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雷乃(Alain Resnais),1922年6月3日生于法国莫尔比昂省的省府瓦讷市(Vannes),法国著名导演,法国“左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导演生涯从短片《梵高》(Van Gogh,1948)开始,该片获得1949年奥斯卡最佳短片奖。在1950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崛起时,他与一批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携手,拍摄了一批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影片,被称为“左岸派”。1958年,他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获得了极高评价和肯定。他同时也被认为是法国“新浪潮”时期的重要导演之一,但跟与他“新浪潮”导演却别在于他没有《电影手册》杂志的背景。他的特点是关注形式主义、现代主义以及社会和政治议题,经常以时间和记忆作为主题,从严肃文学中汲取营养,从哲学高度看问题;在叙事结构上采用神秘而新奇的手法,摄影华丽,剪辑重抒情性,作品常惹争议。
从幼年时代开始,雷奈就对文学和漫画充满兴趣。从流行小说、电影到普鲁斯特(Marcel·Proust)、赫胥黎(Aldous·Huxley)到曼丝菲尔德(Katherine·Mansfield)的文学作品,以及法国、比利时的漫画都是他涉猎的范围。为了看没有法译本的连环画甚至跑去意大利。阿伦·雷奈后来说,漫画是第一个让他认识到电影技巧的媒介。
1939年,雷奈在巴黎的生活目标由做一个教师转到舞台表演。1943年,他考入法国高等电影学院,但只读了18个月就退学了,理由是他认为在亨利·朗格卢瓦(Henri·Langlois)的法国电影资料馆看经典电影,要比在学校里上课收益更大。
1940年代,雷奈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早期,他对蒙太奇和场面调度之间的关系作了一系列的重要实验。其中1948年的作品《梵高》的35mm的重拍版本,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两个奖项以及1949年的奥斯卡短片金像奖。
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曾说:“许多导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说太多的道理,可是他们并不成功,而有一些导演想以自己的一生的所有电影只讲述一个道理,我是属于后者的……”缺乏来源。无疑,阿伦·雷奈也是这样的导演,对他来说,形式就是风格。
1955年,阿伦·雷奈的纪录片《夜与雾》(Nuit et brouillard)面世,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雷奈不追求细节的重组,而以强调观众主动想象和回忆的独特手法,对于《夜与雾》来说更重要的一点是:记忆与遗忘作为阿伦·雷奈电影中的母题,正是在这部影片中开始出现的缺乏来源。
在阿伦·雷奈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广岛之恋》中作为历史的一战、二战及原子弹爆炸与作为个人记忆的女主人公同两个男子之间的恋情;作为战争记忆的《夜与雾》中纳粹时代的犹太集中营;《穆里爱》中法国在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暴利;政治立场非常强的《远离越南》与以英国为背景而触及了智利独裁政府的暗杀活动的《天意》,以及《战争已经结束》这部60年代重要的政治电影之一,剧中一句“战争虽然完结,打斗依然继续”成了传诵一时的名句;更有找寻个人记忆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在部影片中,阿伦·雷乃打散了人名(甚至没名字)、时间、与地点的确定性,走进怀疑主义的思考,使《去》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未知,但更重要的是,正如阿伦·雷奈自己所说的“形式就是风格”,他一生在电影形式上的追求使他成为一个“不断令人有所期待的大师”。
阿伦·雷奈酷爱在电影与文学之间梭游流荡,从1959年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广岛之恋》(由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到他传世的经典名作《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由法国著名新小说派作家阿兰·罗伯·格利耶编剧),一直到1993年改编自英国作家阿伦·艾克邦舞台剧的学生电影《吸烟/不吸烟》,他以严密的结构方式,使他的电影带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但正是因为如此,使他在叙事模式上的创新更加凸现。他把剧情片、纪录片、拍摄和剪辑、声音和画面的界限完全消解与打破了,他的电影使一种形式交错成为可能。
(编辑:王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