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德)
德国电影的真正形成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情。此前为史前史阶段,就其本身而言是一段无关紧要的早期。然而,这一时期不应该被忽略。在此期间,尤其是在战争进行的过程中,某些状况使得那些导致1918年后德国电影爆发非凡能量的因素成为现实。
从理论上讲,德国电影始于1895年,在卢米埃尔(Lumire)进行首次公开放映前大约两个月,斯柯拉丹诺夫斯基兄弟(Brothers Skladanovsky)在柏林冬日花园展示了他们的“电影放映机”(Bioscop)——用他们制造的机器拍摄和放映的一些场景镜头。不过这一开端意义不大,因为1910年之前德国实际上还没有自己的电影工业。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制作的影片——尤其是梅里爱(Mlis)的那些作品——迎合了习惯早期帐篷表演的观众的口味,1900年之后,这些影片大量地涌入五分钱剧院(nickelodeon or Ladenkino),并在随后席卷了刚刚起步的早期电影院的银幕。1902年,一部法国赛璐珞影片——《乞丐的自尊》(The Beggar´s Pride),讲述了一个灵魂高贵的巴黎乞丐在解救一位女士后傲慢地拒绝对方施舍的故事,因为这位女士先前曾指控他偷窃。这些有意与色情作品抗衡、道德标准极高的影片自然从未真正实践过它们的动人许诺。1906年至1908年间,电影在长度方面有所增加,印制字幕取代现场解说。由于这些改进,这些年里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许多新剧院的开张以及德国电影发行商的出现。
奥斯卡·迈斯特(Oskar Messter)就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本土制作人里的杰出人物,在自传里他对自己的功劳也是当仁不让。迈斯特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大街(Friedrichstrasse)上一间不起眼的公寓摄影间里起步,日后,无数能力低下、商誉可疑的电影制作人都将总部设在了这条街上。他拥有作为开拓者愿意试验和尝试一切创新的热望。在特写尚不多见的当时,迈斯特就在他早期的一部喜剧片里把几个骑车女子的远景和对她们腿部运动的特写结合在一起,这将是后来德国人最偏爱的一种镜头技法。迈斯特还促成了所谓“发声影片(sound films)”的流行。这一品种起源于法国和美国,约在1908年至1909年间在德国极为盛行。一个身着戏装的男高音站在画布前假装演唱,他得努力让自己的口型和一台看不见的留声机发出的声音同步。除了大歌剧现场、民歌和音乐滑稽戏,人们还可以听到无与伦比的酒馆艺人奥托·罗伊特(Otto Reutter)的歌声,他的歌曲在善良诙谐的背后是对生活的辛酸批判。这种发声影片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期间就被展出过,不过被证明造价过高且过于复杂,因而难以为继。它们在德国迎合的特殊兴趣,无疑来源于德国人对一切音乐表达形式的传统式关注。
整个这一时代的电影带有街头阿拉伯年轻人的特点;没受过教育、在社会底层撒野的家伙。许多被电影吸引的人此前从未去过任何风雅场所;另一些人则被从舞台前吸引到银幕前。1910年前后,希尔德斯海姆(Hildesheim)地方剧院称,已有五成从前经常光顾三种最便宜票价座位的顾客流失。杂耍表演和马戏团也抱怨票房受挫。电影院对青年工人、女售货员、无业人员、流浪汉和社会闲杂人员的吸引力使其名声更糟。它们为穷人们和恋人们提供栖身之所。偶尔会有昏了头的知识分子游荡其间。
(实习编辑: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