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何桂彦:浅析俸正泉的《山水系列》

2008-08-01 12:49:57来源:    作者:

   

作者:何桂彦


2004年的第一场雪

    2003年底,俸正泉开始创作《我的山水》系列。之后,对当代消费景观的表现成为了他作品言说的主题。在视觉图式的表达上,俸正泉的早期方法是借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图式来呈现当代物质化的现代生活,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花束,以及各种代表当下消费社会的物质图像:香水、提包、口红、冰激凌等等。它们被艺术家精心地置入背景的山石中,一些在山巅、崖壁上,一些在山谷、河滩旁,由此形成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效果。显然,在俸正泉的笔下,传统的山水图式和山水承载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已消失殆尽,一种物欲化的现代消费情景因艺术家观念的植入而具有了某种现代意识。如果说传统的山水是文人士大夫们淡然出世、逸隐超尘、游心于物的心灵栖息地的话,那么,俸正泉侧重的是山水在图式上的简约表达,以及营建一个独特的视觉场域。只不过,这个场域是立足于一种都市消费景观之上的,它犹如当代人在流行文化、消费社会中的存在场。而这个场则是由散落在画面中的花束,以及各种物质图像彰显出来的。这是一个消费主义的场,一个属于后工业时代的场,一个当代人无法摆脱而必须身处其中的场。

    毫无疑问,俸正泉试图通过画面各种“物”的图像叙事来呈现他对当代消费文化的理解。在此,“物”具有多重的意义维度,它既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文化的;既是图像的,也是观念的。譬如,在《有雾》、《好莱坞》、《红色山水》等作品中,就视觉和图像的角度来看,作品中的“物”在色彩、造型上均有自己的形式外观;就文化和观念的表达而言,这些作为“物”的商品都是后工业时代批量生产出来的,并可以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表征。之所以俸正泉会赋予其笔下的“物”以多重的叙事意义,这完全是艺术家个人创作观念发展和升华的结果。俸正泉最初对香水、口红等物品产生兴趣,并不是因为它们能反映当代的消费文化,而是因为它们的造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设计感,很精致,也很迷人。对于艺术家而言,“香水”、“口红”仅仅作为视觉的对象来说,它们自身就可以被看成是“静物”。但纯粹视觉的“物”和商品化的“物”之间仍是不同的,其间需要一个观念转换的过程,此时,赋予“物”以一种消费时代的文化属性成为连接这两种“物”的关键。

    在创作《我的山水》系列前,俸正泉对莫兰迪笔下的静物十分着迷,也曾临摹过莫兰迪的作品。正是对“静物”那种独特的痴迷,俸正泉尝试对莫兰迪笔下的静物进行置换,用各种源于消费社会的物如香水、口红等去替换莫兰迪作品中那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如各种陶罐、玻璃器皿等。正是在这种置换中,“物”自身的叙事意义相反被凸显出来,即作为视觉的静物与源于消费社会中个人对作为商品化的“物”的生存体验产生了一种契合点。于是,艺术家开始逐渐将注意力从对“静物”单纯的视觉描绘向“物”自身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上转移。于是,对商品“拜物教”的思考成为了他其后作品表达的主题。

    在日常的交流中,我们很少用“拜物教”(Fetish)这个词汇。因为这个词来源于西方,是法国哲学家德·布罗斯(Charles De Brosses)于1757年创造的。尽管作为一个文化学术语的“拜物教”姗姗来迟,但人类对“物”的崇拜或“拜物”的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的思维,无法解释自然世界的奥秘,原始人为了驱除心中的恐惧,他们几乎是出于本能地将对不可预测的未来的担心与焦虑,以及自身的需求与某些自然界的事物发生联系,他们将一些具有不可知力量的特殊物质对象人格化,为“物”赋予一种神秘的力量,或者将其作为神灵来崇拜。简言之,“拜物” 就是人类将人的本质投射到物的身上,通过“物”来证明自我的存在;而“拜物教”就是将人“拜物”的行为仪式化、宗教化。当然,“商品拜物教”和原始人的“拜物”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物”本身发生了变化。马克思最早发现原始拜物教的运作逻辑完全符合当代政治经济学中由商品建立起来的现代信仰。换句话说,如果原始人以非理性的状态将偶像化的物当作驱散恐惧和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替代品的话,那么现代人则将拥有消费社会中的商品看作是财富和价值的象征。于是,商品具有了某种神秘的诱惑力,驱使着现代人去迷恋它、崇拜它。

    于是,从最初对静物的呈现到对作为物的商品图像的表达,俸正泉笔下的各种图像具有了自身的叙事意义,即赋予图像以文化内涵,因为它们隐含了当代人独特的“商品拜物教”行为。同时,消费社会也明确地成为了艺术家作品意义生效的基石。此时,俸正泉笔下的各种商品形象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静物”图像,而是一个具有某种文化认同、审美趣味、消费观念的文化学意义上的图像。换言之,这些商品化的物除了自身的使用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一种身份标识的建构功能。仅仅就自我认同而言,其间的变化就值得深究。如果说在封建社会,个体的自我认同主要是通过血缘、宗教、风俗、语言等媒介来建构的话,那么在工业社会,阶级、身份便成为了主要的标尺,然而,在后工业社会或一个由消费主宰的社会中,宗教、血缘、阶级等诸多因素都逐渐让位于“符码化的商品”,此时,“商品”摇身一变,成为了当代人自我辨识、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换言之,此时的商品具有了一种新的价值,即作为身份和文化象征的一种“符码”,其价值远远超越了它自身的使用价值。而从“商品拜物教”向由“符码建构的消费景观”的转移,正是理解俸正泉作品背后的文化诉求的关键。

[NextPage]

    仔细地观察俸正泉2007年以来的作品,尽管在题材和风格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有一个细微的变化却不能忽略,即艺术家开始强化他笔下各种商品图像的商标,如Dior、Lancôme等。这一变化使俸正泉的作品对消费社会的呈现在观念上又更进了一步,因为他试图揭示一种被“符码”建构起来的消费价值。按照波德里亚的理解,所谓“符码化”的价值是指,有意义的消费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外,还包括商品提供的一套符码化的精神价值。这个符码化的价值直接以各种商品的品牌标识体现出来。如果说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实在的、具体的、形而下的话,那么符码化的价值则是抽象的、虚幻的、形而上的。同时,“符码化的价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建构起来的。俸正泉之所以强调这些标识,一方面是希望呈现中国社会面临的国际化消费语境,因为这些商品本身就具有全球化的某种特质;另一方面力图展现“符码”对商品的塑造功能。

    就拿口红的“符码”过程为例,那些著名的经销商都会通过一系列的广告来唤起购买者的消费欲。其策略包括“口红”会让女人更有魅力,更性感,能赋予女性一种身份特征,能彰显女性独特的审美趣味等等。于是,广告在赋予“口红”女性特征的同时,似乎也让“口红”与性感、娇艳等词汇发生了联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符码化”的过程既是制造快感、提升欲望的过程,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化的塑造过程。此时,俸正泉笔下的图像意义就可以做进一步的延伸,因为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学视野来看,就“符码”化的意识形态而言,当代人个体存在的身份、阶层、品味都是可以通过各种符号化的品牌来实现的。同时,由于当代社会充斥着林林总总的消费符号,就视觉建构的角度去理解,各种消费图像会共同构筑一种独特的当代消费景观。由于个体的自我需要在各种符号化的图像系统中寻求认同,这势必导致当代人遭遇到一种新型的异化,即自我消费的符码化。俸正泉的作品恰是当代景观消费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那些由花束与各种商品所构成的消费场景恰是这个时代的隐喻。

    显然,从最初的静物——到商品化的“物”——再到符码化的“物”,这个阶段性的衍化过程正好体现了俸正泉对自我的当代生存体验与当下景观消费等诸多问题所展开的思考。一方面,这些作品应是艺术家自我生存经验的自然外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以及进一步的改革开放,逐渐形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消费语境。作为一名年轻的艺术家,俸正泉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见证了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的消费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因此70后的一代深谙这个消费时代的文化逻辑,对由“符码”建构起来的消费景观并不陌生,所以在创作时,俸正泉理所当然地表达出自己身处消费时代的生存感受。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伊始,表现当代中国消费社会的作品便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波普开始,到其后艳俗艺术、“卡通一代”的出现,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都与当代中国的消费社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艺术语境下,俸正泉从对“商品拜物教”的思考到对“符码化消费景观”的表现,均体现出他积极地探寻当下文化问题的创作态度。

    为了让作品的语言与当代消费社会批量化的、复制性的、非个体化的商品生产进一步契合,俸正泉几乎放弃了学院绘画的整套规则,他的作品反绘画性、反表现性。而平涂的、非个性化的语言反而与作品想要表达的文化观念更为吻合。由于绘画性的削弱,作品的意义诉求便让位于图像。换言之,俸正泉对消费社会的切入完全是由图像来承载的。如果联系到当代消费社会中各种商业图像利用大众媒介,如网络、电视、电影、商业杂志、车身广告、报纸等对公共和私人空间的“大举入侵”,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的生活是由图像建构的,因为当代人无法逃离图像的“包围”。此时,图像即现实,图像即生活。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说,俸正泉的《我的山水》系列恰好呈现了当代人面临图像包围的生存语境。

    总体而言,俸正泉对消费社会的表现既没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也没有后现代式的反讽特点。他的作品是在一种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展开的。同时,由于作品中出现的各种图像都来源于当代社会,所以作品的语言与艺术家想表现的消费社会原本就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再加之对传统山水图式所做的转换,这使得俸正泉对当代消费景观的表现具有了独特的个人特征。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