稳居少儿一般图书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这已经不是一种偶然现象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六年冠”的必然因素呢?
“天赋极高。”同事孙建江如此评价郑重,这位出生于70年代中期的浙少社副社长。显然,郑重并未止步于天赋,也并不以年轻自矜,“极高的天赋”加之后天几近刻苦的努力,成就了这一个郑重。
看第一,不看数据
在开卷的监测数据中,浙少社从2003年开始就稳居少儿一般图书市场第一的位置。这已经不是偶然,而是有一些必然的因素在起作用了。一家没有资源优势的地方出版社成长为市场的龙头,在浙少人自己看来,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浙少社六年保持第一,我们自己的观点是,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回首这几年,我们会发现少儿出版脆弱的一面。任何一年,可能只是一个环节没抓好,一两套重点书系没有做好,可能这个第一就没了。因为少儿图书市场的集中度是非常低的,它不像一些专业出版,排行第一的出版社有百分之十几、甚至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占有率。少儿图书市场,哪怕是第一的位次,也就是百分之六点几、百分之七的市场占有率,而第二名也就是百分之五点几,差距非常小。少儿图书市场的竞争也是大众图书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板块,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连续六年保持第一,是偶然。
必然,是在于具备保持竞争第一的基础和实力。其实,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说每年都要保持第一,而是希望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这种发展,不是说数据做得漂亮,而是所有的经营结构良性发展。要做销售,其实很简单,拼命的造货和拼命的铺货,销售肯定上去。但问题是,仓库里的库存多少,在途是多少,应收账款是多少,退货是多少,整个投入产出的比例,资产的周转率是多少,也许这些指标差得一塌糊涂。经营是一件很理性的事情,必须要看投入产出,看整个经营结构,所以我们评价一个出版社是不是一个强社,并不是一定看它在市场上冲了多高的码洋,也不一定就是看它今年做出了多高的利润,而是看它在市场中间能不能够持续保持稳定的增长,保持健康良性的循环。比如我们浙江少儿社,今年一般图书的销售2.5个亿,发货也许接近三个亿,但是我们的库存只有五千万,在途图书就只有一个亿。如果有些社做两个亿的规模,在途图书就两个亿,库存一个亿,显然这样的一种经营的结构,是短命的。
出版业是一种延迟付款、延迟结算的机制,更何况出版业很多又是码洋考核,那更是泡沫中间还有泡沫。所以,六年第一不是关键,而一种稳健、务实、持续、良性的经营状态才是最关键的,这样的企业承受得住市场竞争的风险,始终可以立于市场的不败之地。
结构决定功能
浙少社从1998年就开始了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到目前形成了自己很好的产品结构,布局合理,底盘大,品种丰富,产品线层次多。浙少社是有意识地去做这样的产品结构,还是也是不断地在市场当中丰富自己的想法,慢慢调整达到现今的结构的?
是有意识的。我们之所以有这样良好的产品结构,得益于前任社长陈纯跃从1996年底的布局。结构决定功能,产品结构决定市场功能,而产品结构则是由出版社的体制、出版社内部的运营机制和组织架构、人才队伍的配备来决定的。1997年、1998年那个时候,浙少只有三个编辑部门,为了进行结构的调整,陈社长首先专门拿出一块在当时还是最薄弱的、并不赚钱的细分市场——文学,成立专门的文学编辑部,并且让儿童文学评论家孙建江来担当室主任,挑起这块板块的大梁。文学对于一个儿童出版社是最重要的,因为对内容的掌控、作家资源的掌控都是在文学这一块,尽管那个时候的文学市场是冷门的,原创出来的书大量都是亏本的,但是是一个少儿社很扎实的长线的基础积累的板块。浙少社之所以这么几年保持第一,完全是得益于我们在整个文学板块的积累。第二,专门成立了一个综合编辑部。其他编辑室都是按照专业的分工,低幼、文学、教育、知识,惟独综合编辑部不受局限,只要哪里有短平快的热点项目,它都可以做,能够保持出版社一种灵活应对市场的机制。而在1998年,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在编辑生产的层面进行灵活反映的这种机制,大部分出版社还没有。
综合编辑部的成立是立竿见影,1998年就做出了《唐诗三百首》,成为《哈利·波特》进入中国之前的连续两年的第一少儿畅销书。而浙少社的组织架构和队伍配置,决定了它的市场功能,当时社长定的方针叫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从体制、组织、结构到架构,到每年的选题规划,都是要在各大细分市场的板块战略布局的,发展下去,就形成我们在各个板块领域都有一席之地的竞争优势,这个结构优势一直积累到现在有十年以上了。
其实浙少社这种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厚积薄发的长线的战略设计。但我们也确实看到,有出版机构集中力量在某两三个图书板块,很快就能找准突破口,并且抢占制高点。
这要全面分析。如果是两个产品线,是很容易被替代的,而一旦这两个产品线被替代了,市场会下得很快。就像如果出版社依靠超级畅销书的话,起来很快,但是下去了就很难上来。民营当然没关系,它那么做有它的道理,把该赚的钱赚到口袋里就行了,后面两年躺着睡觉也没关系,但是国有的出版社就比较麻烦,每年都要有增长。
[NextPage]
营销就是愚公移山
产品极大丰富的时候,产品的竞争,必然要上升或者过渡到营销的竞争。那么,在营销和渠道方面的规划和布线,浙少社是怎么总体考虑的?具体在市场宣传方面,一些图书产品花了很大的功夫进行了地毯式的宣传,但是效果也很一般。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我们对渠道的规划、卖场的管理、销售的管理,甚至客户管理、包括信息管理、销售促进等一系列的环节,也即整个的从通路到终端一系列的环节,在管理上都有一些比较精细的要求。比如卖场管理,我们要求重点的卖场,重点的品种,销售人员心里全部要有一本账,包括我们的重点品种在这个卖场是什么样的市场表现,它是摆在什么样的位置,都要清楚。
图书的销售就是愚公移山。中国的图书市场已经进入到一个买方市场,这个买方市场既是读者的买方市场,也是渠道的买方市场,而且中国的市场那么大,这么多的区域市场又是相对封闭的,没有哪一个渠道就可以辐射全国,所以,要做好全国市场,必须要做好每一个区域市场。所以,我们的很多精力还都要放到传统的发行业务上,现代的营销也要做,但是传统的发行业务是基础。所以营销工作叫愚公移山,就是一刨一刨土的从这里搬到那里,30个省市,几十个区域市场,各个区域市场就是一个钉子一个眼的,都要去做,都要去联系、沟通,要去跑,这是一个辛苦活。
做通路和渠道是最基础的,但在渠道到位的过程中间,应该还有很多销售促进的过程。要做好面向经销商的宣传,后面再做好面向大众的宣传,书上市之后,可能就会有比较好的市场表现。否则你的书印是印了,发是发了,三个月就冲得稀里哗啦,半年就没影子了,而现在图书市场80%以上的图书就是昙花一现,只有三个月到半年的生命周期。
图书宣传第一要看什么样的图书,有些图书只要大众传媒去宣传,它在卖场中间会有一定的反映,但是有些图书你宣传了它未必有反映。有些是特定需求的图书,或者专业图书的宣传,你放到大众传媒宣传也没用,那你就要放在一些小众的传媒去宣传,要做好大众传播和小众传播的分析,到底用什么样的宣传,最后才能到达我的目标群体,到达我的受众。
而每一种产品都是不同的宣传模式,宣传手段,宣传的载体,选择错了,也是白宣传。还有就是,你的诉求点的强度够不够,消费者看过之后,能不能产生呼之欲出的购买的冲动,如果没有这么大的信息强度,你尽管花了精力,花了钱,还是没有效用。另外还有一些宣传是没有用的,就是市场中替代产品太多的产品,宣传也是白宣传,真到书店里不一定买的是你的产品。
现在的图书产品的生命周期确实是太短,那么,浙少社是用什么办法来延长图书产品的旺销期的呢?
出版者要掌握图书的销售规律,任何一个产品,在自然的销售的环节之下,它都有投放市场的初期,成长期,销售的成熟期,衰退期和死亡期,这个周期的每个阶段,都要做相应的一些产品销售的维护工作,包括卖场的维护工作,以及各方面的销售管理、发货管理、添货管理、添配管理、信息跟踪管理,然后及时补货,还有促销管理,还有宣传。必须在一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中去跟踪和把握。比如,在成长期往往要有一些销售促进的手段,在成熟期,往往要调动大众传媒的手段,让更多的人来知晓,使它的销售的成熟期拉得更长,在衰退期可能要用更直接的一些促销手段,或者一些活动,产生新的卖点、关注点和诉求点,把产品从衰退期拉回到成熟期。最后这个产品实在是衰退了,到死亡期了,就要毫不犹豫地进行资源整合,产品升级,结合新的市场情况和读者接受的情况,使它获得新生。
“上兵伐谋”
营销之争,到底是在竞争什么?
孙子兵法中有一句叫“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我们通常认为营销的竞争就是渠道的争夺,终端卖场的争夺,其实这是“其下攻城”的层面,当然这是基础,因为最后士兵打仗,还是要短兵相接,你死我活,但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大家做得就少了。所谓“上兵伐谋”,实际是在文化空间上去争夺,是在品牌价值观念上去争夺;“其次伐交”,是在客户和渠道的关系的维护上去争夺。所以“上兵伐谋”,如果你掌握了引导读者的话语权,那 “其下攻城”——书架的竞争你就有主动权,它自然就是你的。
比如说某种潮流,那一定是“上兵伐谋”的层面的影响,某个概念的炒作也是,还有品牌层面的,某一个品牌出版社它对自己品牌的维护。任何书店这么多年来评价它心中最有影响力的少儿社,浙少社总是排在第一的。这就是经销商的信心,还有我们自己做事的这种风格,从鲍大姐(鲍丽珍)到每一个业务员出去就是牌子,牌子不能倒,做事认真的态度,没有任何花架子,同时又是非常真诚的,全方位的做好客户的服务工作,这样的一种风格,它会让每个经销商都感动。其实这些方面,都涉及到营销层面的高层面的管理和规划。
从1998年开始,浙少社就完成了内部机制的改造,这个调整应该说也是极大地促成浙少社的市场领先位置。浙少社具体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是什么?
浙少社成长的这十年,1998年是个起点,也是基础,从某种角度来说,到现在为止,我们成长的内在的动力,还是1998年打下基础的这套机制。组织架构的变化是,所有中层和基层的人员全部双向选择,没人要的就挂起来,没有岗位。实施双向选择,打破原来的管理体制,原来是室主任,不一定一直就可以是室主任。激励机制就是把传统的这套分配体系全部打破了。传统的分配,按照职称、职务级别来,再按照资历,套起来分配,而我们现在编辑和营销人员的工资分三档,一个是基础工资,跟传统的职称、职务挂起来,二就是岗位工资,大家是竞争上岗的,到什么岗位定什么工资;还有比基础工资和岗位工资加起来还要大的一块,是绩效工资。编辑跟利润来走的,发行是根据销售、发货、退货,呆滞款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指标来进行考核的。社领导是年薪制,和社里的整体利润总挂。
[NextPage]
2009的增长无新意
你对2009年少儿图书市场的判断是?
增长,增长10%以上。而且这是终端零售pos的增长,就各个少儿社的经济指标来讲,平均还会增长15%以上,因为还有很大的一块就是,政府采购,财政转移支付。
少儿图书这一块市场不会受到经济大环境太多的影响,它抗击经济外部环境的能力比较强,同时,人们的整体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水平在增长,哪怕经济困难一点,不会少了买书的这几块钱,因为中国家庭的藏书率,全民的图书阅读率还是非常低的,以及购买图书的消费在整个家庭的开支里面的比例太小了,太少了。
自从少儿图书市场进入一个高增长时期以来,就是两股潮流在引领它在往前走,一个就是校园写作,另外一个就是奇幻、魔幻、冒险的阅读,这两种潮流已经延续了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在2009年有没有一些增长性更好的潮流出现?少儿图书市场的产品调整、出版策略有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很遗憾还没有。动漫、图画书、科普,这些领域应该会产生,但目前还没有那么强势的一些产品,把这块细分市场打开。有这种苗头,但是还没有持续稳定的形成一种可以吃它八年、十年的强势产品和品牌。但是,再发展下去一定在这些领域冒出东西的,因为我们整个的市场不可能全部、一直吃文学。
现在大家都在跟着市场的屁股转,还是没有跳出三界外,把这个扑朔迷离的市场看得真真切切。包括我们自己也在困惑,原有的这个外延它也已经接近尽头了,但是可以挖掘新的内涵的东西还没有产生。
非功利化阅读市场的打开
如果我们开始理一条线,你觉得少儿图书的畅销品种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少儿书的营销模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以2000年为界限。
2000年之前,整个的少儿图书市场的阅读是功利化的阅读,少儿图书市场绝对的第一大细分市场是科普百科,2000年之后,应该说代表着少儿图书市场的成熟,这种成熟的标志,就是非功利化的阅读——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儿童文学市场,成为第一大细分市场。这里面的第一大功劳应该是《哈利·波特》,《哈利·波特》在阅读上打开了中国孩子的非功利化阅读的这一扇窗,同时也打开了我们的出版界和教育界对孩子阅读潜能的认识。只要故事好,就是像《现代汉语辞典》那样厚的一本小说,孩子照样能够一口气读完,这在原来的阅读观念中是不可思议的。而且一系列的现代传媒和现代营销的理念和操作模式,给少儿出版的营销上了一堂生动的案例课。这之后中国出版业的营销再也不是就一本书单纯来营销,而是把营销看成社会大系统里面的营销,社会大系统的各个环节当中的互动和联动。营销的视野,营销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再不把图书营销局限在出版业内,甚至是新华书店这个渠道的圈子里面的一种促销行为。以及其实最开始很多畅销书开始尝试制造一些文化时尚,制造概念,制造流行,就是出版业主动的来制造畅销,这既是我们时代的进步,也是出版业的一种进步,说明中国出版业职业化的运作能力在大大增强。
《哈利·波特》出来之后,《鸡皮疙瘩》、《冒险小虎队》整个的非功利化的阅读也出来了,儿童文学三大引进的超级畅销书培育了一种新的儿童文学阅读,这种文学不是传统、经典的这些文学,而是符合儿童本位的纯真的阅读作品。非常好看的故事,非常儿童本位的语言,贴近和符合儿童心理特质的阅读,这些阅读涵养了之后像“马小跳”一样的原创超级畅销书。
(编辑:李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