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OCAT西安馆2014年春季展览公告

2014-03-21 10:25:54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

   

  “与绘画有关”
 
  展览时间:2014年3月22日至7月21日
 
  VIP预展(凭邀请函入场):2014年3月21日(星期五),16:00—20:00
 
  展览开幕:2014年3月22日(星期六),14:00
 
  绘画真的已经过时了吗?当代画家的创作只是在不断重复历史吗?通过六位已被认可、正处于事业中期的画家贾蔼力、王音、段建宇、赵刚、李姝睿、邱瑞祥的作品,展览“与绘画有关”试图探索绘画作为一种重要表达媒介的力量与生命力。
 
  在今天,绘画是什么?自从一百七十多年前一位画家因摄影的发明而第一次宣布“绘画已死”以来,绘画已经被多次宣告“死亡”。1839年,法国艺术家保罗·德拉罗什看到银版照相并意识到摄影对他的绘画事业意味着什么之后,成为第一位宣布绘画“死亡”的人。一个人看着照相机就断定绘画再无前途,而一百七十年后的今天,绘画仍在。不仅如此,绘画还仍然流行,仍被大众所需要。
 
  如今的绘画有太多“伪装”。它可以是照相写实的,也可以是极简几何的。它还可以是超现实的、梦幻的、抽象的、静止的、狂乱的、有所控制的、滴画式的、旋转而成的、喷溅出来的、洗出来的、浮雕式的、厚涂的、精准的、松弛的、表现的。然而一幅画却不能被其中的任何一个词汇概括:它是元素组合的结果——艺术家试图表现的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组合在一起的结果。这个世界构成一种现实,只属于艺术家自己。
 
  贾蔼力、王音、赵刚、段建宇、李姝睿、邱瑞祥,他们中的每一位都以个人化的语言和风格作画,并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叙事、个人经历和更广阔的世界观。他们的绘画精准地表达着一系列情感,无论是严肃的、纷乱的、飘渺的,还是幽默的,并别具风格地挖掘了油画材料本身的特质。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只要世界上有新的人生境遇和社会体验,就有艺术家可以在画布上铺陈的主题。这一点也在这六位艺术家的绘画实践中有最好的体现。
 
  艺术家
 
  王音
 
  生于1964年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作为一位画家的儿子,王音从小时候起就在“艺术”中成长。在他的孩童时代,苏联艺术家形成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成为那时的主流。而当他开始走上自己的艺术道路时,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已四处显露。邓小平的经济改革政策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每一位富有冒险精神的年轻艺术家都在集中精力探索新的表达语言。而在北京,新的艺术潮流被诠释为以西方前卫艺术经验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主流艺术的趋势。
 
  然而,尽管王音在开始其绘画事业之初全方位地接触着西方前卫思想,但他只关心一些非常简单而基本的问题:我为什么这样画画?为什么在极为漫长的艺术史上有如此多的艺术家借助风景、人物、肖像(特别是自画像)以及静物题材来表达?这使他的艺术开始与许多为人熟知的艺术家的作品产生联系,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包括塞尚、修拉以及霍珀,还有那些最初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苏联艺术家,以及作为纽带连接了欧美艺术与中国艺术的民国时期的艺术风格。正如当代艺术评论家汪民安所说的:“王音重新研究了一批早期的中国画家,如徐悲鸿、颜文樑、王式廓等人的绘画??将他们作为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对待。”[1]这种研究一直持续到今天,是王音绘画创作的核心。
 
  就像中国传统画家借古喻今,王音的创作方法借用汪民安的话概括来说,即“是通过对绘画史的表态来对现时代表态,是通过绘画来对绘画现代性进程的表态,最终是通过绘画来对文化现代性进程进行谱系式的考究性表态。”[2]
 
  [1] 汪民安,《如何“重现”绘画经验?》,2006
 
  [2] 汪民安,《如何“重现”绘画经验?》,2006
 
  贾霭力
 
  生于1979年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当被问起为什么画画,贾蔼力回答说,他感兴趣在画面上创造一个世界,一个虚幻却又令人信服的世界。正是他在画面中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描绘使他的绘画具有十足的说服力。
 
  可以说,自从贾蔼力于2006年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以来,他已经成为同代艺术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对某些人而言,这么说令人难以理解,因为如果单从他的绘画风格判断,很难说他的绘画和许多我们熟悉的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相比具有什么本质上的独特性。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由于贾蔼力在鲁迅美术学院所受的教育,以及他接触最多的艺术形式——和王音、赵刚一样,接触最多的是苏联的现实主义绘画,他的艺术风格对今天的观众来说并不陌生。但其内容却不尽然:借用艺术理论家戴维·乔斯里特的话来说,贾蔼力的绘画不是“装着借来的内容的容器”。他的视野是他自己的;他的世界就像中土大陆是属于托尔金的一样。不过,尽管他对这些世界非常熟悉,但这每一幅延伸到远方地平线的画面并不是以明确的计划开始的。直觉是他的引导,我们可以想象,就像出现在许多作品中的孩子那样,贾蔼力勇于探索,勇于闯入未知,无论他将会被带到哪里。
 
  贾蔼力的绘画中经常出现少先队员的形象——理想化的少年装成大人的样子,以超越年龄的认真和探索精神扮演着大人的角色,玩着大人的游戏。作为身处现实世界的观者,我们能认出贾蔼力在画面中描绘的大灾难前兆,核威胁、政治纷争可能带来的对物质世界的完全摧毁——只剩下无遮无拦的空荡地平线,没有任何来自自然的庇护和蔽身之所,这一点由近期作品中对闪电的描绘而愈加彰显。这或许也是一种提示,提示我们在大自然面前仍然十分无助。而这一点也在画面上有所体现:就像博斯的《尘世乐园》是人类社会的镜像一样,贾蔼力的绘画对真实世界和人性有新的洞察。好像我们唯一需要害怕的,就是我们自己。
 
  赵刚
 
  生于1961年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北京,赵刚作为无名画会的成员真正开始从事艺术创作。无名画会由一群心怀理想的年轻艺术家组成,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最初期,中国的发展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可能性。和无名画会、星星画会中许多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一样,赵刚在那个时候离开中国到国外学习艺术。他先于1983年去了荷兰,在那里只停留了一年就转学去了美国,正式开始其职业画家生涯。他直到2007年才回到中国。在这期间,他的绘画方法随着既是身体上又是艺术上的旅程发展,绘画风格也几经改变,就像跨越地域的多种文化经历的混合体,将空间——他曾旅居的各个城市,时间——他在相异的文化环境中度过的日子,整合在一起。
 
  近几年,赵刚的画作往往是大尺幅。而尺寸的变化则触发了他近年来在艺术上的最大突破。在长度或高度以米为单位计量的画布上创作,解放了他的视野,他多年来积攒的想法、情绪、观念找到了足够的表达空间,他的画面不再仅仅是令人愉悦,而变得让人难以忘怀。通过在这些占有可观空间的巨大画面上作画,赵刚找到了高度个人化的方式从艺术史和美的传统中寻找线索。最近,他的关注点集中在中国美学传统上,体现在2012年开始的一系列风景画作品。这些作品让了解中国水墨画的人想起传统的长卷。这些作品代表着赵刚对中国文化遗产不断深入的兴趣,但更多的是他对延续千年的文化已彻底沦为一种概念、那些精彩绝伦的文化成果被归为一种修辞、简化到口号的现实的看法。
 
  而与此同时,赵刚却又只是在画画:在解决一个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北京就提出的问题——画面中色彩与空间的核心关系。而处理好这个关系,才是赵刚最关心的事情。
 
  段建宇
 
  生于1970年
 
  现工作/生活于广州
 
  段建宇的个性体现在她对日常生活表达出的令人感同身受的洞察之上。她的艺术具有共通性,能被所有观众接受,因为她具有非常人性化的视角,就算她的作品带有浓郁而独特的当下中国文化的味道。由于敏锐的观察,段建宇能够很流畅地运用本土化的表达语言,而本土化的语言正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有意识避开的,因为艺术家们都在努力运用更宽泛的国际化语言表达或通过作品对社会作出评价。段建宇将多样甚至是迥异的元素放在同一个画面上:“我在画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油画处理的审美模式”,艺术家解释道,“主要要看我所描述的主题需要什么样的感觉来配合”,而面貌多元的作品证实了她勤奋且具有实验性的创作过程。
 
  段建宇对公认的现实的质疑,多体现在揭示对农村生活的理想化认知的矛盾本质上,而至今这种理想化的认识仍然泛滥于社会,即使自然灾害在那里频频发生。“我曾经排斥过农村题材,”段建宇曾说,“但现在农村的情况和过去不一样。有很多复杂的情况,我常看到各类报道,有体会。中国九十年代曾经出现过寻根热,很多画家描述过农村。十年后,再画农村题材,我们应该如何表达?这对画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段建宇生于河南郑州,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带。她的兴趣因此集中在普通农村人家的喜怒哀乐。她喜欢抓住生活中简单的事物——在追求物质富足的竞赛和生存的挣扎中所丢失的生活的品质。因此,她的作品虽有看似漫不经心的气质却承载着严肃的信息,这一点只有观者真正“走进”她的作品中才能察觉。在富有绘画魅力的面纱之下,她的作品呈现的是严肃的主题,而她所描述的这些主题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只会激起更直接、甚至带有恶意的回应。
 
  李姝睿
 
  生于1980年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李姝睿是位画家,不过作为艺术家,她的创作动力要超越传统的二维绘画。她越来越多地在三维空间里创作,除了二维作品之外,还创作实物作品和装置作品,但共同的材质使得它们仍直接与绘画有关。通过在物体和空间的表面上色,李姝睿制造出视觉幻象。由于作品中的半抽象风格所呈现出的独特装饰性质,她的作品触及用颜料“装饰”一个平面的传统,无论是在画布上还是在墙面上(就如壁画)。我用“半抽象”来形容她的作品的视觉效果,是因为这些令人眩晕的欧普风格的几何图案,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色彩组合实际上是源于对现实的形式化提炼。李姝睿画画的灵感是由对霓虹灯和LED灯光的观察而来的,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它们正越发变得无所不在。在该领域探索多年后,李姝睿的兴趣点已经从单纯地在画面上捕捉光在视网膜和心灵留下的印象,转移到在物理空间中重建视错觉的尝试上。由此一来,局限在画布上的绘画传统开始带有物理性的、结构性的光晕。目前,正是对这种效果的追求占据着李姝睿“绘画”实践中的主要位置。而与此同时,她所探索的主题仍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元素为核心。
 
  作品《被邀请的观看》体现了李姝睿在三维空间中对绘画的探索,以及她如何使绘画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实现。《被邀请的观看》从原始的展览空间中既定的物理事实出发,主要包括墙面比例和维度及空间的其他物理特点。最终完成的结构性图案讲述了实际空间中的各个因素与其表面的关系,被理性化地统一成紧密结合的整体。将一种既当代又永恒的“光晕”赋予绘画是李姝睿在近期实践中体现的兴趣点,《被邀请的观看》是典型的例作。观者可以走进作品之中,在作品的包围下,体会着微妙的光晕。该作品既具有因特定场域而产生的独特性,又与环境相和谐。
 
  邱瑞祥
 
  生于1980年
 
  现工作/生活于西安
 
  年轻艺术家邱瑞祥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他的绘画兼具淳朴的风格和复杂的情感,而这两方面都和非常当代的绘画方式没有明显关联。相反,邱瑞祥的绘画显得很传统,甚至属于西方艺术史的传统,让人最先想到委拉斯贵兹和戈雅用明暗法描绘的戏剧性画面,还有德拉克洛瓦或雷东的梦幻气质。这几位艺术家并没有直接影响邱瑞祥的艺术,但他们对理解邱瑞祥在画面中营造的气氛是最有帮助的。
 
  邱瑞祥很会用深色调营造一片黑暗,画面主体从中浮现,仿佛要从漆黑的夜晚走到阳光下一样,随之而来的是感官适应之前暂时体会到的迷失,因为画面人物的眼睛几乎总是紧闭着的。邱瑞祥描绘的人物是神秘莫测的,他们身处不确定的空间,独身一人,看上去不知所措。他们和我们之间的隔阂是一层我们无法进入的迷雾,他们闭上的双眼、内观的状态,仿佛在拒绝承认观者的存在,观者永远也无法靠近。
 
  邱瑞祥很难解释清楚画中人的姿势和动态都是什么意思:言语无法唤起这样的情感。而情感的质感却是重要的。他明确地说过表达的问题由始至终地贯穿所有的绘画创作。这是一种有意识地在表达和隐藏上花费着同等力气的方式。正是通过这种方式,邱瑞祥将他形容为内在力量的东西倾注进作品之中。这使得他能够专注在揭示画中人的心理状态之上。“我追求的是作品背后的品质”,他这样说道。而他的绘画属于“即将灭绝的一类作品,对这类作品的理解完全取决于其物理实体”。站在他的作品面前,你会感到自己和画面中的主体一样失去平衡,一样焦虑不安。邱瑞祥的艺术独树一帜,虽然它或许并不处于当代的最核心位置,但和当今社会也不无关联。
 
  展览期间,OCAT西安馆将策划一系列“与绘画有关” 的对话项目,题目包括:
 
  “绘画与叙事/故事”:绘画作为内容呈现
 
  “绘画与个体世界观”:绘画作为个人表达
 
  “绘画及其历史”:绘画与绘画之间
 
  “绘画及其材料”:绘画作为内在情感与空间体验的场域
 
  OCAT西安馆
 
  西安OCT当代艺术中心(简称OCAT西安馆)是OCAT艺术馆群的最新成员。OCAT西安馆致力于当代艺术,我们的使命是整合当地及国际资源,以国际化的水准来呈现并推介中国当代艺术,同时支持多样化的、立足西安的文化交流项目。
 
  OCAT西安馆共有三层,包含两个展览空间和一个活动中心,由专业策展人及艺术工作者组成的小型团队进行管理。我们的展览项目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无论参观者是初次接触当代艺术,还是想深入了解活跃在当代艺术界的艺术家们,都能得到满意的收获。
 
  延续西安博大深厚的历史传统,作出当代贡献
 
  唐朝时期,中国繁荣昌盛。西安作为首都,是当时全亚洲最国际化的都市。1300年后的今天,中国再次兴盛,与国际社会不断加深的对话促使着它正经历着一段文化开放的时期。
 
  通过展览项目,OCAT西安馆成为国际艺术界的一员。我们的项目关注当代艺术实践,尤其那些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同时思考西域沿线文化多样性的作品。曾经有人说,东方与西方在古代的西安相遇。今天的OCAT西安馆正力求通过走在时代前沿的艺术家的当代实践延续其融合之气。
 
  OCAT的历史
 
  OCAT始于2005年的深圳,以附属于何香凝美术馆的一家艺术中心的成立为标志。在著名艺术评论家黄专具有前瞻力的带领下,自第一次公共展示开始,OCAT深圳馆就成为了当地展览、学术研讨及文化活动的活跃平台。它的影响力很快传播到周边区域及香港。2011年,它的成功获得认可,正式成为独立的非营利机构。由此,OCAT深圳馆进入新时期,开始与国际机构及赞助合作,为中国的艺术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今,同样致力于推介、支持最好的中国及国际艺术家的OCAT上海馆和OCAT西安馆加入了OCAT深圳馆。我们专注于视觉艺术,兼顾行为、音乐、电影、影像及多媒体艺术。我们以有如此宽广的交流平台和网络而自豪。OCAT的背后有着一支由重要艺术家、独立和博物馆策展人组成的国际化顾问团队,他们对OCAT艺术馆群的专业活动不懈地提供指导和支持。
 
  OCAT西安馆地址: 西安市雁塔区北池头一路南段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