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文学 美术 音乐 影视 戏剧 摄影 舞蹈 展览 演出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在美国艺术中能看到什么?

2007-07-28 16:06:05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佚名

   

    美国的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具有小说《飘》的特质,那么时间比它长的美国艺术史,又将如何演绎华盛顿们的前传以及影响当代世界艺术思潮的内因?

  清晰的展览主题与线索
  要展示比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还长的艺术史,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用有限的展出作品来勾勒一部美国艺术史,无疑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艰巨性甚至"危险性"。但是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希望达到这样的效果:通过在中国美术馆和上海博物馆的展览,观众可以梳理出它内在的脉络与逻辑,进而直观地了解当代美国是如何影响世界艺术发展轨道的。

  将于"五一"长假起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美国艺术300年》艺术展,是一个意在展示美国艺术发展历程的大型展览。美国古根海姆博物馆与特拉艺术基金会联络数十家美国著名公私收藏机构,精心组织了从18世纪早期北美殖民地时代至21世纪初当代美国各历史阶段约120件代表性美术作品,系统地勾画了美国艺术300余年的发展轨迹,并且中美双方经过十多年的策划和谈判,终于使得这样一个在美国本土也未曾实现过的计划得以形成并首航中国。对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积极融入世界并争取更大发言权的中国而言,这也是在大陆范围内所举办的第一个全面介绍美国艺术的重大展览。它对于我国观众深入认识和理解美国文化无疑是一次珍贵的机会。

  为保证展出质量,古根海姆方面组成了强大的策展团队。在展览的筹备阶段,中美双方讨论的重点也就在于展览的结构与内容。最后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的展览依时间顺序分为了六个部分:殖民与抗争(17001830);扩展与分裂(18301880);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18801915);现代主义与地区主义(19151945);繁荣与幻灭(19451980);国家主义与全球主义(1980-至今)。六个篇章依时而序,不同类型的作品形成丰富结构,将把观众带入一个宽阔的艺术世界。有专家认为,这六个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前三个部分组成的是20世纪之前受欧洲影响的美国艺术,后三个部分构成了具有美国自身文化特征的美国艺术。很显然,后者是中国艺术界更有兴趣观察和分析的对象。也就是说,当代美国艺术业已成为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其发展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对世界艺术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我们今天所说的当代艺术,其论述对象一般都无法绕过美国。艺术史论专家认为,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世界的艺术中心已经漂移到了美国。

  《美国艺术300年》,象征着美国在工业革命以来跨越三个世纪的演化与变革。在一波接连一波推陈出新的风格刺激下,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推动,美国在上一世纪中期,亦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已然占据了国际文化形势发展的主导地位。因此,在亚洲很容易看到艺术界把"迎合西方"等同于对美国文化的认同,认同美国文化被视为赶上时代的必要手段,只有这样亚洲才拥有了前卫艺术。然而,由于历史命运的偶然和发展过程造成的必然,使得上一世纪美国对世界艺坛的影响,并未在那时影响到中国艺术。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美国为首的西方艺术又呈现波涛汹涌的态势,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和经营等全过程产生了几乎是颠覆性的影响,并影响了大多数艺术家的人生观。因此,《美国艺术300年》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来到中国,具有不一般的意义。一方面显现了新世纪中国文化和全球的积极互动与交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中国当代艺术所体现的成熟与自信的环境。

  从现代转向后现代的足迹
  这个展览在2月至4月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上海站之后将去西班牙和俄罗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界持续最久的和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是西方艺术如何从"现代"转向"后现代"。在这方面,美国是代表,也是典型。一般说来,我们都知道"后现代"这个概念是包括社会思想、文学艺术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等等在内的一个复杂文本,是一种精神史层面的社会性变革,视觉艺术最快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后现代"的特征。我们也知道"后现代"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和多解性,每一个人对问题的研究都只是一己之见。由于"后现代"这个概念已经随着"全球化"的蔓延不仅在西方也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我认为,这个展览需要揭示也是让人有兴味的是美国艺术怎样经历了一个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转变。

  美国独立之前,所谓的"殖民时代"艺术家大多是在欧洲学习成长的,在画展的前两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鲜明印记。早在1981年来上海举办的波士顿博物馆藏画展中,上海市民对《值夜---平安无事》这幅油画作品印象极为深刻,这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而此次的《沃沦将军在邦克山战役之死》同样会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在美国建国以后,特别是通过对外扩张、尤其是两次大战的洗礼,美国迅速崛起,艺术家开始不甘心仰人鼻息,要争取主导地位。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借助美国在世界舞台整顿新秩序的强大声音和综合实力,与经济输出同步,以当代艺术的名义重设一个个中心,然后让欧洲人、亚洲人围到他们周边。比如1929年,洛克菲勒就兴办了现代艺术馆,现代派艺术家在美国有了强大的支持和依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抽象派就在美国站稳了脚跟。到了40年代,才会有波洛克这样的巨星横空出世。

  在这个展览中,有三件(组)作品值得特别阅读。根据范迪安馆长的提示,我们有理由认为它们提示了对上述问题的理解。第一件作品是托马斯·哈特·本顿的《美国史诗第二部》(19241927年),分别为斧子、植树者、工业、奴隶和宗教五个题目,是用油画方式完成的;第二件作品是安迪·沃霍尔的《花》(1964年),是五幅具有工业复制特点的丝网版画;第三件作品是马修·巴尼的《悬丝》(19942002年),是五个一组的数码录像作品。这三件作品从油画到丝网印刷再到数码媒体,在作品形态上体现了语言与媒介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三件作品在艺术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上反映出了观念的变化,为我们考察并理解美国艺术或者说西方艺术如何从"现代"走向"后现代"提供了典型范本。

  数字时代的当代艺术
  美国当代艺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抽象表现主义,历经新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运动,终于进入了以观念作主导艺术媒介的时代。最吸引眼球的例子就是19711972年,青年艺术家克里斯托用了两年时间,在一个大山谷里挂起了一条长达数公里的橘黄色幕布,这件装置艺术的非实用性成了它唯一的艺术标准,并在今天还在影响着中国艺术家的思路。这证明,美国对其国内以及主流文化中由多重移民"小众"构成的复合文化与共存现实有所认识和重视。这种"多元文化主义"所带来的开放包容观点,在其后的80年代渐渐发展成为"政治正确"的考虑。不过,这一现象也开启了一些原本被视为"边缘文化"族群的表达途径与空间。数字科技在20世纪末的巨大发展,导致高科技和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必然更快,更密切且更复杂。

  安迪·沃霍尔是中国艺术界乃至公众都熟悉的美国现代艺术"明星",他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波普艺术潮流中一马当先且大出风头,其根本的"诀窍"就在于他顺应了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发展的社会特点,用众人知晓的形象和连续复制的丝网技法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带入艺术,从而抹去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填平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鸿沟。这样的观念与风格鲜明地体现了现代艺术中的"美国性"。随着波普艺术的退潮,美国艺术也就进入了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后工业时代。

  纵览这部300年的艺术史,我们可以获得如此的启发:西方现代主义特别是美国艺术的发展,一方面是艺术形式的革新与演变,另一方面是对现实持关注与批判的精神。比如我们从展览中可以看到本顿的作品,尽很大的努力在反思美国殖民时代掠夺原住民家园、贩卖黑奴的残酷,芸芸众生命运的无定转折。他试图找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创造伟大艺术的传统,所以采用了恢复古典主义壁画象征性的手法,画面场景恢宏、造型有力,这样的作品可以视为美国早期现代主义的代表。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表达的是在后现代或者是当下社会现实中人的精神困惑,他用一种极度体验的表演行为反映了人类所处的现状。

  艺术总是社会变迁和历史发展最可信赖的视觉文献,艺术图像也是人类精神发展史的形象记录。这个展览以丰富的内容反映了美国社会从前工业时期到今日信息时代的巨大变迁,我们可以从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看到美国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而美国艺术在形式语言上的变革与成果,更是让我们看到美国文化的理想和一代代艺术家探索的精神。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界就向世界投去目光,其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努力了解和研究美国的视觉艺术,特别是它作为西方现代艺术重要代表的文化特征,在一部分艺术家那里,也受到现代主义许多流派艺术观念与风格的影响。今天,我们仍然坚持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有益成果,但中国艺术与其他国家艺术的关系将会从以往单向的"影响"转变为积极的对话。

  考察美国艺术也要联系中国艺术实际,中国社会的变化如此快捷并呈现出超越性的发展,使得我们今天已经觉得"全球化"不是遥远的未来景观,而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在这样一种现实情境中,中国艺术该如何评价自身现代的历史和面向自己的未来,这是我们在认识美国艺术发展历程的同时所需要思考的。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