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调羹” 多媒体联展由五位在影像,摄影、绘画和雕塑等领域各具代表性的艺术家 - 邱黯雄、马良、张平、李储会和李洋等参加。展览以“调羹”喻指艺术家所扮演的角色,探讨艺术家在艺术品商品化的时代所应承担的责任,并展示他们对传统的不同思考。
参展艺术家:邱黯雄,马良,张平,李储会,李洋
学术主持:肖小兰(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
策展人:刘俐(上海美术馆学术部)
协办单位:五五画廊
展期:2008年5月24日至6月12日
开幕时间:2008年5月24日(星期六)14:00至17:00
展览地点:上海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座底楼 - 五五画廊
电话:6266 4108
电子邮件:info@gallery55s.com
[NextPage]五根调羹 —— 盛什么?
有一天,几个朋友围在一起吃火锅,谈起这个展览,想为它起个名字。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最后落到了“五根调羹”这里。调羹,调味搅拌也,不能决定一锅粥最后的味道,顶多加入自己的那一点料,稍稍改变一下搅拌的方式。我说调羹也有可能成为司南,指引方向呢!结果被广泛否定。谁能指引谁呢?我们能做的只是自己的那一点事,能管的只是自己的那个旮旯……
就这样,五位艺术家成了五根调羹。只是调羹里盛什么呢?
我愿意艺术家能献上的是一勺洁白的盐,在混杂的味道里,保持洁净的原味。‘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你们是世上的光。你们的光当照在人前。’这一勺盐,是艺术家的坚持和清醒。当我们被物质的欲望围困,慢慢失去原本的天真和灵魂的安然完整时,艺术应该让我们看到那被遗落在我们身后的精神。在原本密不透风的黑暗里,它为我们凿开一个洞,让我们可以看见光。那一点光,照见我们的破敝和贫穷。
对于我们的时代,我们能分享的只是自己能摸索到的那一点微弱的光,能诉说的只是我们所真实感受到的创痛和迷茫。只是艺术家因着特殊的敏感和使命,对于同时代的人的困境和疑惑,应该感受得更加痛切。他们不会做出一副为天下人言的姿态,但是他们作为个体所深切感受到的,却有可能在某一群人当中得到共鸣;而这种共同的情感也就有了抚慰人心的力量。这也让艺术所有的含辛茹苦和俯首低眉有了一些值得的确据吧。
展览里的五位艺术家,采用的媒介和方式虽然多样,但是对精神和传统的眷恋回望却是不约而同的。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错位和茫然,他们敏感清醒,也因而痛切。
邱黯雄的《江南错》在12分钟的时间里,完成了与自然的同在,不加言说,没有干预;想来天人合一必是在沉默中才能达成,去掉了纷乱,去掉了言语的屏障和自以为是的诉说,我们才能真正看见。传统虽然曾经被束之高阁,但是那几千年来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东西在我们的血液脉搏里都找得到依据和出处。这似乎是这个作品所隐约透露出的确信,这也是过去能和现在能够沟通的希望所在吧。
李洋的《降生于尘》以影像、图片等媒介,记录了收集灰尘这一非常日常的行为,展示了向卑微之物俯身的虔敬;同时又因着灰尘所具有的特殊的宗教和哲学意义,这个作品拥有了可多方挖掘的深度。跟李洋本人接触起来,能感受到他那种软性的水一样的力量,这种力量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他的影响。这个作品也具有一种柔性的沉默,在这一点上,它与邱黯雄的《江南错》在触觉上有相似的质感。
李储会的雕塑《回忆在欲望之前》不知道是不是可以作为我们某些时刻的写照,在欲望还没有把我们的灵性淹没之前,我们要找寻生命的那一泓清水。回忆的必是已失去的,不知道我们能不能拂去那些积存已久的尘埃?有时世界看来是如此荒凉,哪里才是我们可安歇的青草地?
马良的《二首唐诗》是在去年夏天那些挥汗如雨的日子里完成的,可是作品里却是无可奈何的悲凉。辉煌已成为废墟,我们试图重建的努力越是小心翼翼,就越徒劳。这是时间跟我们开的玩笑。要回去的故乡早已面目全非,乡愁也就无所附依。艺术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注定的失败感和回首不见故园的悲怆。作品中淡淡的嘲弄不过是一声苦涩的叹息。
张平的绘画长卷《游园》,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们感受到了过去与现在的交叠和冲突:到底时间带走了什么,我们又能带来什么?什么是背景?什么是主角?黯淡成黑白的历史图景;恶作剧的加菲猫、眼泪汪汪的熊猫、怀孕的少女用手电筒照见的一丛花开、从中国花鸟画中飞出的美丽的鸟……构造出了一个语义的迷宫,清晰却又迷离。
这些作品里,既有确信,也有惶惑。在确信和惶惑里,希望这五位艺术家贡献的是一勺盐和一点光。
策展人 刘俐
2008年5月
马良《二首唐诗》
李洋《影像装置》
张平《游园》
李储会《回忆在欲望之前》
邱黯雄《江南错》
(实习编辑:庞云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