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华语音乐评论 海外音乐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马勒不是谁的奢侈品

2011-07-13 16:58:15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许渌洋

   
马勒的音乐也终于不再是谁家私藏的宝物,就像所有伟大的艺术一样,我想这是马勒希望看到的。对于把贝多芬、莫扎特、肖邦当做古典音乐旗帜的普罗大众来说,马勒仍然显得陌生而疏离,就连iPhone 4上的听音乐软件都识别不出马勒交响曲的旋律,不过也恰恰正是这一点,滋养了马勒信徒们引以为豪的文化优越感。

    马勒的音乐也终于不再是谁家私藏的宝物,就像所有伟大的艺术一样,我想这是马勒希望看到的。

  对于把贝多芬、莫扎特、肖邦当做古典音乐旗帜的普罗大众来说,马勒仍然显得陌生而疏离,就连iPhone 4上的听音乐软件都识别不出马勒交响曲的旋律,不过也恰恰正是这一点,滋养了马勒信徒们引以为豪的文化优越感。

  遥想上世纪80年代那阵儿,大家有着一车车的时间和心情聊文艺、聊思想。可比较之下,喜好古典音乐的文艺分子则没有文史哲发烧友那么滋润了,唱片贵得要死,烧器材更是痴心妄想。农展馆时代的音响唱片大展,成了北京古典发烧友一年一度的节日,但除了绞尽脑汁奔向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卡拉扬、海飞茨一类的大名之外,很多人恐怕还不知道奥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为何人。

  可也就是这10来年的功夫,马勒成为了中国乐迷最爱不释手的作曲家,文化名人津津乐道地在音乐刊物上抒发着对马勒的聆听感想,资深乐迷在网络上张贴着各式各样的录音版本比较。网络上马勒大旗一挥,便有豆瓣、微博控们纷纷响应,不谈马勒大有被时代Out的危险。虽然经济条件改善带来了视听软硬件的更新,可惜马勒音乐会仍然是稀缺的文化产品,人们听一场马勒演出一点不比在二环路上碰见一辆玛莎拉蒂容易。

  所以大家私下都梦想着,类似1995年阿姆斯特丹马勒音乐节的那种盛况,有朝一日也能在本土出现。而前不久,六支欧美顶级乐团齐聚德国莱比锡市,在作曲家生前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举办了一次蔚为壮观的马勒音乐节,音乐会视频在微博上传播不止,中国观众在心底压抑了不知多少艳羡的情绪。

  不过艳羡持续没多久,马勒的中国式福音就传来了。此后,还有多支明星级乐团和指挥不远万里来中国,支持中国的马勒复兴事业,中国乐迷有幸在新世纪赶上了“马勒年”的来临。要知道这可是老一辈古典发烧友们不敢幻想的景观。

  上周六,国家大剧院的“马勒年”系列演出正式拉开帷幕,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近两百人的乐队,国家大剧院合唱团近百人的合唱,舞台上近三百人的演出阵容轰轰烈烈地开始了马勒的“复活”。总的来说,陈佐湟总监的马勒第二交响曲走的是朴素凝练的路线,标准而规矩,高潮很节制,有温情,有修养,以及有戏剧性的铺陈。特别是第二乐章最为理想,陈总式的清新别致,很布尔乔亚,莺歌燕舞,一派祥和的景象。

  马勒的音乐也终于不再是谁家私藏的宝物。当中国乐迷不用再去羡慕欧陆的马勒狂欢节时,似乎我们也可以将马勒从自己的锦囊中取出,不是奢侈品,而是定心丸,就像所有伟大的艺术一样,我想这是马勒希望看到的。

    (编辑:邵钰杰)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