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演出活动 舞蹈知识 舞蹈家 舞蹈评论 人物访谈 舞蹈摄影 编导日记 舞蹈视频 编导 舞蹈音乐 舞蹈家杂记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丝路花雨》舞蹈语言详解

2011-11-10 16:25:34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甘肃省歌舞团创作的舞剧《丝路花雨》(编导是刘少雄、张强、朱江、许琪、晏建中等同志。剧本由赵之恂执笔。)取材于古丝绸之路,采舞于敦煌莫高窟,以我国大唐盛世为历史背景。由于它复兴了敦煌乐舞和唐代乐舞艺术,颂扬了中外人民源远流长的友谊,而获得了中外观众的普遍赞誊。它成功的创演,为我国舞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也为研究、探索舞剧艺术的规律和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国年轻的舞剧艺术创作面前,有不少的难题,舞蹈语言问题是其中比较大的一个。《丝路花雨》的主要成功之处,正是由于它在舞蹈语言上的继承和创新。通过《丝》剧的创演,我们看到它既复兴又创建了一个既古老又新奇的舞蹈语言系统,那就是“敦煌乐舞学派”。看过《丝》剧的观众和专家们,可能对剧情、结构、编、导、演、音乐、舞台美术都有些不同的意见,但对它的舞蹈语言的丰富优美,独特别致则是齐声赞赏的。大家都肯定他们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使古老的敦煌乐舞和唐代乐舞得到了新生。他们辛勤的创造性的劳动是取得了宝贵成绩的。

  舞蹈语言,是舞剧创作的第一要素。语汇贫乏、语言杂乱是无法塑造出鲜明生动的舞蹈形象和人物形象的。这些年来,舞蹈语汇贫乏,已成为舞蹈创作的一大危机。“四人帮”独霸文坛时,割断了民族、民间传统,只让学“样板”。那就只能像鹦鹉学舌,能有几下子呢?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是个舞蹈语汇极其丰富的大宝库。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已形成多种的舞蹈语言系统。今天,守着金山讨饭吃的可悲局面不能再允许存在下去了。可是,蕴藏量再高的宝藏,也不会自动蹦出现成的金娃娃来。它需要经过勘探、挖掘、提炼、铸造等一系列艰苦的劳动过程。在我们的敦煌宝窟里,虽然有众多的舞蹈形象,舞姿千奇万变,俯拾皆是。但也必需经过编导们艰苦的劳动,对这些形象素材,进行提炼、整理、加工创作,由静而动,形成舞蹈语言,方能传情达意。舞蹈语言,是一种特定的艺术语言,它是人体动作的语言,有它自己的范畴、规律、方法和特点。这是一个专门的学科,也是舞剧和舞蹈创作上应该大力进行专题研究的重要问题。舞剧《丝路花雨》值得探讨的问题很多,我仅对其舞蹈语言形成的原则、来源、特点、组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粗浅地探索一二,以抛砖引玉。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形象具有鲜明的、浓郁的民族风格。随着古代文化的交流,在我国优秀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它也吸收了外来艺术的有益成分。这一特点也表现在《丝》剧的舞蹈语言上,既有外来影响,又有我国传统舞蹈的基础。敦煌艺术,有着巨大的吸收融和异族文化的力量,有敢于拿来为我所用、化为我有的宏伟气魄。这种基于民族传统习俗上广取博采的作风,也就是《丝》剧中舞蹈语言系统形成的原则。我们民族的语言,已不断地吸收了外来成分,这不但没有破坏中国语言的特色,反而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词汇,加强了我国语言的表达力。在舞蹈语言上,我们又何尝不可以大胆吸取,融汇贯通呢?

  字、词组成语言。舞蹈动作组成舞蹈的语言。舞蹈动作,孤立的来看,说不清是什么意思,所以舞蹈动作并不就是舞蹈语言。舞蹈语言,是一些舞蹈动作的连接组合,但这些组合必需是有逻辑的、能表情达意的。舞蹈语汇是一个个舞蹈动作的总汇,也不等于就是舞蹈语言。舞蹈语汇包含有人体的身姿、体态、手型、脚位;联接的过程动作、静止的神情顾盼;跳、转、翻、滚、旋等各种技巧;走、跑、蹉、踢、踏等各种步法;也应该包括内在的动律、气韵、眼神、合,以及风格、特点……等等。广义来讲,凡可以形成舞蹈语言的动作,都应该存储在舞蹈语汇中。舞蹈语汇又有它不同的语汇系统,各有其不同的来源。

  《丝》剧中舞蹈语汇的来源,可以说有三个:其一,来源于敦煌壁画。壁画中的舞姿是静止的。但却动感盎然。欲飞翔、欲跳转。你能感到那个是急速的,那个是缓慢的,那个是起舞式,那个又是结束式。编导们尽可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挖掘出它内涵的动律和上下连接的动作来。其二,是以壁画中的舞姿为基础,根据需要,广泛吸融了古今中外的舞蹈语汇中的动作。第三个来源,则是编导和演员们共同的艰苦劳动和创造,以及他们的生活积累、文艺修养。他们研究了大量唐代乐舞的诗歌和敦煌乐舞的形象资料,到处寻师访友,细问多学,日夜苦思苦练。这样的艰苦劳动和创造是至关重要的,没有它将一无所成。有这样三个来源,《丝》剧的舞蹈语汇就有深厚的基础,宽广的门路。依此创造出来的“敦煌乐舞学派”的舞蹈语言系统,就源远流长,别具一格,丰富多彩,而且可以不断发展,不断磨炼、提高。

  来源广阔,舞姿万千,总要有形成它统一风格特点的主要舞姿和基本的动律。“敦煌乐舞”在《丝》剧中主要的舞姿是由头、肩、胯的“三道弯”形成的。支撑点多在胯上。它的基本动律是“胯的扭动”,加以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膝、脚的配合。这不是它唯一的特点,但是它主要的特点。我们会发现,“三道弯”和“胯部扭动”同样是我国戏曲和一些民间舞的舞姿动律特点。东方各国各民族的舞蹈,欧、美、非、澳等地区民间舞、吉卜赛人的舞蹈也有这种舞姿动律特点。可是由于它们装饰性的动作、配合的方法、节奏的强弱、动作部位和大小的不同,特别是民族情感和习俗的不同,彼此的风格特色也就迥然不同;互相虽有相通之处,但绝不能互相代替。这也和人一样,头、手、身、脚虽然都有,形象性格却各自相异。

  各种舞蹈的舞姿动律各有其特点,以此组合成舞蹈语言的方法也各有其规律。《丝》剧中舞蹈语言的组合方法,是以舞姿和动作相互连接反复、注重身体的动律气韵的中国古典舞的组合方式为基础,吸收各种中外步法、技巧,形成特定的舞蹈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和舞蹈形象。

  运用舞蹈语言,去塑造好舞剧中人物的形象,是舞剧创作的重要任务。英娘形象的塑造,是《丝》剧中舞蹈语言特色的集中体现。全剧英娘的独舞有十段之多,除两段短小的领舞性的独舞外,对其它八段独舞进行分析,可以探索一下编导是如何运用舞蹈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我们可从中找到一些值得吸取的经验和需要商讨的问题。[NextPage]

  一场,英娘的“卖艺舞”。这是她幼年被掳、沦落百戏班长大后第一次出场,也是她第一段独舞。是由双人托腹上场的。右手搬后腿成倒拴形,昂首、左臂曲肘、抬腕压掌、手心向上前伸。似被缚求救的形态,但又有艺人的神彩,这特色浓郁的敦煌舞姿,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矛盾的心理状态。接下去,四个与班主扶托的造型。勾脚弯膝前控的商羊式,和后抬弯膝勾脚的探海式是非常奇特的,与一般舞蹈美的观念不同,脚面不蹦,膝盖不直,还拐死弯,抬后腿也勾脚,堪称新奇,但很符合人物此时此地受屈辱的心情,形成了独特的美,几个左右组合动作后,圆形展开,接着是大舞姿的动作组合,用了跨腿转加反弹琵琶的造型,重复变化,两正一反。也是前面组合的发展,最后以二十四个单腿勾脚旁提甩动,抬脚跟原地转的技巧结束。(由芭蕾的“Fouette”变形而来,吸收改造运用的很好。)“卖艺舞”的结构法是《丝》剧编舞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特点是,重复舞姿动作的组合,在重复中变化和发展。这段舞编的比较完整出色。它以一系列别具风格的舞蹈语言,既表现了百戏班台柱纯熟的舞艺,又表现出英娘那不甘屈辱的品德和性格。

  二场的“琵琶舞”,是神笔张为找壁画的形象冥思苦想时,英娘为安慰父亲的一段舞弹琵琶的独舞。基本上还是采用动作组合、重复、变化、发展的方法,这里特别注重运用了“铺垫”、“强调”和“再现”的手法。它以流动着弹拨的舞姿,跳跃轻快的步法,反、背、蹲、卧多变的弹舞琵琶的造型,和调度上的自由顺畅,节奏上的活泼俏皮,感情上的甜美幸福,塑造了一个纯朴、机灵、懂事的年轻姑娘的动人形象。在舞的最后一段,以跨转接平转的连续技巧为亮相的组合“铺垫”。亮相造型前,以立挑翻身的立圆面,接大涮腰的反向平圆面的运用,进一步“铺垫”以增强观众对亮相造型的期待心情,亮相前,神笔张凝神注目。亮相后,左右反复盯视,运用“强调”以加深对反弹琵琶这一精美造型的印象。一般观众恐怕不会那么清楚地记得,这个反弹琵琶的舞姿,已经在一场“卖艺舞”里出现过三次了。神笔张当时也看到过,只因找女心切,精神恍惚,同样的舞姿当时并没引起他的注意。而此时此刻,这个出现过多次的舞姿,却仿佛从未见过似的,显得那样美妙,他立即选中作他璧画上的形象。后面,伊努思带来的波斯姑娘,反复学这个舞姿。三场、四场中,这一造型又反复“再现”,使英娘这个贯穿全剧的主题动作,在观众心中印象更加深刻。

  运用舞剧的情节及舞蹈编排技巧,给主题动作以必要的“铺垫”与“强调”,并使主题动作反复“再现”的手法,是加强舞剧中舞蹈语言的表现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上面所说的两段独舞的舞蹈语言,有鲜明的风格和真挚的情感。把刻划人物性格心理,寓于娱乐性的表演舞之中,心神交会情舞交融,编的好,跳的也好,可以说是舞蹈中的精品。

  三场,英娘被迫逃至波斯,有两段独舞。后面送行会上那段应长老之请表演的独舞编的不错。舞蹈节奏的变化,起步前的蓄势,以及动肩晃头的动作,奔放洒脱的舞姿,表现了英娘入乡随俗、虚心向波斯人民学习,敦煌舞艺中吸取了异国情趣,适于此时此情此景,赋予英娘另一种性格色彩。虽是起调色作用娱乐性的表演舞,但寓意歌颂中、波人民亲密的友情和文化交流,有较深的涵意。

  前面的“思乡舞”用忆起为父研墨的动作,以表达思父之意,想的虽然很好,但遗憾的是,编导太吝惜笔墨,只有想父之意,没抒思父之情,开了个好头就嘎然切断,一段好舞就此天折。这是英娘到波斯后唯一的思乡情节,是塑造英娘形象不可少的一笔,是非常自然的抒情独舞的有利时机,不是那种找借口硬插入一段独舞的情况,如果有一段深情的内心独白,完全可以让环境虚静下来,引入到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我为没有利用好这大好时机而惋惜!

  四场,幻觉中父女相见。英娘此时已是天宫伎乐中的人物,她的独舞似应是,典雅舒展、飘柔轻曼、长线条的舞蹈。可惜用与其它天女无大区别的舞蹈走了过场。

  五场里,“归乡”“父亡”,应该是两段抒情的独舞。它有深厚的情感基础。现在从舞的角度上看,由于发挥的不够充分,构成独舞,尚嫌不够完美。但它有些“情感动作”运用得很成功,也很动人。“归乡”中英娘回归故土的激情,在欣喜的眼神里,在扑抚于地的舞姿上,再通过双手抓起故乡的泥土,轻轻揉搓又慢慢洒下的情感动作,得到了感人肺腑的体现。“父亡”令英娘心如刀绞,那两捶胸、四顿足、前扑在地、爬上山坡、跪哭父前,胸抽搐、肩耸动的感情动作,不觉催人泪下。这段舞延用了几个掀身探海和踮脚尖快速退步转圆圈,也是很好地表达了英娘悲痛心情的舞蹈语言。

  舞蹈动作要有情感,也要运用“情感的动作”。而这些“情感动作”常是舞蹈中能撼动人心的“点睛之处”。编导们应该重视和寻觅这类“情感的动作”,使舞蹈语言具有感染观众的力量。

  六场“盘上舞”与一场“卖艺舞”相呼应。一场由台左后抬出,六场由台右前抬出。一场是受压卖艺,六场是改扮报仇。这是英娘重点的独舞,也是全剧最后一段舞。因此,它集英娘语汇特点之大成,以丰满多姿、奇险精美的舞蹈语言,突出表现了英娘成竹在胸、机智勇敢的精神面貌。这段舞的动作幅度大,变化多。选用了伎乐天双臂圆撑的打鼓式大舞姿,有控腿也有下腰。动作有慢稳的,也有快灵的。有时着重舞的凝聚力,有时展现柔体的功夫;舞蹈的韵律感和动作的节奏感都很强。以此塑造成熟了的英娘形象,编导的构思是很有意境、很有概括力的。舞编的也好,只是还缺点盘上绝技,最后的高潮没有起来,影响了这段舞,没能达到堪称精品的程度。

  舞蹈,虽是编导编排,但它主要还是表演的艺术。同样一段舞,好的表演者能表达的情真意切,舞蹈语言优美隽永。换一个不大好的表演者,也许就不知所云,显得语无伦次了。英娘的扮演者贺燕云同志,是个很刻苦很有才华的青年演员。她的内心情感充实,动作的节奏鲜明,顿挫得体;舞姿准确,顺畅优美,气韵生动,松弛自如,柔中有刚,情溢于舞。她是用“心”在跳舞。所以,她对英娘的纯朴善良,以及对英娘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不同身份“闺女”、“艺人”、“教师”、“养女”、“国宾”、“归侨”、“孝女”、“复仇者”等等,都有较深的性格体验和舞蹈表现。她塑造的英娘,坎坷的命运,掩不住少女的温善柔情,在花样繁多的舞姿中,始终贯穿着朴实自然的形态,毫无矫饰造作之状。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正是英娘的典型形象。显示了演员的成熟性,我们希望她再接再厉,博学深采,练出更多的绝招来,使自己真正成为人民所期望的,技艺超群的舞蹈家。

  全剧中,编导为英娘安排了十段独舞,由上百个左右的舞姿组成,舞蹈语汇可谓丰富多彩,舞蹈语言也新颖别致,应该说,塑造英娘这个人物的舞蹈基础是异常雄厚的。可为什么还令人感到剧中群舞多、独舞、双人舞少呢?全剧共四十多个舞蹈,其中独舞、双人舞占半数以上,从数量上讲并不算少,那又是什么原因呢?关键还在质量上。依我看,是否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对独舞、双人舞的抒情性和感情深度的重视和挖掘还不够。在舞剧结构中,抒发人物内心深情的独舞和双人舞是至关重要的。缺乏“情”的抒发,刻划人物的“深度”也就没有了。好的舞剧,总是把抒发人物内心深情的独舞、双人舞为其主要支柱的。而这正是我国舞剧创作上比较薄弱的一环,需要下一番功夫去解决。二是,有的独舞或双人舞的完整性不够,简单了些,缺乏层次,缺乏延续和发展,也缺乏环境气氛上的烘托和渲染。也有编导对独舞、双人舞在全剧中的作用没有给以足够的突出和强调的原因,致使有的独舞、双人舞被淹没在群舞之中。另外,神笔张的舞蹈虽有所创新,但编排设计还不够精心,主要人物缺一段精彩的舞,也是重要原因。但总的说,虽有上述这些问题,《丝》剧中的独舞,还是有相当高的水平的。[NextPage]

  《丝》剧中的群舞是丰姿多彩,美不胜收的。一、三、四、六场都有大的组舞。连同独舞、双人舞在内,这么多别具一格的舞蹈的集中显现,足以证明,在我国现代舞蹈史上,一个新的独立成型的舞蹈语言系统开始创立起来了。它既是我国的古典舞,但又不同于中原的古典舞,而是我国古典舞的一种发展形式,既宗其源又自成体系。为了区分起见,把这种新诞生的舞蹈形式称之为《敦煌舞》,似乎比较合适。以《敦煌舞》为基础的《丝路花雨》,应称为《敦煌舞剧》。《敦煌舞》是我国舞剧艺术、舞蹈文化发展到七十年代末的产物。而敦煌舞剧《丝路花雨》,可以说是七十年代我国民族舞剧创作上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

  《丝》剧的编导们,为我国舞剧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他们在自己所在的地区,找到了舞蹈语汇的宝藏,并且开发了这个宝藏,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他们不但有了丰富的舞蹈语汇的来源,并且还大有潜力可挖,这是十分值得庆幸的。我们祖国有悠久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大量的出土文物中,已经发现了不少有关舞蹈的形象资料。遍布全国各地的石窟、佛寺,还能寻找到无数丰富优美的舞姿。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大都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舞蹈语汇,这是极为丰富宏大的宝藏,有待于我们去深入研究、学习、开发和掌握。我们应该象《丝》剧的编导们那样,认真地向我们悠久的文化传统学习,向民族、民间舞蹈学习,向人民向生活学习,努力挖掘本地区的舞蹈语汇的宝藏,下一番苦功夫,提炼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语言系统,运用舞剧艺术去反映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把更多更好的精神粮食贡献给人民。

  (编辑:刘彬)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