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作家推荐 文学研究 诗词歌赋 散文随笔 小说故事 经典重温 佳作导读 精彩书摘 作家言论 九零后 特别推荐 荐书 书评 访谈 评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恐惧

2007-10-12 18:05:26来源:小说界    作者:

   

作者:韩宗宝

 

我的洞打好了,看上去还挺成功。从外面看其实只能看见一个很大的洞穴,可是实际上这个洞是个死洞,哪也不通,没走几步就能撞上一块天然的坚石。

 

                                                    —— 卡夫卡:《筑洞》

 

 

 

作家马登驾车在高速公路上死于车祸,已经是一年以前的事了,但至今人们仍然对那场古怪的车祸议论纷纷。那是场有些莫名其妙又不同寻常的车祸,车祸本身的离奇以及事后媒体的过分渲染和肆意炒作,使表面看来普通平常的车祸事件,一度成为一个扑朔迷离的谜团。马登和他的作品也因此一再成为人们普遍谈论的重要话题。

 

出事的当天,马登还曾经给画家朋友查理去过一个无关紧要的电话,电话内容大体是例行的问候。马登在电话里似乎告诉过查理,他要驾车出一趟远门。由于马登经常独自驾车外出,查理也就一点也没往心里去。前天他们俩人还在一家情调不错的私人酒吧里小聚过呢,当时他们一边豪气冲天地喝那种当地产的瓶装啤酒,一边兴致勃勃地谈论一些他们共同认识的漂亮女人。查理记得马登总共喝了大约有七八瓶的样子,他说话时舌头都有些打卷了。查理自己那天也喝了不少,总之那天他们喝得很尽兴,谈得也很尽兴。至于马登在电话里还说过些什么,查理拍了拍自己的脑袋说,他也记不清了。

 

马登应该说是位公认的以逻辑推理风格见长的著名畅销书作家,在这个国家几乎所有城市的大小书摊上,你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马登的作品。但不知为什么,马登从不以此为荣。

 

据马登周围的少数几个朋友讲,马登是位对写作上瘾的作家,其实这一点也是众所周知的。喝酒和写作是马登的两大嗜好。正如对啤酒的过分依赖一样,(马登的写作总是在酒后才开始进行。)写作对于马登而言,也已经近乎一种纯粹的生理需要。

 

马登的小说中有些令人不安的因素。他的作品处处弥漫着理性的茫然,但他似乎热衷于这样的迷茫,因此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头脑清楚,命运模糊。评论界和学术界对这位爱酒如命的作家的评介是:文笔简洁伶俐,作品带有隐约的思辨和神秘色彩。

 

日常生活中的马登,除了写作和喝酒之外,最喜欢的两桩事情就是驾车和谈论女人了。虽然因为酗酒,他的驾照被交通警察查扣过多次,但几天之后,驾照总能又回到他的手中。

 

由于酒后驾车,马登曾经有过一次在公路上撞车几乎丧命的经历,但那次大难不死非但没有使他悬崖勒马,反而激起了他对驾车更为狂热的兴趣。就在那次车祸事件之后的一个公开场合,马登说他好象觉得那个几乎把他们两个都撞死的驾车者,是他自己所创造的小说中的一个男主人公。甚至于那辆肇事车的颜色和小说中男主人公的那部车都是如出一辙的深蓝色。只不过由于他的作家身份,当时几乎很少有人将他的话当作一回事,大家都以为他只是随便说说。

 

应该说马登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车手。客观地讲,马登的驾驶技术以及对各种车的性能的理解,绝不亚于任何一位专业人士。但马登最终还是丧身于车祸。这也基本印证了一句古老的谚语: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人。

 

人们在清点马登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份行文流畅字迹工整的小说手稿。手稿末尾署的日期正是马登出车祸的前一天。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定这是马登最后的作品。在这部名为《恐惧》的小说中,马登叙述了一位男主人公驾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然后丧身于一场意外的车祸的故事。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有一种笼罩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深深的恐惧。尤其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在小说的结尾,男主人公在两车相撞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现另一位驾车者竟然是他自己!这样的说法的确令人毛骨悚然。小说中的情形象极了我们都听过的一个鬼故事,说有个走夜路的人,突然被人从后面拍了一下肩膀,他回过头去一看,立即吓得昏了过去。拍他肩膀的那个人竟然是他自己!

 

有评论家认为,马登之所以离不开写作,是因为马登试图用写作缓解内心的某种恐惧。然而事实上,写作不但没有缓解,反而使马登内心的恐惧越来越深。关于这一点,人们从马登生前最后那部名为《恐惧》的小说中,不难看出端倪, 因为马登连小说的题目都直接叫做《恐惧》。[NextPage]

 

作为本篇小说的写作者,我想马登在写作《恐惧》时,大约已经预知到了自己的未来。因为小说中那个男主人公的结局和他本人的结局惊人地相似。但我认为马登的恐惧绝不仅仅出于对自身死亡的预知这么简单,他的恐惧肯定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更深层次的原因。他的恐惧有可能源于他的生存本身,也有可能源于他的与他的现实生活并行的写作。

 

对于马登而言,写作是一面深不可测的镜子。他在最后的小说《恐惧》中曾经谈到镜子和反映的形象。马登显然试图通过这篇名为《恐惧》的小说的写作,告诉看到这篇小说的人们一些他内心真实的东西。可以看得出来,小说中叙述的东西对马登本人异常重要,很可能这些东西,就是我们开启马登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的一把关键性的钥匙。一向惜墨如金的马登,在这篇小说中不惜篇幅地叙述或者说探讨了男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和令人难以琢磨的内心世界。马登甚至于让一些句子和细节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并一再进行重复,罗里罗嗦得像个老太婆。完全不符合他一向的写作风格。据此我们可以认定马登小说中男主人公内心的那些东西,是促使马登的作品量大高产的源动力,当然这一源动力也最终导致了马登的毁灭。是这一源动力——无法摆脱的无名恐惧,毁灭了马登。

 

写到这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出马登的《恐惧》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自传的性质。现在一切大约都已经结束,一切都似乎已经真相大白。我们也都已经知道,马登实际上是一个被内心的恐惧压垮的人。马登所有的恐惧都来自他自身。可以这么说,在小说中和现实中撞死马登的正是马登自己。

 

马登生前并不是一个神秘主义者,但是他的作品中却总是弥漫着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神秘和恐惧氛围。纵观马登的作品,几乎所有的作品里都充满了逃避和追逐,以及悖论式的矛盾,不可能的可能,如此等等。马登曾经在一篇并不引人注目的文章中说,我的一生是场逃避。但他究竟在逃避什么,文章中却始终没有说明。现在看来,他逃避的大约就是他自己。

 

作为马登作品的忠实读者,我相信,《恐惧》是马登最后也是他最好的作品。正是在这部小说中,他真实地毫不留情地面对了自己。其实作为小说作者的他,完全可以通过更改小说的结局--让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幸免于难,来解救自己,更改自己的命运。但马登最终还是选择了死亡。也许对马登而言,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要在深深的恐惧的笼罩之下继续活着。马登的恐惧到了后来已经演变成了对生存本身的恐惧。自杀对马登来说,可能不是最好,但却是最终的解决方式。虽然这是一种艰难而又无效的自救方法,(并没有使问题人根本上得到解决。)但是这种方式对马登本人仍然不乏现实意义。马登最后完全接受了他心中的恐惧,他不得不屈服于它,受它支配。恐惧已经把他折磨得筋疲力尽了。死亡使他的肉体和精神获得了最终的解脱。

 

作为局外人,我们可以感觉到马登在写作《恐惧》时所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对于他那是一种异常痛苦的煎熬。我们甚至于可以想象得出马登出事前的那个简单的毫无任何征兆的夜晚,对于马登来说那是怎样的一个不眠之夜。

 

所有的冲突和矛盾都来自内心,所有的症结也都来自内心。马登其实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正是出于对那种莫名的来自空洞的恐惧本能的反应和对抗,马登用他笔和作品构筑了一座巨大的迷宫,并把自己置身在了迷宫的中心。

 

这似乎可以表明,马登以前所有的作品,都是一种外在的虚假的表象,只有在他最后一部小说《恐惧》中,他才卸下面具真正地向世人裸露出了他自己。

 

为了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和排遣难以名状的恐惧,马登在以往的小说中曾经设置了无数个人们一不小心就容易误入其中的迷宫,可是马登绝对想不到,自己这些本来用以对付读者的迷宫,后来竟然也成为了自己的可怕的敌人。

 

画家查理后来在大型刊物《迷宫研究》上撰文说,马登生前所有的作品,正好组成一个夏特勒大教堂式的巨大迷宫,迷宫的中心正是他最后的遗作《恐惧》。在这篇名为《马登作品中的迷宫意向》的学术性文章中,查理说那些读了马登一两部作品就自称已经读懂了马登的人,是可笑而浅薄的。作为马登生前的好友,查理认为马登绝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畅销书作家,马登实际上是一位风格复杂,作品思想深奥的严肃作家。查理说,马登的写作带有明显的迷宫意向,当你自以为已经理解了马登的写作意图,感到自己就要到达马登所营造的迷宫中心之际,其实很有可能正是你离迷宫中心最远程的时候。马登确实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读的作家,他的几乎所有的作品都让人很难摸着头脑,但马登和他的作品的价值绝对值得我们今后进一步对他进行专门化的研究。[NextPage]

 

在上文中我们就已经知道,除了写作和啤酒,业余生活中马登最喜欢的两桩事情是驾车和谈论女人。需要补充说明一点的是,马登一生从来没有进行过婚娶。许多年来马登一直过着独身生活。马登业余唯一娱乐方式是驾车,虽然也热衷于和朋友们在喝酒时谈论女人,但对于女人马登仅限于口头上的谈论,很少有人看到他真正地接近过女色。有人也据此怀疑马登是个阳萎患者,并推断马登具有严重的性功能障碍。马登最大的恐惧很可能来自他所热衷谈论但极少接近的女人。我们都注意到了在马登那篇名为《恐惧》的小说中,曾经反复地出现一个梦魇般的穿黑裙子的女人。

 

马登认为驾车是抵达目标最直接的方式。马登喜欢手握方向盘在高速公路上和自己—— 一个无所不在的对手,飙车时的那种感觉。马登体验到了那个多少带有些暧昧色彩的词:速度。

 

对马登而言,驾车和写作是种精神上的做爱,一个现实中的阳萎患者只能如此。在高速驾车和持续的写作过程中,不断逃避并追逐着什么。马登一直梦想或者渴望在高速度中和迎面而来的什么事物轰然相撞……

 

在第一次大难不死的车祸中,马登说在两车相撞的那一瞬间,他感到了痛快淋漓的性高潮。于是,在旧伤未好的情况下,马登很快又驾车上路了。

 

可以肯定,正是在高速的行驶中,马登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想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然后,出于对小说中男主人公的模仿,惨不忍睹的车祸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第二天的报纸很快竞相登了这样的消息:昨天,著名畅销书作家马登,在某机场附近的高速公路上遇车祸身亡。

 

显然媒体对于马登究竟是不是自杀,是不是在小说《恐惧》中对自己的死作出了暗示,这样一些敏感性的问题,是持谨慎态度的。这就是关于马登的死为什么会有两种说法的由来。正是媒体和大众在马登之死这一核心问题上的严重分歧,使车祸事件变得神秘离奇而且扑朔迷离。

 

也许马登是对的,因为凯恩斯说过:在长的时间中,我们都是死人。像马登这样一个内心充满了多种多样恐惧的人,他终于通过一场蓄谋已久的车祸,不露声色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而彻底摆脱了附在他身上的那些阴魂不散的恐惧。

 

当马登让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驾着车驶上高速公路,去迎接不可逆转的死亡时,马登大约已经获得了灵魂和肉体上的安全感。对于马登来说,没有了希望,也就没有了恐惧。[NextPage]

 

有人认为马登在创作完《恐惧》之后,混淆了写作与生活的界线,于是他死在了自己的笔下。马登将本来应该并行的写作与生活重叠到了一起。很可能正是在《恐惧》的写作过程中,马登迷失了自己,以至于发展到后来,已经不是马登在叙述《恐惧》,而是《恐惧》在叙述马登了。

 

当然,我们今天在事后对马登的死所作的种种议论、猜测或者说诠释,都不免囿于一家之言,决不排除这样的可能:我们所有的人都曲解了马登的本意,当然也包括我的这篇因此最终归于失败的小说。

 

我曾经在一份期刊上读到中国诗人于坚的《害怕》,诗中有这样的语句:恐惧/有来自时代的/有来自“黑暗中的” 来自制度的/也有来自图书馆的/最大的恐惧来自裙子。我想这大约是我们对马登和他的死亡所能做到的尽可能全面的诠注了。

 

(编辑:马燕)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热点新闻
最新更新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