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时间:2012年9月27日 17:00
展览时间:2012年9月28日 至 2012年10月07日
展览地点:世界艺术馆
展览地址: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世纪大厅
策 展 人:何桂彦
艺 术 家:尚 扬、王易罡、秦 风、李占洋、何 森、曹敬平、谭勋、李昌龙、蒋华君、魏青吉、吴翦、孟禄丁、杨少斌、屠洪涛、卞青、叶强、他们小组(赖圣予、杨晓钢)
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当代艺术从萌芽、起步、发展,到形成今天多元化的格局,可谓硕果磊磊,成绩斐然。当代艺术取得的丰硕成果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所营建的良好的社会与文化情景,另一方面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时代文化精神的不同取向,以及当代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
“再编码”主要侧重于对当代艺术的修辞与叙事的思考。但这里的“再”也具有回顾与反思之意。“再编码”的学术意图,在于强调当代艺术三十多年所经历的线性发展的历史趋于终结。不仅如此,本次展览的策划理念还将围绕以下三个学理问题展开。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当代艺术(主要指当代绘画)基本完成了自身语言学的转向。实际上,当代艺术的语言系统有多个来源,比如80年代初“形式美”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程式化的语言体系的反思,“新潮”时期年轻艺术家向西方现代绘画的学习,以及90年代初在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下,部分艺术家主张回归本土化的传统等等。用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实现了语言学的转向。这个过程的结束其实也意味着,过去曾以单纯的现代主义的形式与风格来表明自身前卫性的创作模式的终结。第二个学理背景是二元叙事模式的式微。虽然说当代艺术内在的叙事逻辑在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但总体仍遵循二元的砥砺关系。在整个80年代的艺术史情境中,当代艺术有意识地强化自身的个体性与边缘性,注重文化思想上的批判意识。而90年代则在本土化vs.全球化、东方vs.西方、文化保守主义vs.后殖民所形成的张力中寻求新的切入点。但是,2000年以来,二元化的叙事逻辑逐渐失效,一方面是按照艺术内在的发展逻辑,当代艺术与当代绘画自身的观念已发生了嬗变,进入相对高级的阶段;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呈现出的是一个愈加开放且多元化的社会境况。这就涉及到第三个方面的学理问题——当社会学的边界变得越来越开放时,面对新的文化情景,当代艺术应具有新的问题意识。当然,如果从现代性的维度考虑,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多元的、异质的、混杂的现代性所形成的文化症候。这些症候似乎变得无所不包,既可以有前现代性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特征,在文化层面则同时可以包含着本土化、民族性、全球化的因子。
语言学转向的完成、二元化叙事模式的式微,以及混杂的现代性所提供的文化语境,最终将涉及两个主要问题,而这也是本次展览所力图呈现的。首先,从艺术语言的修辞与叙事的角度考虑,“再编码”的意义在于,对当代艺术如何形成自身的语言体系,以及在建构这个体系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希望中国当代艺术形成一种有别于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的语言与修辞系统,形成自己的表述方法与语言特点。其次,基于全球化的语境与欧美当代艺术的谱系,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又将如何建构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呢?因此,“再编码”不应局限于对语言与修辞方面的反思,而是要重构当代艺术的意义范式与文化主体性问题。换言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西方现代或后现代艺术的形式、语言为先决条件的当代艺术,90年代反讽政治,以犬儒主义、媚俗为诉求的当代艺术,在今天的文化情景中已经丧失了自身赖以依存的文化语境和前卫性。因此,当代艺术需要清理自身的文脉,构建新的创作机制与评价系统,以及新的艺术史书写模式。
本次参展的18位艺术家涉及到架上绘画、装置、雕塑等多个领域,他们的创作呈现出“再编码”在方法论上的多样性,有的侧重于对既有形式与风格的“挪用”与改造,有的强调修辞与叙事的改变;有的从个人的文化记忆出发,有的则涉及对图像生产与观看机制的反思。总体来说,大部分艺术家自觉地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的表述方式拉开差距,希望在本土的文化传统与视觉资源中寻找转换的契机,寻求与当下生活经验、审美经验的结合,同时,有意疏离于公共性的当代语汇,注重方法论上的个体性与潜在的艺术史意义。
本次展览的举办得到了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以及香港苏富比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同时,借助本次展览,我们希望为艺术界、收藏界的朋友、广大的当代艺术爱好者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并能为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编辑:符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