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纳喀索斯的情歌

2012-07-16 17:56:33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共5张图片,点击查看

  策 展 人:托泥

  展览时间:2012年7月14日——8月30日

  艺 术 家:孙蛮、祝铮鸣、宋怡、袁堃、叶惠玲、雷璨铭、陈琳琳、包爽

    展览地点:龙艺榜画廊

  古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纳喀索斯(Narcissus)在水中发现了自己朝思暮想的意中人,他爱慕不己、难以自拔,不知道那就是自己的倒影;终于有一天他跃入水中追寻这个幻影…

  一、展览目的:

  《纳喀索斯的情歌》当代艺术展以个性鲜明的创作题材为标准,汇集了若干当代中国艺术家作为研究个案。策展人简要回顾艺术史中推动题材变革的事例,并邀请参展艺术家反思和追问自身创作精神源泉。展览强调艺术家对作为著作者的参与(authorship),在向观众敞开的同时,展览更是创作者烛照自身创作方法论的镜子、反思相关的精神维度(个人记忆与经验、文化与社会内涵)的契机。作为展出的文献部分,艺术家将与观众分享其主题选择的理念,希望给当前艺术创作题材丰富性衰竭、思辨性匮乏的现状提供一个参考系,并促进以下两点:

  1.中国的青年艺术家自我反省与思辨能力的薄弱,其通病为重感性而轻理性思辨;

  2.当前大部分艺术展览对当代作品解释阐述的缺失,导致观众的理解与美学认知的滞后。

  二、策展人来信

  “当一种文化处于分解或过渡的阶段,艺术家的自由相对地增长,而题材的问题开始困扰他…”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John Berger)在论及十九世纪末欧洲艺术危机时提出这样的观念。经过三十余年的变革,中国当代艺术家也面临寻找新题材以反映当下精神困境的挑战。艺术创作在本质上是对自我的认识与追问,真诚的艺术家如同希腊神话中美少年纳喀索斯,恋上水中自己的倒影,被自我精神所迷惑,其创作如同艺术家献给自己的情歌。

    古今艺术史的演进都伴随着作品题材的变革;艺术家在自身独特的精神个性驱动下,不断寻求新的人生经验与观看世界的方式,通过对自我存在的探索,发现观照人性普遍性的独特视角,以缓解不同时代面临的精神焦虑。约翰·伯格提出了两种(经常互相交织的)题材创新的途径:新的生命体验的发现和观看方法的创新。前者如梵高画吃马铃薯的人或旧皮靴、高更描绘南太平洋的原住民;后者如塞尚致力于将其观看方法当成作品的主题,他以几何形体构造风景,颠覆了西方传统的风景绘画…他们的努力革新了十九世纪末的法国沙龙与皇家学院的陈腐题材。毕加索的题材围绕着自己与情人的关系,饱含了超越肉欲的生命激情。他曾经说:“我在画布上画的,是我无法抗拒的自发突现的视像。事前我根本不知道该画什么,遑论决定用什么色彩。每次我开始画画,我总觉得好像将自己抛向空中,我永远不知道我是否能够双脚着地。” 毕加索晚年绘画中,猥琐的老头、猴子面对女性裸体,流露对衰老和生命脆弱性的惶恐。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的主题选择直率而露骨,他针对自己的钞票题材的丝网版画坦言:我喜欢金钱,因此我就画美元钞票。

    在我与亚洲艺术网的创始人、资深的亚洲艺术收藏家Bart Dekker先生的交谈中,他感叹“方力钧、张晓刚时代的玩世现实主义与文革记忆题材很容易被西方人理解;而今天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日益私人化,更加晦涩、细腻;观众在缺乏对艺术家深入研究的时候,感到茫然而无所是从。”随着当代艺术实践的深入发展,新的时期社会变革中多元化的个体的梦想与痛楚造就了日益私密化的格局。天无声,使人言之,今天的时代期待着新的代言人,用心灵的镜子反射时代的光芒。

    在所有伟大诗人的情歌杰作中,T.S.艾略特青年时期的作品《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借用了哈姆雷特式的自我独白,揭示了敏感心灵与冷漠世界的冲突:如果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王子具有自信,尼采想象自己有自信,而普鲁弗洛克萎缩得丧失了自信的能力。诗人面对内心的深渊,思索西方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对人性的漠视。作品见证了艺术家从内心出发的精神历险的深入程度决定着最终作品是否可以经受时间的考验。该诗是现代派诗歌的不朽杰作,作于1910-1911年,艾略特时年仅二十三岁;而今天二、三十余岁的中国青年艺术家对自我精神的思考还大都停留在非常肤浅的阶段。

    纳喀索斯出生后,他的父母去求神示,以预知孩子未来的命运,神说:“不可使他认识自己。”我们都知道这个希腊少年的宿命结局;对于艺术家,纳喀索斯的情歌并非滥情的浪漫主义、无病呻吟或者人云亦云(而当代艺术家创作中我们经常看到题材的雷同模仿、思考的浅薄、简单的小情趣…);严肃的艺术家需要时刻苛严地自我追问:自己选择的题材是否尖锐地指向自我精神最隐秘的核心?作品中展现的精神世界是否有独特的丰富性从而给当代文化带来新的启示?

  (编辑:符素影)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