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德)
在剧情片方面,爱国题材的影片、情节剧、喜剧和滑稽剧遍布银幕——全是战争新娘、飘扬的旗帜、军官、士兵、高昂的情绪以及军营笑话的陈词滥调。约在1915年年中,当令人兴奋的运动战显然已经演变成遥遥无期的相持战,电影观众显然开始拒绝继续盲信爱国主义的甜言蜜语。影片主题明显在向娱乐题材转移。许多探讨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被关注和平时期话题的电影所取代。人们重拾日常生活中的兴趣,好让自己适应陷入僵局的战争。
大批喜剧应运而生,在戏剧方面得到认可的柏林舞台喜剧演员转战银幕。这些影片抓住普鲁士中尉或是青春期少女这类老套人物不放,大都沉迷于放肆的黄色笑话。恩斯特·刘别谦(Ernst Lubitsch)在这些轻慢的喜剧作品中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由于不满足于在经典剧目中扮演小角色,身为莱因哈特班底演员的他,在银幕滑稽剧中出演逗笑角色,为自己的机智和天分找到用武之地。其中有个角色是柏林某店铺里的犹太学徒,这个伙计一直面临被解雇的危险,最后则成为老板的女婿。不久,他就喜欢上了由自己执导此类喜剧作品,长度为一本胶片。尽管卡尔布斯(Kalbus)在纳粹时期曾公开指责刘别谦表现出“完全异于我辈真人类的傲慢”,同时代的德国观众却毫无反感之意,反而全身心地喜爱这个演员和他的影片。
战争并未引出重大创新,也没有创造别的电影类型,或许捧红诸如费恩·安德拉(Fern Andra)和埃纳·莫雷纳(Erna Morena)这些演员的大批低成本系列影片算是例外。德国电影人继续在战前开发的电影资源中探索,至多是旧曲调的新变奏,偶尔会出于准确的直觉捕捉到某个日后被一再起用的故事。苏德尔曼(Sudermann)过时的小说和富有戏剧性的剧本在当时初登银幕。这些影片充满戏剧化的悬念,有善良的角色和中产阶级立场,写实的细节贯穿影片,还煞费苦心地展现了忧郁的东普鲁士风光——这些特质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都对电影人极具吸引力。
直到战争临近结束时,促使德国电影真正诞生的事件才发生,不过,这些事件之所以会产生作用还要归功于之前的整个发展过程。尽管这一发展并未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也未导致显著成果,可是,它所树立的传统促成了最终的突破。
战时及战前时期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在于为将来准备了一批演员、摄影师、导演和技术人员。在这些元老中,有的人在希特勒当权时继续效力,其中就有卡尔·弗勒里希(Carl Froelich),这位优秀的德国导演对于在纳粹电影工业中充任要职不以为意。他以电工身份进入迈斯特最早一批摄影棚中的一间,随后执掌摄影机,最早在1911年或1912年开始执导影片。其他一些在电影发展初期有过拍片经验的人渐被世人遗忘。他们在自己的错误中慢慢学习。埃米尔·强宁斯(Emil Jannings)——后来在纳粹德国表现也非常突出——写到他作为电影演员在战时的初次演出时说:“当我头一次在银幕上看到自己,那感觉真是叫人心碎。难道我看起来真是那么蠢吗?”
强宁斯只是无数在早期便完成基础训练的演员中的一位。他们所有人日后将逐渐壮大为一个类似剧团的群体。实际上,每部在德发行的影片阵容中都有这个“同业协会”的成员,尽管它一直在吸纳新成员,却保持着原有的完整性。当时好莱坞注重培植明星甚于总体效果,俄罗斯电影常常起用非职业演员,德国电影则建立在一个长期稳定的演员群体之上——一个能够适应任何风格和潮流变化、受过良好训练的专业人员群体。
(实习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