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回乡——忻东旺的艺术人生
展览时间:2018/01/20-2018/03/11
展览地点:山西省太原市滨河西路北段13号-(山西博物院)
主办单位:山西博物院
参展艺术家:忻东旺
策展人:杨玲
学术主持:贾方舟
开幕式:2018年1月19日 20点
绘画不仅是人类借助技能的一种视觉感受的传递,更是人类情感最直观的表达。所以说绘画绝不仅是一种艺术语言,更是一种超然的精神劳作。歌颂故土、展现时代、礼赞生命,真正伟大的艺术,一定伴随着心灵的诚实与感动。
即将于1月19日晚8点开幕的“回乡——忻东旺的艺术人生”展,正是立足于忻东旺的艺术成长轨迹,立足于他对故乡、时代和众生的描绘,立足于他在时代变迁中感同身受的艺术表达。
他一方面渴望逃离故土,突破身份的限制,一方面又以动情的画笔勾勒出属于家乡的朴实记忆;他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由农民工向大学教授身份的转变与跨越,一方面又选择记录着农民工在现代生活中的不安与局促、艰难与困惑、憧憬与失落;他一方面不断精进着对油画艺术语言的探索,一方面又用中国文化的元素演进着传统的油画,展现着人性的丰富,并赋予了油画一种民族文化的特质与品格。
尽管和众多天才型画家一样,忻东旺匆匆走完了他的艺术人生,带给中国油画和所有爱他的人无尽的惋惜与思念。但他似乎很早就知道命运给予他的期许,不仅坚定的选择了绘画的道路,更是很早就形成了对风格的自觉与敏感。他用生猛的画笔、宽阔的视野和强烈的社会关怀将时代人物融入到了艺术创作中。通过对生活的近距离体验与感受,对人的真切观察与理解,通过不停顿的写生与探索,忻东旺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的人性世界,也通过手中的画笔真切地反映出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侧面。
不仅如此,在中国油画百年的发展道路中,在几代油画人于“东方化”、“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探索中,忻东旺从汉唐陶俑与中国古代壁画和石刻中,领悟到了写实油画、肖像画表达中非常重要的“心理比例”和“表情结构”,进而从“情”入手,让艺术真正能够被欣赏者直接感知与接受。
忻东旺的艺术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从山西起步的。他十九岁时来到山西,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生活工作了十六年,这里虽不是他的出生地,但他的艺术血脉却紧紧地与山西这块沃土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从山西走出去的艺术家,这片曾经滋养过他的土地渴望游子的归来,且山西博物院近年来一直关注着与山西有地缘关系的艺术家,并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场展览,获得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认可。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山西博物院将此次展览取名为“回乡”,经过近两年的准备,身处他乡的忻东旺,终于踏上了回乡的旅程。
展览通过80幅油画、36幅水彩素描、30件辅助展品以及早期的炕围子和玻璃画,共同搭建了一处了解与怀念忻东旺的艺术空间。展览由三部分构成:人间故土、时代肖像和意象表达,这三个板块代表着他艺术历程的三个时期。人间故土(1963——1994)是他的成长期,于河北、山西两地早年艰难的漂泊与求索,给予了他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敏锐的审美能力;时代肖像(1995——2008)是他的艺术道路走向成熟的时期,他首先于时代巨变中捕捉到农民工身份的尴尬,随后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底层的边缘人与普通人,用画笔塑造着时代中的众生表情;意象表达(2009——2014)是他在油画民族化方向上探索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他以“笔意”取代“笔触”,创造出了充满个人色彩的、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国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的最后是忻东旺工作室的场景复原,墙上壁画(复制品)中的十一个人物都是参与装修的工人师傅们。忻东旺的艺术生涯起步于墙上的炕围子,展览的最后还是落脚在墙上,只不过当初是他去农民家中作画,末了是他将农民工画在自己家的墙上,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变本身就极具传奇色彩。展厅中这一前一后两处“家庭空间”的营造,不仅希望给予忻东旺游子回乡的亲切,更希望让每一位前来观展的好友都能在展厅中找寻到过往相处的美好记忆。让情在展厅中涌动,让爱常伴你我。
生命注定是一场远行,忻东旺在他有限而饱满的生命中,一直循着那盏照亮他生命的艺术的小油灯,不断地努力着、前进着,从民间的小画匠走到了艺术的高等学府,并终将在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中写下自己的名字。现在,走累了的忻东旺,想要重新看看这片给予他艺术滋养与灵感的土地,想要重新看看这片给予他最初艺术表达欲望的土地,想要重新看看这片土地上他的父老乡亲,他要回乡了!
忻东旺(1963-2014),祖籍河北省康保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当代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与教育家,他的作品多描绘社会大众的平凡生活,其创作面貌和艺术品格令人瞩目。代表作《诚城》、《早点》、《消夏》、《装修》等,曾于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中国油画院美术馆、清华美院美术馆举办过题为《村民列传》、《相由心生》的展览。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