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阿丽莎·柯维德:格物致新
展览时间:2017/12/17-2018/04/01
展览地点:上海市徐汇区丰谷路35号-(余德耀美术馆)
主办单位:余德耀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阿丽莎·柯维德
阿丽莎·柯维德提出“格物致新(ReReason)”,在单词“reason”前加上了拉丁语前缀“re”,意在重究事理,再度给予辩证的机会。那些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不可撼动的逻辑,经过柯维德的拆解,渐渐开启再思的空隙。她观想的事物深远宏大,从个体生命至遥远宇宙;面对这些繁杂的问题,她却悄然精准地将其化约,形成一种理性却极富诗意的艺术表现风格。如同一道道费解的难题,经繁复演算、层层推导、汰除多余,简化成一道合理得证的精炼公式。也因此,她的诸多作品以公式命名,如展览伊始的大型装置《萨迦(对数螺线)》。这件作品由木头玻璃、钢、铜、镜子等日常可见的平面或条状物体排列组成,所有物体朝中心点弯曲,形成一个序列,仿佛中心有股神秘而不可见的力场,胁迫所有板材不可抗拒而变形。这些稳定站立的物件,看似以不自然的状态陈列,然而在自然界中,围绕中心发散的力量其实并不少见,好像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或是涟漪由中心扩散,甚至如题“对数螺线”的公式——以一个固定点,透过公式取其倍数值,在向量坐标中标注即可得出从中心向外逐圈旋绕而形成的优雅螺旋曲线。柯维德利用这常被遗忘的自然现象,将生活物件与宇宙力量巧妙结合,借用熟悉的媒材软化生硬的数理逻辑,以感官视觉撼动理性常规,扰动我们被禁锢的思考空间。
展厅中安放了几个号角形状雕塑,扁平的号角口之间经由细长的管道彼此相通。这组名为《假想形状》的系列作品,其想法源自近代科学提出的虫洞(wormhole)概念——宇宙中可能存在着连接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柯维德借用号角形状的孔洞与管状的串连,在朝上的号角放置花岗岩,朝下的号角放置等重的石粉,暗喻相同物质通过虫洞得出等质量却不同样态的时空旅行结果。柯维德的丰富想象并不局限在地球表面,更对玄秘未解的时空关系充满好奇。面对这些尚未解惑的事物,她创建独特的视觉符号系统以求能更接近想要的答案,开凿出崭新的想象通道。
其实柯维德对于现实的提问,皆出于自我生命难解的问题。自古以来,人总感叹时间流逝,但柯维德却能将她对时间的执念化成合情理的艺术表现。她在时间的主题中发展了不同的系列:《一年(2018)》、《一个月(2018年7月)》、《一周》。若不仔细观察这组墙面上的作品,很难发现那一根根顺时排列的金属片,正是跳脱出钟表框架的指针。如同秒针走完一步后随即抵达下一步,当我们意识到此刻时,此刻已成过去。然而经过柯维德精细的安排,当下瞬逝的现实被暂时颠覆,每一个代表当下的指针被同时依序排列并置,时间的概念被赋予视觉形体,让瞬间而逝的时间有了停留的空间。这些排列的指针序列,像是生物体在缓慢爬行,也像是时间的群聚,让时间稍纵即逝的冷峻无情被赋予了自然生命的温度。当观者走过作品,终于能和时间擦身而过。除了这种诗意的表现手法,柯维德也以幽默调皮的方式戏弄时间。在美术馆户外的草坪上,伫立了一座仿造旧时纽约街道上的大钟装置《逆向运转》,这件作品被余德耀基金会收藏后从纽约中央公园搬到了上海江边。艺术家设置机关使秒针持续转动,却让钟面每秒逆时针旋转一次,因此秒针似乎永远停摆在我们以为的12点方向。既有钟表的设计限定了我们对于时钟走向、时间流动的认知;而透过柯维德在大钟内埋藏的慧黠巧思,钟表和指针所指涉的时间意义瞬间瓦解,引发我们对时间这个命题重新省思。
柯维德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以及对永恒命题的求索,经过缜密的研究、辨思、归结,化身成精炼优雅的雕塑装置,或大或小在展厅中陈列。其作品是视觉反常的冲击,是对既有观念的挑战,也是诗意浪漫的哲思。余德耀美术馆将在今年冬天邀请观众与阿丽莎·柯维德一起进入这场漫想,开启这绝对理性又丰富感性的时空万物之旅。
关于艺术家
阿丽莎·柯维德,1979年出生,目前工作、生活于德国柏林。柯维德创作形式多样,包含雕塑、装置、摄影及录像等。基于其对天文、物理、哲学等领域的研究与兴趣,发展出独树一帜的理性极简美学。柯维德在许多国际重要的艺术机构举办过个展,包括:2017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野外站台”系列的首个个展项目;2016年英国伦敦白教堂的个展“媒·介”、荷兰阿姆斯特丹阿佩尔艺术机构个展“阿丽莎·柯维德”;2015年由美国纽约市公共艺术基金委托在纽约中央公园的项目“逆向运转”以及德国法兰克福锡恩美术馆的个展“运动的间隙”等。同时她也应邀参与国际重要艺术盛典和群展,包括:2017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艺术万岁”、中国北京“德国8:德国艺术在中国”大型展览、丹麦奥尔胡斯阿洛斯三年展“园林——时间的尽头,时间的初始”;2016年参加印度科钦·穆吉里斯双年展“在眼睛的瞳孔中产生”、德国法兰克福锡恩美术馆“我”、法国尼斯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博物馆“石之力”;2015年美国旧金山犹太当代美术馆“破晓:空间、时间与美的再思”等。她的作品还在世界各地被众多公共机构和私人收藏。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