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BIBF(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汇聚了来自56个参展国家和地区的各界友人。在德国展区,记者见到了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博思(Juergen Boss)。中国将作为主宾国在今年10月举行的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上盛装亮相,博思先生此次来到中国,也是为双方的书展合作进行最后阶段的工作安排。不得不提到,德国人严谨、认真的特点在博思身上有明显的体现,谈话中涉及的每一处细节,他都会查阅资料甚至现场通过互联网来确保答案准确。博思及其团队的工作态度与方式,使得我们对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有更多的期待。
将有300本中国图书在德国展出
记者:是什么原因使法兰克福书展选择中国作为今年书展的主宾国?
博思:中国的出版业发展很快,每年都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希望通过这次合作,能为更多的读者呈现更多优秀的中国作品。
记者:中国作为主宾国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将有哪些重要的表现?
博思:今年将有300本新翻译的中国图书在德国展出。同时,有100位中国作者出席此次书展。
记者:参加书展的这100位中国作者被选中的标准是怎样?
博思:这些作者是通过中国作协的推荐,在推荐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到作家们作品内容涵盖面广,同时注意来自中国各地区的作家地域分布方面的均衡,不同地域的作家写作不同题材的作品有不同的特点。
记者:在中国作为书展主宾国的筹备工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博思:在选择作家代表的时候,如果有好的作家没有被选上,那将会很遗憾,所以选择的过程,需要非常慎重。另外在具体事务的沟通中,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可能也会出现一些障碍,因为即便都用英文交流,双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和对方的理解可能都有偏差。不过这些问题都在交流、磨合和逐步解决。
记者:歌德学院几个月前就开始向中国的读者征集具有中国特色的图书,希望这些图书在法兰克福书展中国的展厅展出时,能让德国朋友通过图书更多地了解到发展和进步中的中国。您对这样的活动举措怎么看?
博思:大多数德国人接触到的中国图书比较少,这一直是一个问题,而翻译成为德文的中国作品更加缺乏。这样的展出也许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仅仅这一次可能不够。如何让更多中国的作品被翻译和推荐给外国读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NextPage]
博思更偏爱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
记者:德国朋友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中国的?
博思:一般来说,大家主要通过电视节目来看到中国,但是电视中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内容较多,涉及文化的部分就比较少。现在更多年轻人会通过互联网上的信息了解中国,还有旅游,也是大家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记者:您本人对中国文化的哪方面最感兴趣?是什么契机让您产生了兴趣?
博思:15年前,我就来过中国,那时候很多的交流都还是侧重书面的形式。二、三年前当我再来中国的时候,和一些作家、出版商和媒体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觉得很有意思。我想更多地了解现在中国真实的一面。有一本书,很多德国人都很喜欢,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讲的是一个中国人骑自行车逛北京的故事。这本书也是我要推荐给更多德国青年人的,因为它呈现出一个和我们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中国形象。
记者:这次您再来北京,最想去哪里,看什么,和什么样的人交流呢?
博思:记得去年,我们带了一批德国的作家和中国的作家、书商进行了分组的随意聊天交流,最后大家还一起唱了歌。活动的场所就是一家书店,但那次活动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很喜欢大家当面、放松的交流,但是有点小遗憾就是语言方面的障碍可能会给交谈带来一点小问题。
记者:那您考虑过学习中文么?
博思:(笑)我的很多中国同事,有时也会教我一些简单的用词和对话,比如“谢谢”、“很好”等等。但是系统的学习中文,对我来说,可能不那么容易实现。
记者:您有最喜欢的中国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吗?
博思:前面提过,我们能接触到的中国文学作品比较有限,相对而言,我个人更偏爱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具体说来,我最喜欢读的一部作品是讲“梁山泊”的故事。(博思指的是施耐庵的作品《水浒传》)随着时间推移和社会发展,我每次重读这本书都会更加了解和理解中国,这是我最喜欢这部作品的重要原因。其中“武松打虎”的片段,也让我印象深刻。如果说到现代的作品,比较欣赏的仍是我之前提过的那本讲“骑车在北京的故事”的书。
(编辑:李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