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展览公告 市场信息 北京文艺网画廊 现场传真 经典导读 创意设计 美术先锋 理论家专栏 美术星空 微热点@ 美术学院 展场记事 美术评论 美术访谈 美术家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物《欲象》艺术展(II)

2008-09-29 13:38:51来源:    作者:

   

    展览时间:2008年10月8日-11月15日
   
    开幕酒会:2008年10月8日下午3时

    展览地点:苏州本色美术馆

    艺术总监:栗宪庭

    策划:长风 

    参展艺术家(按拼音排序)

    陈科(装置)、韩旭成、贺思恩(装置)、黄文亚(图片) 、廉学洺、刘海舟、刘瑾(图片) 、吕顺、明可(图片)、庞宏伟(图片) 、齐中华(图片)、单竹兰(装置)、舒勇(图片)、屠宏涛、王宝明(装置)、魏言、邢波、薛滔(装置)、杨文萍、张建俊、张兴旺(装置)、赵俊涛(装置) 

[NextPage]

    参展作品


舒勇   《办公室的泡泡》4 灯箱38x56x12  2000-2008

[NextPage]


中国菜200x300cm.2008

[NextPage]

    展览前言

    物欲的另一种阐述(长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增长,作为物质消费品的极端丰富,伴随着大众文化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和世界一样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物欲时代,物做为一种必需品和消费品成为人欲望的开端。对物的认识是消费文化和消费观念的从新阐述。

    70年代末把人从疯狂的政治革命夹缝中解脱出来,随着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制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发展迅速,政府机制希望通过物质刺激来抵消人民对政治革命的狂热性和民族的虚无性,人们自我意识的苏醒,在思想上反思以及生活中越来越强调个性的魅力和才智, 人越来越独立自身的生存习性和认识事物的价值体系,在相互倾扎的同时人作为本身已经不存在。人只是从政治的附属中解脱出来,而成为商业消费的附庸。消费和自我消费,娱乐和被娱乐的观念中,强大的商业意识形态和喧嚣的时代背景中,作为人的本身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加狭义和自私。 "您所梦想的身体,就是您自己的"。一种巨大的集体式的自恋导致社会在其自身提供的影像中自我混淆和自我宽恕,集体意识中对物质的物化运动,享乐主义成了一种习惯而变得难以预料。自省式的协同增强作用成了一种政府权利和日常的道德价值标准,一切商业意识都渗透到文化消费观念里,挖空心思地满足你任何欲望,大众传播文化的低级趣味和商业化对物欲的大肆宣扬是人在物化的社会中产生不自信、不满足。从而陷入一种尴尬、无聊、盲从的状态中。

    物欲时代是失去为人所为的意识之外,更近一步是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发展。"个性化"中有一种类似于"自然化"的效果。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对环境所进行的"自然化",就是现实把自然扼杀后再把它当作符号来重建,河流污染,大城市的拥挤不堪,不断向外扩展,"新鲜空气权""纯净水""绿色食品"这些日常不需花钱唾手可得的财富却变的有了特权才能享受的奢逸品,个人意识形态的强烈的对物奴化(物质化)使物变得越来越异化。物质极端的丰富下所产生的消费、滞销、积压、荒废、糜烂最后成垃圾都是人的意识物欲化的后果。人与自然的任何关系不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人的意识一味与自然是欲望的目标或者是你真实的个人生活相符。灿烂和腐化共生,希望和挣扎共存,残酷的社会竞争和自我精神的物欲化,人面对物质的强大化显得更加迷失而盲从。

    在物欲时代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反思现象,其和大众文化(主流社会文化形态)背道而驰在于,大众文化在公共领域的解放是在于征服必需品的胜利,既大众获准支配公共领域的权利,这一文化根深蒂固的麻烦在于一种普遍的不幸福感。问题出在劳动和消费之间的不平等感,物是按照社会本质--地位决定其存在的价值的。中国是一个多文化的混杂性的阶层,大众文化也是紧随这种混杂性的阶层产生消费的。大众文化借着消费观念以自我消费。宣扬物欲时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关心当下自身在物质文化中的地位、身份、情商、智商,享受和被享受。思想观念的转变的同时,是当下自身的文化和消费流行文化模式。在文化上表现为对过去的经典文化和当代已成事实的文化现象加以解构、调侃、戏仿和恶搞。使神圣的东西在一夜之间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快餐。

    在过去我们一直强调艺术中人的问题,物只是做为人的背景或场景而后存在.而很少梳理认识物质的强大对人的影响,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花鸟画.山水画以及西方的静物画都是现实存在为人而娱乐和把玩生活场景。而没有真正意义上思索物质化的社会现象。这次展览的艺术家恰好是对社会的这种形态反映了相关的社会语境,同时艺术家的责任也在于面对物欲时代物质和隐身其中的社会性提出质疑,在这里不得不提艺术家是一种超越意识中的非物质性而强化意识的物欲,通过解构物质的过程以非观念而观念的实验探究物的道德价值--物质的本质欲望和人为的物化性。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消费商品和物欲化糜烂的社会场景,从新认识中国当下生存现状和规划程序,给我们的周围事物以及信息技术改变我们的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创作往往针对现实社会的转型、时代的变迁所引起社会问题,艺术家是一种自觉地和现实社会保持一种疏离的边缘态度,疏离于艺术界对于社会趋炎附势的媚俗状态。对主流社会文化形态所倡导市场大潮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媚俗现象的批判立场,也揭示人的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奴化性。物质的强大化使人在物的面前产生极端的恐惧感。自我防备和自我满足的过程中往往面对的是周遭的社会境遇,及个人的孤独感和多变性。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