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烟台戏曲“热与冷”的背后

2009-04-17 17:19:06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

   

    许多看过《梅兰芳》的80后、90后观众仍在怀疑,“京剧当时真的那么热吗?”谁也没想到,一部贺岁片《梅兰芳》会引起这么多人重新打量戏曲。

    他们哪里知道,以京剧、吕剧为代表的烟台戏曲曾经红火了半边天。烟台曾迎接了多位大师级京剧表演艺术家,以至于在老烟台闯码头唱角儿的都知道,烟台的戏不好唱,因为底下的座儿都不好糊弄。因此,在老一辈戏迷的心目中,烟台是地道的“京剧之乡”。

    上世纪30年代,烟台京剧因大胆进行了编演革新,涌现出了不少文艺人才和优秀作品,一度被外界美誉为北方重要的“京剧码头”。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解小华、曲延华、韩涛、宋燕玲等为首的京剧名角带着经典剧目在国内外演出,烟台京剧可谓热浪空前。世纪之交,1999年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董翠娜,顺利接过接力棒,被热捧为烟台京剧的新代表人物。

    与国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土生土长的地方戏种吕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其贴近生活的题材和独特的唱腔成为烟台人最喜欢的地方戏。那时,王筱梅、冯宝华、贾淑华等吕剧名角是烟台的戏曲明星。而当2000年刘玉凤也同样斩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吕剧的新生代力量也开始显现。

    就在两位“烟台梅花”绽放之后的数年,被寄予厚望的烟台戏曲并没有保持原有的旺盛,反而开始渐行渐冷。那么,这“热与冷”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由?

    记忆:热浪空前的戏曲年代

    谈及烟台戏曲,董翠娜回忆说:“文革后应该是烟台京剧最红火的时期,那时的样板戏每每演出,必然观众爆棚。”确如董翠娜所说,当时在古老的群众剧场,几乎天天都有京剧演出,连演一个月观众仍然是络绎不绝。

    此外,作为“京剧码头”,烟台的京剧票友在国内也是很有影响的。京剧票友的“同乐处”、“同乐园”非常活跃。从呀呀学语的稚童,到八十多岁的老人,不分男女老少,很多人都喜欢京剧。烟台的少年宫公园,每天都坐满了前来娱乐的人们,自带京胡、自由搭档,你方唱罢我登场,梅派、荀派、周派、程派,各派唱腔不绝于耳。在那个时代,京剧是烟台人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烟台吕剧过去的辉煌,市吕剧院院长夏文森也如数家珍。“在1956年吕剧院成立之时,我们的《海盗的女儿》、《青山梅》等都被改编拍摄过电影,可想而知那时烟台吕剧的影响力有多大!”不仅如此,在上世纪60年代,烟台吕剧还曾应邀到中南海为中央领导进行演出。

    审视过往滚烫的烟台戏曲,两位院长都认为,烟台戏剧过去的辉煌首先是老艺术家和戏迷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同时,当时的文化闭塞和群众文化娱乐项目的匮乏也从侧面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当时人们娱乐生活只有看戏或偶尔看场电影,而烟台的京剧和吕剧又是那样精彩———空前高涨的戏曲年代定是必然。[NextPage]

    症结:戏曲面临诸多“瓶颈”

    门前冷落鞍马稀,当下有些凄冷的烟台戏曲究竟遭遇了怎样的发展瓶颈?“最主要的症结所在就是人才的严重匮乏。”董翠娜和夏文森对于“自己”的“问题”都是直言不讳。据记者了解,烟台京剧院目前一线演员只有38名,从老旦、老生,到青衣、小生,人才都极度缺乏。

    近年来,烟台京剧院的一批老演员相继退休,还有一部分“台柱子”因为待遇等问题相继转团或是出国,这给京剧院的演出和剧本创作造成了人才真空。其实最致命的人才瓶颈还不是老演员的流失,年轻演员无法迅速成长挑起重担才是最致命的。为了让记者明白现在年轻演员的现状,董翠娜告诉记者,现在有很多戏不是编不出来,而是因为年轻演员不能胜任角色而无法排演。当然,演是一方面,编导、琴师、服装、舞美等人才也是当下京剧院需要的人才。令董翠娜有些伤心的是,自己的母校烟台艺校京剧班也在前几年因生源不足而停办,“省戏校现在并入山东艺术学院,听说生源也不好。烟台艺校再停设这个专业,今后的京剧人才怎样培养啊!”

    夏文森院长对于人才匮乏也感同身受。

    看来,人才瓶颈已然成为烟台戏曲难以跨越的“槛”。人才之外,作为烟台戏剧最重要支撑的京剧和吕剧还有着其它相同的困惑。如剧本供应、演出场地、演出补助、服装道具等等其它现实的硬件条件,都成为戏曲前进面临的问题,急需各方面联起手来解决。

    反思:以戏带人全面创新

    面对症结,烟台戏曲并没有消沉,也在寻求全面突围。当下,全国京剧界都存在共同的“诟病”:剧目老化。在各级的京剧艺术节和比赛中,都鼓励院团创排现代京剧。去年10月在济南举办的中国京剧节上,参赛资料明确规定剧目要为新编剧目,烟台京剧院立即重新大手笔改排《西厢记》。据记者了解,即将迁入文化中心的烟台京剧院确定以戏带人的办法,让所有演员报戏,进而提升业务能力。同时,在文化中心的300人剧场打造“周末剧院”,实现周周有戏看的目标,期望实现烟台京剧的再度繁荣。

    董翠娜也力主成立一个外联部,更好地从市场这个层面经营烟台京剧,对内对外要多演多学,提升自我的同时不断创新。她告诉记者,已经和烟台艺校在去年联手恢复了京剧班,虽然生源不多,但起码又有了自己的人才培养阵地。

    在锻炼青年演员方面,吕剧院也将在今年着手进行大胆创新。为了备战今年山东文化艺术节,吕剧院正在赶拍《姊妹易嫁之后》,将采用AB版的排演模式。即老演员排A版,青年演员拍B版,在大戏中锻炼业务的同时,一旦老演员有特殊情况无法演出,将由青年演员全班出演。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陈鹏曾说过,吕剧在经过“低迷”之后,要想重新崛起,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让观众更接受、如何使观众年轻化以及艺术表现手法更具时尚性。所以,烟台吕剧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一定要在剧本创作、音乐、情景、服装等方面加以突破,跟现代人们的审美及习惯相贴近。

  (编辑:许丹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