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6-11-15 - 2016-12-12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辛店路1号清花园18-8-(復言社)
参展人员:徐学杰
展览介绍
墟殇尽扬——徐学杰作品综述
今年徐学杰的塔以横向为主,改变了此前竖向直立为主的方式。画幅达到两米五到三米的高度,以五六联并置。这样的水平和斜向,以前所未有的尺度,使他持续几年来百多幅的塔系列呈现出更复杂的韵味。更宏大而单纯,更远逸而沉郁。画或作这类感觉,玩这个调调的,我天朝古已有之,时下也算当代,徐学杰的作品在其中独到。
徐学杰的作品突出的第一个特点:废墟或废都式的荒芜、残破,与古老的盛大,辉煌杂陈;绝望与希望,现在与过去等等诸多矛盾感觉的复杂纠结——用朋友们的说法是:“烧焦了”,用王家卫先生的就是“时间的灰烬”。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诗人们一再吟咏类似的主题。他对此情有独钟,二十多年来不断描绘,是因为他1988年考入曲阜师范大学时,曲阜古城和他失落心情的契合。他的作品,仿佛总能使我看到,深秋或雪后的孔林中,一个长发青年的影子,绝望使雄心燃烧。可以说,他无论画什么题材,仿佛总有孔林的影子和气息。当年他总把来访的朋友带到这里,在此久久不去。似乎他永远徘徊在这片大林子里。这种古老、辉煌、荒芜、神秘,宁静、燃烧、绝望等复杂交织的感觉,是他作品不变的底色。由此而来的第二个特点:冷酷或痛感的力量。从他大学的毕业作品开始,他就开始拥有这种本事:能意外冷冻,或尖锐刺痛,或快或慢灼伤观者的感觉。这种力量是他作品的骨骼。需要强调的是,如同他前述的感觉,同时给人的不只是荒芜破败,也有雄放激昂,是矛盾而纠结为一体难解难分的;他让人冷或痛,也让人激荡豪放。
他从形体较小的塔开始,发展为近年形体较大的塔。画的尺寸也在逐渐增大。这个开始和其后的发展,是他精心选择而后逐步深化的结果。去年至今的质感变化更大,似乎是无数个废墟被放入,又似乎是接近完全失重;呈现出极强而怪异的密度,超重而又极轻。擅长冷酷的他,从未呈现如此简洁、深邃、丰富的效果。形象则在小与大、模糊与清晰、倾斜、凝重、沉静之间演化。这样的徘徊、复杂的变化,体现的是当代艺术家共同的对古代伟大文化的迷狂、向往,对当代社会的焦虑、失望,百味杂陈的复杂心绪。他的塔呈现出了别样的韵味,是因为他对自己一贯感觉的深入。这样的深入,使他的作品隐含一种重现伟大和超逸自心的执着,使古老的佛塔放出穿越时空的悲悯、温情之光。今年在大尺度作品出现的同时,他画出了一批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小画,这些小品尺度小而格调新,境界空灵隽永,应该可以在他的巨塔之外自成系列。塔的肖像是他自己的肖像,与给西方呈现的中国风情无关,与宗教无关,是当下与过往的错综、交集,对未来的祝愿的合一。这样持续深入自己的感觉,使他有别于现下一些善变的艺术游戏家。
《山水间》和《遥远之地》这两个系列和塔同时诞生,更多体现了他个人对最理想风景的追求:什么都没有。这样远观、俯瞰的空无山水,很有古意。和塔系列比较,我们就能看出,语言和内涵有共通也有相异处。如果说塔更多体现他的呐喊吟唱,那么后者更多是他的沉默无言。两者合观,更能看出他的复杂纠结的广度。
自1840年和西方撞击以来,中国的复杂变化,特别是徐学杰这辈人亲身经历的近三十年来的又一轮剧变,使错综着过去现在的当代中国意象,在当下中国艺术界,正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出现。或如布列松所言:“从一个中国到另一个中国。”
金然 2015.12
(编辑: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