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迷阵

2016-11-04 16:02:33来源:    作者:

   
展览的作品跨越不同媒介,透过作品丰富的内涵及表现方式来鼓励观者参与作品的构建

迷阵.jpg

  展览名称:迷阵


  展览时间:2016/11/12~2017/01/07


  展览地点:[上海]-上海市黄浦区江西中路181号1楼-(艺术门)


  主办单位:艺术门


  参展艺术家:高伟刚、Sakarin Krue-on、李竞雄、MAP Office、娜布其、彭宇、孙原、谢南星、周洋明


  开幕时间 2016年11月12日, 星期六


  上海—藝術門荣幸呈现群展《迷阵》,此次展览意图赋予观者以诠释和感知的自由,在作品、空间、观者之间搭建起不同寻常且极具活力的关系,并暗含一种积极的错置与改变。展览的作品跨越不同媒介,透过作品丰富的内涵及表现方式来鼓励观者参与作品的构建。无论是意义的不确定,还是令人不安的效果,这些作品力图改变惯常的感知方式,在时间与空间的延展中,在艺术家与观者的相遇中开启一段探索之旅。


  随之而来的或许是灵犀相通的心有戚戚,亦或是出乎意料的迷失与误解?无论答案为何,亲密与沟通都成为这场体验的题中之意。此次展览意图在智性与视觉的迷阵中描绘当今艺术的叙事风格,并分析艺术所回应的问题和关涉的主旨。观者首先将视线投向作品内外的结构与空间,继而打开与作品的相遇,如此这般的线索贯穿于“迷阵”中的作品,因此也可以说,这次展览同样强调展示方式的关键角色,观者在其中不是被动地观看,而是投入身与心的体验。


  展览中的艺术家以其不同凡响的才思让思想得以在作品中相互串联、启发和呼应,在对待艺术和生活,在处理其所关切的主题上,他们的思考各自独具一格,并邀请观者共同跳脱固定的框架。尽管展览作品及其呈现方式大多改变和颠覆了观者原有的理解方式,在此,这些作品仍然或采用再现的方式,或倾向于表现形式上的特色。展览的重点也在于,这些艺术家以观念和形式的不同层面来切入作品的意义:从工作空间展演到自我角色的刻画,从情境的安排到日常的抽象呈现。因此,此次展览探讨了既是公共的又私人化的作品关系,纳入观者于其中——不论是扮演积极的参与者或是不经意的表演者。


  对自然与事物进行再现与模仿,以期获得关于世界更深刻的认识,这是艺术经久不断的线索之一。高伟刚(生于1976年)的作品探讨“拟态”(mimesis)的概念,即对现实的逼真模仿,以及它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角色。他将作品的源头从其自然环境中转移到画廊的物理空间,唤起观者的质询、追问和思考——社会化的空间何以存在于建筑与自然的边界,以及作品又如何被体验为探索的场域。在连接可见之物与不可见世界的同时,高伟刚的其他作品则暗示了以隐藏作为反思方式的言外之意。


  萨卡琳·克鲁昂(Sakarin Krue-On,生于1965年)作品的日臻成熟部分地源自于他对现代社会中焦虑的持续探究。艺术家沉浸于充满传统图像与民间故事的风景,乐于将其解构并生成超越原本含义的新语境。他的作品中汇集了寓言故事,将具有文化特质的主题以美学方式的连接起来,其中经常可见来自克鲁昂从家乡泰国召唤而来的象征奇象。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将依画廊空间量身定做一面壁画装置,让观者在稍纵即逝的片刻中面对作品意涵的丰厚。这个墙上国度犹如神秘的领域,采用了壁画初始蓝图所用的模版绘法制成,这也显示出艺术家在认识论上对于真相与幻觉的不同观点。


  把画廊摇身一变成为李竞雄自己的工作室,观众得以追溯和体验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和动作。李竞雄(生于1987年)以多维的方式来设定作品叙事,观者以多重角度观看并介入画廊内的建筑空间。这个灵活的空间给予了创造更多共同经历的可能性。在此空间指的既是身边存在的空间,艺术家创作和实验的空间,又或是透过艺术品一点一滴表露的空间,从亲密的(身体)到人际的(社会),再到物质和机构的(经济、文化),不同层次的空间关系相互独立而变化不一。


  MAP OFFICE的作品侧重于观察与再现的技巧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并以此为出发点来深入调查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对艺术家而言,制作地图的过程和观念为其精华,与其说地图精准描绘了地域概念,不如说地图呈现了特定时空中的可能性和偏见。在整个展览期间,MAP OFFICE(Laurent Gutierrez,生于1966和Valérie Portefaix,生于1969)將利用绘画工具來绘制一幅完整的地图。这个装置强调过程的互动性,机械手臂如日常仪式般绘出的图画最终构成一幅由242张A4纸组成的地图。同时,此装置也将制作地图的办公室刻画为充满隐匿路线的流动风景,并体现出完美地图无法存在的可能性。


  娜布其(生于1984年)的作品藉由堆叠、包裹和排列的方式来塑造和传达日常生活与周遭环境中的趣味。《睫毛》系列与《橘子》的雕塑语言不尽相同:前者的抽象形式与其镜面基座交相呼应,而后者则以黄铜复制和铸造了一排真实的橘子,其展示方式亦与画廊空间相契合。尽管她的作品在内容和空间上自成一体,作品之间的微妙关联仍然暗示着不同价值之间(物质与非物质、珍贵与可有可无)的相互博弈。


  孙原与彭禹(分别生于1972年和1974年)的作品以不同的道德态度对待再现(representation),并且倾向于反对艺术自主性和物质性的主流观点。他们的作品提供了体验某个事件和行动的情境,这些情境直指作品的核心。大多时候,他们甚至会构思和设计观者的观看方式,以便目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境。因此,艺术家提供的方法具有批判潜能,其关键在于挑战对社会和沟通的看法,而观众在此体验、反思关于展览的另类价值和惯例。展览的作品指向战术行为中组装和拆解的循环过程,其中蕴含多方面的知识生产和调解,包含他们的工作空间、表演者、指示物,以及暗示其创作环境的道具。在艺术家设定的可能性范围内,观者们获得了自由想像和撷取信息的路径。


  在面对绘画时,感官和理智、记忆和历史、意识和科技等不同因素会促使我们重建对画面的感知,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同时也捕捉了那些无法记录的短暂瞬间,而这些瞬间既是当下的也是预设的,是被强化的也是意味深长的。


  在谢南星(生于1970年)的绘画中,精确与模糊并行不悖,他的作品并非以图像的再现去触及真相,而是以此来追问观者与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并寻找这种关系的不同可能性。一般而言,如果是挂在墙上的图像是一幅肖像画,观者通常都能够快速辨别对象,对画面的感知也更为明确;而在此展览中,谢南星的绘画并没有指点任何感知方向,因而观者可以从任何角度来解读,在作品与作品之间穿针引线,在不确定的肖像与真实的故事之间带出新的脉络。


  艺术在自身中生成时间的维度,这既包括创作的时间,也包括作品显现于观者所需的时间。周洋明(生于1971年)力图创造一种不能以匆促动作与行为来完成的绘画,其中观者不是被画框所局限,而是同时感受到画面的错觉与阴影,以及无限延伸到画外的空间形式。细致的画面则来自于笔触之间的虚实相生,幻觉总是出现在恰当的时间和机缘。


  每位艺术家各自将创作语境、展示方式,以及时间、空间和对话融入作品中,继而与其他作品共同构成此次展览。展览的国度在画廊的入口处、在观者踏入画廊之前便已经开始。这个展览在形态上具有自我构建的特征,作品被重新置放,观者在时空的关联中阅读作品,思索其他可能的途径。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