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反映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历程
作家陆天明反映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的新作《命运》刚出版就引来各方关注。上市两个月来,每个月都荣登全国开卷虚构类图书的畅销榜第7名,并在全国各大书店销售排行中名列前茅,还被新闻出版总署列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之一。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向擅长写政治小说的陆天明谈到这部费时两年半完成的呕心之作,难掩内心的激动。他坦言自己拿到样书的那天,“手都抖了”。“这本书是我个人创作的一个巨大突破,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具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我一直认为,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样举世瞩目,实实在在改变了中国命运的大事,中国的作家一定要表个态。如果不做这件事,那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将是一个很大的缺失。”
说到写作的缘起,陆天明表示:早在两年半前,远在北京的他接到了一个来自深圳的电话,诚恳地邀请他关注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发展历程,书写这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一直想写这样一个题材,正在苦恼如何搜集材料,就有人主动问上门。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天赐良机。”但要驾驭一个如此庞大的题材,“我能做到吗?”在经历了最初的兴奋之后,他的心愈发忐忑,但他并没想过放弃这么一次难得的机会。
接到邀请之后,作为有着政治敏感的作家,陆天明首先想到的便是,要求见深圳市委的主要领导。让他感到有些意外的是,请求很快被批准。陆天明回忆说:我坦率地告诉深圳市市委书记,这样的写作,有相当的难度。万万没想到,深圳市委主要领导的思想比我还解放,还彻底。他告诫我不要有任何顾虑,作品一定要对得起历史,对得起人民,“要让人民满意才行”。
有了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陆天明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然而,接下来准备工作的艰难程度却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在历时两年半的筹备过程中,他到深圳去了一二十次,呆了六七十天,采访了所有仍居住在深圳的历任市委书记和市长,又采访了海归、民营企业家、打工仔等人群。“此外,我看了1000多万字的文字资料,阅读了能找到的地方志、党史、编年史,还有其他关于深圳的纪实性作品,看了大量深圳市有关的内部文件,领导人写的书、讲话稿,从最原始的资料里找出深圳发展流动的血脉。我还在博客上发了广告,希望深圳的网友给我讲讲他们的故事。因此了解到了很多深圳人的实际生存感受和许多人都不知道的内幕。”
真正开始动笔写作的时候,已是2007年年中。陆天明想得最多的是:怎样才能做到把这样一段宏大的历史,既真实感人又艺术地呈现出来?直到落笔那天,他才找到了答案。他说:“写作的时候,我把一切都抛开了,就写人,写人性。写在改革的洪流中,人性中那些善良的、丑恶的、智慧的、愚钝的、无私的、贪心的东西。寻找这几十年来形成的新型中国人的典型形象。”
正是凭着这样的创作理念,在小说中,陆天明特别塑造了市委书记兼市长宋梓南和转业军人冯宁的形象,通过这两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变迁,从一个侧面写出了深圳特区十几年的发展经历和重大事件,塑造了在这个重要历史转折时期涌现的新型中国人的典型形象。“这部书快写完时,我想到了‘命运’这个名字。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其实我们只干了一件事,就是改变中国的命运和中国人的命运,这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小说取得的成功出乎陆天明的意料,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通过《命运》的写作,他突破了当代现实题材小说的一些所谓“体例规定”,尤其是把不便用文学描述的政治人物如邓小平、叶剑英等写进了这部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尤其是重大题材的创作中,是从来不允许在一个真实的地域上,让一群真实的领袖人物和一些虚构的领导干部和主人公同时出场演绎一出重大历史事件的。这一次,我们做到了。”
这一“突破”,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许,相伴而来的则是种种非议。有人称:这样的题材也只有陆天明能写,因为他写了那么多年官场反腐小说,有自己的写作技巧,甚至政治技巧,还有政治人脉在那里,别的作家是学不会的。对此,陆天明表示:“陆天明”并不比别的作家更高明。他写作也从来不靠什么“人脉”。中国当代作家都是有良知有勇气的。关键是要创造更宽松的人文环境,能让他们真正潜心去做历史和时代迫切需要他们去做的那些事。“我确信,如今的中国,只要你真去做了,而且是怀着对民族、对国家一种良好愿望去做的,所做的事情确实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是有益的,最终还是有可能涉难过险关,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在小说里,陆天明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也讲了一个好的故事。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特别是恢复现实主义传统,让文学真正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等方面,有了可喜的突破和探索。尽管相比自己过去的创作,他更看重眼前的这部《命运》。不过,他坦陈:由于一些难以言明的因素,新书在表现改革的反对派时,略显捉襟;在强化引领时代潮流的改革者这条故事主线的同时,对中国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普通老百姓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观念的矛盾和冲突的表现则未及充分展开;因为是当代题材,有些素材未经过时间的检验,自己对它们的认识和取舍难免还存在一些局限等等。“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我自己的创作生涯中,用史诗的方式表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方面,这部书迈出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第一步,要在这方面走得更远,有赖于今后的努力,或许是需要更多的同行一起来做出更多更精彩的努力。”
(编辑:马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