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3-03-15 至 2013-04-17
开幕酒会:2013-03-15 15:00
展览地点: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中国上海市长宁区金珠路111号
主办单位: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原曲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参展画家:彭小佳
策 展 人:聂洪
旅美雕塑艺术家彭小佳将于2013年3月15日至2013年4月7日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办“行走集——彭小佳作品展”,展出他行走于中西艺术疆域至今的多个系列90余件作品。
彭小佳的雕塑,被评论界称为具有“东方抒情情调的现代雕塑”。彭小佳留学美国20多年,学习了众多西方艺术流派,但他最终,还是从东西方艺术观念的大冲撞里,不抄不摩,不卑不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16岁起,彭小佳就进入工艺美术厂学习黄杨木雕,对于“木材”的专宠不但成为了他多年来雕塑创作最重要的的材质之一,更渗入艺术家的内心,让彭小佳在与木头的手工交互以及艺术表达过程中,找寻到了自我。
彭小佳的雕塑作品中有对形体的娴熟的掌控能力和表现技法,当他写实功力已臻境界之后,他便开始追求更为广阔的美学表现方向。
他从自己熟悉的各类木材中,开掘艺术新境界。木材有着东方人朴素的本性,也许是中国传统艺人难以割舍的情结之一,木材的内涵博大而兼容,它既可以朴实无华也能够高贵富丽。他发现,木材由粗犷到细腻,艺术表达方式非常宽泛。彭小佳认为,木雕长期属于工艺美术范畴,但工艺美术如果有创新也可以叫做艺术,艺术不是以材料而定,而是看作者有没有用心,有没有原创。
在对木材的熟稔运用中,彭小佳创作出了多个系列作品,其中,有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倾慕致敬,也有对西方写实雕塑概念的突破,更有将中西古今多种艺术形态的混搭创新。比如《祭祖牌》系列作品呈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榫卯结构;《书》系列是对中国书画传统的重新解读以及对于西方浮雕和版画艺术的灵活运用;《柴木锁》的灵感来源于徐渭的《墨牡丹》,《铜豌豆》系列演绎了关汉卿的“铜豌豆精神”;《山水》系列将抽象和写实融合,木纹经斧劈后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山水皴法,木材与金箔、树脂的搭配中,显示出火山熔化的神奇威力。
彭小佳的作品灵感,来自自身多重文化的浸染,也来自他的生活积累。比如,最新作品“山水”系列所用的枫木,是在美国居住地一次风暴过后,朋友送来的残树,加入了树脂、金箔等便有了区别于传统中国山水的味道;“书”系列中的《五十自娱》,他把父亲小时候批评自己的话“无才无德的流氓无产者”、“有今无明的自由快活人”刻了上去;父亲诞辰百年时他做了《祭祖牌- 艺术真实》,把重叠的“艺术真实”四个字关在门里,打开则像一只飞鸟,寓意重生;朋友的妻子怀孕了,便有感而发做了《没骨凹凸》;上海郊外的工作室淀山堂外面有蔬菜瓜果,他便信手拈来创作了《瓜子花》。
彭小佳在作品中时刻保存着手工操作的痕迹,似乎是对于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追慕,也是对当今工业化制作之下手工艺价值的思考。而对雕塑把玩性质的开拓,则是彭小佳对于当代雕塑的一大贡献。
在《肠腔虫》、《书》等系列作品中,雕塑除了独有的空间感之外,还需要参观者亲手把玩一番,才能领略到作品完整的艺术魅力。《铜豌豆》、《左挤右压》、《左拉右扯》等作品,观者亲手旋动把手,看着“豌豆荚”一点点处于被挤压的状态中,内心自会有一番体悟。如《虚度半百》、《五十自娱》等作品都具有“书”一般的构造,可以打开、合拢,甚至翻页,艺术家在作品上刻了一些文字,实际上就是传统“书画一体”的翻版,成为立体雕塑。雕塑一旦变成可捧、可拿、可翻、可读的手中动态之物,则会产生与参观者互动的效应,在观者内心重新滋长出的情感投射,作品的内在张力因观者多方位的接触而再度得到扩充。
雕塑这一西方艺术概念在中国以一种“把玩之件”得到了新的生发点。彭小佳用极度精巧的把玩性来消解雕塑的公众性,赋予了雕塑私人性。而做出这一看似非常“后后现代”作品的彭小佳,自身却对明代器物深感兴趣,他对于明代器物的精致和优雅,那种将技术、手艺和生活融汇一体的创造,那一份简洁和明快的设计,上升到了观念、文化。
彭小佳表示,我并不介意人们说我一会儿做成这样,一会儿做成那样,说我中国人也好,洋人也好,没有关系,其实什么也不是,它是一个南腔北调的杂烩。我觉得我只要在做作品的时候是虔诚的、真心的,“法”就会出现的。我成长在两种文化中,又有木雕厂的经历,每一个东西都对我有影响,我希望所有的东西都能集中在我的作品中。
画家介绍
彭小佳1955年出生于北京,上世纪70年代,在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组工作,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89年0获美国塔尔萨大学艺术学院雕塑专业FA硕士,1991年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艺术学院雕塑专业,FMA硕士,现定居美国。
彭小佳主要作品有《墙》、《栅栏》、《轮子》等大型木雕系列,以及《书》、《骰子》、《七宗罪》、《六根·六欲》、《铜豌豆》、《祭祖牌》、《柴木锁》、《山水》等系列雕塑作品,作品被选为美国城市雕塑,被美术馆及私人收藏。
(编辑:符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