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德国当代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当代绘画大趋势不承袭“表现和新表现主义”

2009-10-13 11:32:12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作者:黄梅

    “德中同行”活动历经南京、广州、重庆、沈阳各站,到达武汉从省会城市来说已经是最后一站,以前都没有做过大的美术展,这次却同时在武汉美术馆和湖北美院美术馆做一个涵盖中德120余位艺术家300多幅绘画、摄影、影像、新媒体作品的“同行——德中当代艺术展”。为什么? 我经常被这么提问。

  首先是因为觉得时机很成熟也很必要。中国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非专业人士,稍微对德国美术有所了解的,可能认为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是典型的德国艺术。中国在八十年代初就做过一些“表现主义”的展览,如1981年11月《西德表现主义版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82年4月《西德表现主义油画展》在北京展出,作品 81件。近年来,中国又举办过一些“新表现主义”的展览,如2006年3月“沉寂的力量──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展”于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展出,共展出“德国新表现主义”中四位艺术家Georg Baselitz、Immendorff、Markus Lupertz、A. R. Penck的 54件原作。2007年秋,在我们德中同行项目的第一站南京,在南京博物院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吕佩茨作品展,共展出他的作品58件(组),其中包括他 70年代的成名作。2008年奥运年,5月中国美术馆又做了里希特的个人展。通过这些展览,中国人对“表现主义”或者“新表现主义”都有一定了解。但是时下德国人却认为:说“表现主义”或者“新表现主义”是德国的典型艺术,这“简直是陈词滥调”。

  那德国当代艺术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全面回答,而对这个问题的尝试性解答,正是我们做这个大展览的动机之一,我们尝试比较全面地展示德国的当代艺术,用比较多、有份量的作品自身来说话。

  当代艺术的问题总的来说已经不是手段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但是艺术家们又确实还在用不同的手段或者多种手段创作。中国进行绘画创作的艺术家还很多。所以我还是从绘画谈起。

  这次展览绘画部分就展出了德国19位艺术家的50多件作品,我特别指出,说是绘画作品,但是我并不能说创作者仅仅是画家,而是艺术家,这就是德国当代艺术的最大特征之一,艺术家们的创作观念超前,而创作的手段就多样化,很多的绘画者绝不仅仅是绘画,而是同时进行音乐、装置等的创作。这在我看来首先是和教育体制有关,德国的教育体制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充分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多样性,这也需要一些时间,比如说中国的大学近几年来或者现在才刚刚尝试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性,那就还培养不出大量的多样创作艺术的人才,而教育体制当然又和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有关,整个西方特别是欧洲在中国进行文化大革命时他们已经在60、70年代经历了观念革命和教育体制的大改革。二是和经济的发展有关,德国的经济发展能让相对比较多的艺术家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和材料和技术来进行多样化的创作,我在这里又想强调相对性,中国也有部分艺术家有甚至比德国艺术家更好的条件进行创作,但是大部分艺术家尤其是搞当代艺术的条件还比较差,因为社会的需求以及国家的支持还比较少。

  德国当代绘画的大趋势不承袭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这个论断干巴巴说出来可能让人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很想让展览来说话、让作品来说话。德国当代绘画的大趋势都不承袭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如果我们还停留在只做“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展览的地步,那就落后甚至误导了,这也是我们这次策展的最大动机之一,让大家看到时下德国当代艺术最前沿的东西,与之交流、与之对话。

  那德国当代艺术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来看绘画。

  走进武汉美术馆的最大展厅 3号厅,第一幅作品就是德国“新莱比锡画派”(莱比锡画派第三代)最年轻、最新锐的成功艺术家之一鲁克哈贝勒的作品,德国资深策展人和美术评论家佐恩写到:“鲁克哈贝勒那些看似轮廓千篇一律,幼稚简单的人物形象与他图象分割的构图技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绘画风格来说,与表现主义画家奥托·米勒似乎有些相像。鲁克哈贝勒自己也曾在为他的展览“错误造型”(2007年底至2008年初于哥本哈根)所做的一次专访中提到了他从马蒂斯的作品以及日本木版画中获得的灵感。他画笔下简单的人脸汲取了非洲拜物教神灵的力量。他与莱比锡画派的其他同行一起,把这股来自莱比锡的力量带到了柏林并走向世界。这个团体的成功并不在于他们创造了新的绘画程式,而在于他们保留了传统具象绘画的技法,并将其发扬光大。”

  此次我们的展览很遗憾没有赢得更多的“新莱比锡”画派的作品,但是我注意到,国内也有展览专门介绍德国“新莱比锡”画派的,这很好,只是引起的注意很小,更有意义的是,由于这次展览,我约请佐恩撰文,德国人原滋原味的声音告诉我们:“莱比锡设计和图书学院(前莱比锡美术学院)旗下的新莱比锡画派在杜塞尔多夫“画派“之外另辟蹊径,而现在的杜塞尔多夫”画派“已经被约克·依门道夫、马库斯·吕佩尔兹和A·R·潘克统治了几十年,其他重要的杜塞尔多夫学院艺术教授如波尔克、于克、格劳布纳和瑞克又不是具象的画家,这使得新莱比锡画派刚开始不被人重视。”

  其实,中国对德国艺术的介绍和了解,又何其不是被“杜塞尔多夫画派及约克·依门道夫、马库斯·吕佩尔兹和A·R·潘克统治了——不是几十年,也是十来年吧。所以我很高兴这次展览能为大家介绍德国当代艺术的另一些流派,开阔眼界,更向大家提供任何时候都批判吸收的视角。

  在3号厅里,我们还能看到来自东柏林的柯娜丽亚· 施莱默的作品,她在前东德被禁止参加任何展览,1984年她移居西柏林。她在创作中经常运用自己在肖像画、素描、照片制作和超薄膜影片摄制上大胆甚至挑衅的想法,一次次地突破自我。她的创作中如同路易斯·卡罗小说《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幻想元素,也非常吸引人。现在我们看到她的《奔腾的梦境》,就有几个层面,突出的是如同肖像画,后面又有骑马的梦境,前面的层次笔触很猛烈,后面的层次很虚幻,又有电影般的效果。她的另一幅作品《香水》陈列在湖北美院, 更有如一个电影的特写,但是比电影特写更震撼人心,紧紧抓住我们的眼球。[NextPage]

  还有桑德拉·阿克蔓的作品《高压》,她感受到了社会与个人观念的复杂混合形式,由此,她发展出自己的视觉语言。通过在图片中使用图象引文,不断变化交替前景和后景,画面有现实的高压线,又有摄影般的模特,把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画面艺术地叠加在一起。她正是借这些来表现其绘画诱惑般的力量。

  这些其实就是德国当代绘画的特征,大趋势并不直接承袭“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而更多地是传统绘画与当代其他艺术类型、艺术手段发展的结合,如摄影、影像、电影等。

  好的艺术是个性的,此次展览的德国绘画作品向我们展示了绘画与摄影与电影结合的大趋势,但是并不排除个别艺术家独特的个人探索,比如同样在3号厅,雷姆福的作品《阳关下的门楼》,雷姆福公开表示他绘画的崇拜偶像是印象派的莫奈和之后的梵·高,但是他成功地将自己的风格与传统相结合,因此观众并不视他为传统的模仿者,而是传统的创新者,创作激情中,为了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颜料和画布和画布上的表现物,他的作品都是手抓着油画颜料层层直接抹出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雷姆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翻开了外光画派的崭新一页。” 佐恩如此评价。

  德国的当代绘画并不直接承袭“表现主义“和”新表现主义”,而是走得更宽更广。

  (编辑:魏巍)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