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英
关于石冲的艺术出现了两种不同倾向的看法:画家看重他的技法,批评家则看重他的观念。石冲本人认为他的画着重在思想,而不是技法。我相信,这是石冲真实的想法,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观念艺术家,他的油画技法不过是用以复制他的观念与装置的媒介。
但—个不可否认的现象就是,从1991年石冲在“中国油画年展”获奖以后,连续在几届国内重要大展上获奖,在声誉日增的背后,并不是他所提供的艺术的思想与观念,而是他那引入注目的技术在引起轰动。因为在中国有—个不可忽视的背景,艺术院校的教学、艺术市场的需求和大众审美水准,以及几十年来官方现实主义的惯性,都引导了强大的写实绘画的趣味,在8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古典画风到90年代初期已呈疲软之势。石冲正好在这个时候从题材和技术两方面改写了新占典画风的思路,突然把濒于绝路的“功夫派”引到个柳暗花明的境地。这实际上是对石冲的一种误读,但却是中国的一个现实。
在这儿所谓的“功夫派”实际上是指以学院派为基础的新古典画风,这种风格讲究扎实的造型基础,把几十年来占统治地位的苏联学院派模式改造成为一种仿安格尔式的精细画法,这种实质上为复古主义的油画风格在市场价格的驱使下,一时成为中国油画的正统风格。一种复古的画家技术是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的,到90年代初,不论是杨飞云的画室人物还是王沂东的乡土风情都不再引入注目,技术一旦失去了它的神秘性,题材的贫乏就凸现出来了。在大多数人还无法摆脱古典技法的诱惑时,题材也一时成为这—画风的关键。同为湖北写实画家的周向林转向工业题材,而冷军则试图在文化主题上开辟新的途径,但他们的影响甚至都没有超过杨飞云和王沂东。石冲的真正影响是在“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1993)上获金奖的《行走的人》,他通过油画材料以逼真的“制作”取代了逼真的绘画。虽然这种技术还谈不上是对绘画技术的发展,但其精湛、细腻和逼真却使评委和观众惊叹不己,它首先满足了人们对于技术与再现的心理期待,而且他还摆脱了人们己司空见惯的画家模特儿和乡土风情,用这种技术逼真地再现了一个虚构的现实。事实上,人们感兴趣的还不在于题材,而是他是怎样复制这个题材的,这种复制的手段却是在以前任何一位写实画家的画中看不到的。任何一种技术都是可以模仿的,但隐藏在技术下面的思想不是被人忽视,就是不被人理解。
如果石冲的作品是满足了一种对现实主义的期待的话,那么他制造的是一种“魔幻现实主义”,他是在逼真地复制一个伪造的现实,或者是在适应公众期待心理的条件下偷运装置或观念艺术。因此在评价石冲艺术的时候,要看到他在油画制作技术之下掩盖的这种双层含义,它们构成了石冲艺术中形式创造与观念理性的复合的意义结构。
意义的第一个层面是形式的创造与设定,这种创造包括作为复制对象的雕塑和复制本身的过程。作为绘画表现的对象不是一般的客观对象,而是由画家预先以装置的形态虚构出的“第二现实”,这种设定实际上是在绘画形态下对绘画的解构:因为写实绘画从来都是以自然为表现对象,甚至抽象绘画也是按照自然的秩序来表现一定的纯绘画关系。石冲的方式可以理解为他对绘画的一华本质问题的追问:对自然的复制与再现在当代强大的传媒文化的条件下还有什么意义?”他所提出的问题并不在于绘画是否会被其他的媒介所取代,而是写实绘画要具备独立的意义的话,是否还有其他的存在方式。因此,石冲对“第二现实”的复制己转换了绘画的意义,他不是对自然的复制,他是通过绝对逼真的技法来冉现自己创造的对象,实现对自身观念的复制。也可以说,如果石冲采用其他的绘画技法,如大笔触的或表现的,不能达到真实再现的活,那么他虚构现实的目的也不能实现,在这儿,石冲对自己的油画技法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他把传统的精细笔法纳入了一个观念的轨道。
相对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而具有深层的意义,即在“虚构的现实”中设定的精神与文化的意义。以《行走的人》为例,作为摹本的雕塑在标题与象征性上,都可以联想到罗丹的雕塑,人在这儿是抽象的,是作为本质的人出现的;但石冲不是表现一般的人本主题,而是通过人手中的鱼,象征了两性的关系,鱼是女阴的象征,握在男人的手中,可能表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欲,也可能象征一种性别的权势。男人和鱼(女性的象征物)的关系是画中真正的主题,但这个主题是扑朔迷离的、暗示性的,既象征了一种现代人的困惑,也暗示了人的本能欲望。—个有意思的假设是,如果石冲没有用绘画来复制这件雕塑,而是把雕塑作为一件单独的作品,即算它同样包含了这样的象征和暗示,是否也会具有这幅画这样的意义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把他的雕塑一摹本作为一个隐藏象征含义的文本的话,他那把摹本复制出来的油画则可以视为—个技术的文本,事实上两者无法独立地存在;仅有摹本,只是一种简单的象征手法,仅有油画的制作技术,只是一种工匠式的作业。两种文本的复合就生成出了新的意义,石冲的机智与创造性也正是体现在这儿。
(编辑: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