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虹
欲市 黄燕
除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外,人类还具有各种感知未知世界的能力,我们把这些能力统称为“第六感”。
这些能力与我们用眼、耳、鼻、舌、肌肤所获得感知的渠道不同,而且与我们之前所积累的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与经验也大不相同,甚至可以这样说,这些能力有别于上述五种感知方式,而从另一些渠道接收到信息,尤其作用于心理感受,它或者能预知到未发生的事情,或者能体验到从未涉足过的陌生地场景,或者能了解他人接下来将要出口的言语,或者能通过窒息感、全身乏力等现象感知到即将发生灾祸……
第六感是与生俱来的人人都具备的感官功能。女性因其更加敏感而显得尤为突出。
由此,第六感成为了女性更趋向于感性层面的代名词,特别指代那些预知、感知的特殊能力。在艺术领域中,它也成为了女艺术家在创作之前与创作过程中时常闪烁出的一种精神特质,有时直接作用于艺术创作的结果,或者在艺术创作中占有较大的成份。更为有意义的是,从“第六感”切入当前的艺术语境,可以发现它能够成为当前一种“女艺术”(区别于“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等专有名词)现象的共性抽离,一种关于“女艺术”创作的态度阐释,一种对于“女艺术”考察的不同以往的独特视角。
当我们面对已经约定俗成的“女权运动”或者“女性主义”这样一系列对“女艺术”既定的归类和判断时,似乎一旦提到女人做艺术时,就难免不归为“女性主义”的大范畴中,而那些做艺术的女人们,尽管时时声称自己与“女性主义”无关,却又无法摆脱他人投来的性别考察的目光,并逐步在“女性主义”的声浪中或失语,或趋同。
正因如此,我们不应该回避“女艺术”这个课题,而是有必要在“女性主义”仍旧畅行于中国当代艺术语境之中时,提出一类新的现象、一个新的视角、一种新的可能……“第六感”正好成为了既具有女性特质,又能表达我们对于当前“女艺术”考察的一种有意义的方法和态度,甚至是我们关于“女艺术”产生的可能的想象力。
一则,我们要摆脱男性视角下的“女艺术”,既脱离“女艺术”时时“被观看”的命运,又摒弃由这个“被观看”而引发的艺术思考与创作。二则,我们要摆脱男性主导下设定的既有的话语模式,例如社会批判性、现实批判性、男与女、自由与独立、反叛的观念等等。
我们能够尝试的是,区别于既有的男性创造的知识结构,以及男性的思维方式与话语逻辑,而试图由点及面,由“第六感”入手,从深度体验“女艺术”创作本体出发,阐述、推衍那些往往被概念化了的女性特质,比如“感性”、“随性”、“无计划”、“无逻辑”甚或是“小”等等简单的类型化描述。事实上、“感性”所代表的感官先行,“随性”所蕴含的反预设立场与反话语现行,“无计划”与“无逻辑”所对应的去策略化态度,“小”所指涉的个人叙事与个性化视角,恰恰是在日益项目化、大型化、事件化、功利性、针对性、过度观念性的当代艺术中,渐渐流失的纯粹与感动。
[NextPage] “第六感”作为“女艺术”的系列展览之题,并在此之下,每一次展览设立一个主题,由一连串与“第六感”相呼应的关键词组成,不仅为了寻找那些“女艺术”中可以被抽离的纯粹的特质概念,而且是搜索一些表现与观察的方法。这些方法自身构成了一类艺术的创作线索与思路,使得这个系列展览不再仅仅是女性性别本体的意识化展览,或者说,我们并不是要去观察“女艺术”本身,而是要强调这种本我的创作观念与态度,特别是在当前艺术发展的拐点上,一种不同于主流的历史、文化决定论,社会功利性与文化正确性主导下的话语逻辑的另类思考。可以这样说,我们试图通过一系列的展览与研究,去构成有意味的艺术实验。
注:文题为编者加。
(编辑:罗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