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特 董卜鑫 徐丹岚
在元大都时期,北京是元杂剧演出的兴盛地。那时的戏园叫“瓦舍勾栏”,是市民爱去的游乐场所。北京戏园兴盛是在清朝乾隆以后。那时候城里不让开业,戏园都分布在各个城门外面,像前门外就有,而正阳门外大栅栏附近是扎堆儿的地方。
随着电影《梅兰芳》的热映,戏曲又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一些戏园子又恢复了活力,例如有200多年历史的位于大栅栏地区的中和戏院就将在2010年重新开张。我们也找了个有将近60年戏龄的老戏迷,给我们指指路,重走一圈北京的戏园子。虽然有些已经落寞,有些已经不复存在,但那曾经的红火,却依旧藏在人们的记忆中没有退去。
张慕理
指路老北京戏楼
年过六旬,观戏龄却已经58年,60岁开始从头学习剧场管理,这就是东苑戏楼演出部的张慕理。打8岁起,张慕理开始正儿八经地跟着家里人到戏院听戏,戏听了不少,戏院也没少跑,用他的话说:“年轻时赶上好戏,一晚上要连跑几个场子各看半场。”他泡戏园子的经历虽说还不足以反映北京戏院的变迁,但也让我们特别真切地感受到,上个世纪60年代前后,京剧那难以拒绝的吸引力。
始龀之年去天乐 享受草根乐趣
在张慕理的回忆中,自己第一次进戏院看戏时年龄很小,根本不记得去了什么地方,只依稀记得是梅兰芳先生的戏。所以他觉得自己第一次正式去看戏,还是8岁那年跟着家人去天乐戏院。
“那时候我们家住南池子,天乐戏院在天桥。从我们家坐电车3分钱到那儿,坐公共汽车4分钱,三轮车贵点需要一毛到两毛钱。”张慕理回忆说,“这个戏院算是当时比较正规的戏院,有着‘天桥马连良’之称的梁益鸣和张宝华为台柱的鸣华京剧团在那里唱戏。他们属于那种特别草根的剧团,有点像现在的郭德纲他们,人很敬业唱得特别卖力。我最喜欢听他们唱的《八大锤》。”
记者重游
天乐就是德云社?
重游出发前,记者搜集相关资料时显示,北京天桥乐茶园是由始建于1933年的天乐戏院改建而成,而天桥乐茶园,不就是现在的德云社?
长安清雅不急躁门票相当贵
这之后,张慕理又去到长安大戏院听戏。“长安大戏院,一定得加上这个‘大’字!”张慕理重重地说,“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时候位于西单十字路口东南角的大戏院非常简陋,可是当时那是特别了不起的戏院,那个戏院给人的感觉不那么急躁,淡雅清秀。马连良从香港回来以后就在那唱《四进士》,别人都卖几毛钱的戏票,他卖两块钱,那就相当贵了。”[NextPage]
记者重游
长安大戏院搬了家
始建于1937年的长安大戏院,是个“气出来”的戏院,杨主生去哈尔飞戏院订包厢不成,一气之下给自己盖了个戏院。
长安戏院的规格在当时当属一流,是新型剧场的典范。直到1990年年底,因年久失修以及西单扩建,长安被迫迁址。1996年9月27日,易地新建的长安大戏院搬到了东长安街北侧光华长安大厦内。长安大戏院这70多年来一直以经典京剧剧目为主,并没有大的变化。
酒钱买了吉祥票只为看场梅兰芳
在张慕理去过的戏院中,吉祥戏院给他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困难时期那会儿,买东西都得凭票证。过年我们家人特地让我绕远跑去东安市场买酒。到了东安市场,就看到很多人在吉祥排队买戏票,梅兰芳的《奇双会》,我没忍住就把买酒的钱买了两张戏票。两块八一张票真是很贵很贵。”张慕理一边笑着一边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回家我怕被家人说,就说是特别给爱听戏的姥爷买的,结果家里人还夸我孝敬老人。这之后我第一次独立花钱买票也是在吉祥看的戏。我至今还保留着吉祥最后一场演出骆玉笙的曲艺专场节目单。”
记者重游
吉祥戏院命运坎坷
京城老字号的戏园子中,要说命运最坎坷的当属“吉祥戏院”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底,内廷大公主府总管事刘燮之出资兴建了吉祥戏院。要知道能在毗邻紫禁城的地方开设一家戏院,这在当时可是一件轰动京城的大事。吉祥戏院最初的名称叫“吉祥戏园”。
由于吉祥戏园的老板是有权有势的大公主府总管,当时京城有名的京剧演员像谭鑫培、刘鸿声、余叔岩、杨小楼、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等,都曾被请到戏园演出。
民国八年(1919年)东安市场失火。大火虽未殃及戏院,可是在救火时,戏院的前半部遭到很大的破坏。此后,戏院重修,戏台被改成了椭圆形。后来北京市政府对它进行了重修,吉祥戏院成了一家可容纳1200多名观众的中型戏院。直到1993年,有关部门决定改建东安市场,将吉祥戏院安排在新东安市场顶端的七层楼顶。到了2008年,吉祥戏院多舛的命运还没有结束,原本计划在乐天银泰百货8层安营扎寨的计划因种种原因夭折了。乐天银泰百货商场负责人告诉记者,从2008年8月1日商场开业以来,戏院就一直没开过,目前他们也不知道吉祥戏院紧闭的大门哪天能开起来。
追着名角满城跑串遍京城戏院
除此之外,张慕理还会到后圆恩寺的圆恩寺影剧院、前门外粮食店的中和戏院,大栅栏附近的庆乐戏院、广和剧场,鲜鱼口的大众剧院,天安门旁边的劳动剧场,还有北展剧场、西单剧场、民主剧场、天桥剧场、物资礼堂、正乙祠以及后来的湖广会馆听戏。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经常唱戏的地儿,几乎都被他溜达过了。
“庆乐戏院,那时候演连本戏,比如《七侠五义》、《西游记》之类的,跟其他剧院相比,他们那会儿就有了机关布景,看戏就跟看电影一样。后期多去劳动剧场,因为梅先生在那里唱戏。”张慕理说。“现在又多了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都在演京剧,虽然票价贵,座位显得远,但是唱戏总是看出了兴旺的苗头了。”[NextPage]
记者重游
庆乐戏院不见当年热闹
大栅栏历来是热闹地方。瑞蚨祥绸缎店、同仁堂药店以及各种小吃,店铺一个挨一个,1909年落成的庆乐大戏院就挤在当中。
长长的走廊里灯火辉煌,里面的梁柱顶棚墙壁阁楼也金碧辉煌。这里的一层就像雅秀和万通一样,成了一个个摊位卖东西的市场。“据说这里以前的戏台挺大,台前的两根大柱子之间就有5米多,柱子上有抱柱联:大千秋色在眉头,十万春华如梦里。听附近的老人说,后来李万春和他的鸣春社常常在那里演猴戏,‘文革’前后,改成风雷京剧团,还一度改成了杂技团。”一位姓乔的摊主介绍说。记者来到楼上,整个二层空荡荡的没有一丝生气,除了几根孤零零的梁柱戳在那里,丝毫感觉不到戏院子里当日的热闹,反而有些凄凉。“别看这里现在有些二八月乱穿衣,乱了章程,可过不了多久就要重建一个戏台子。”乔师傅兴奋地说,“其实我们也挺希望它能回到以前的样子。”
记者重游
300年正乙祠仍坚守
如今,正乙祠戏楼坚守在宣武区前门西河沿220号。东与天安门广场相邻,南与琉璃厂文化街相连,正乙祠少说也有三百多年历史了。相传最早是明代一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古庙,清康熙年间,毕生酷爱汉文化的康熙帝下旨将这里改建为戏楼。于是,在清末民初京剧风光老北京四九城的年代里,正乙祠见证了程长庚、谭鑫培、梅巧玲等梨园界的老前辈在这里登台献艺。
据工作人员介绍,正乙祠戏楼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大的修复:一是乾隆年间,徽班进京;二是清同治四年,京剧形成前后;三是民国2年,京剧已走向繁荣;四是1995年的大修复,社会开始呼吁振兴京剧。2008年,正乙祠戏楼又迎来了一次新的修缮。虽然经历多次修缮,正乙祠戏楼还是遵循了老式戏园子的旧有格局,戏台三面开放。
如今“窝”在胡同里的正乙祠戏楼正印证了一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住在附近的李大爷告诉记者,前门周围住了无数老北京京剧票友,想看京剧了大伙儿都习惯聚到正乙祠。作为戏曲演出的舞台,正乙祠戏楼每天都有京剧、昆曲、河北梆子等演出,同时也有不少人在这里举办中式婚礼、祝寿、生日会。
记者重游
湖广会馆成阵地
提起京城林林总总大大小小上百家会馆,不得不说到湖广会馆,因为它可是现今北京唯一一家对外开放的带戏楼的老会馆。据馆长霍建庆介绍,湖广会馆最早是清朝官员的私宅,1807年(清嘉庆十二年),湖南体仁阁大学士刘权之和湖北顺天府尹李钧简将它辟为会馆,其中建于道光十年的戏楼,当时就用来供来馆的湖广籍举人聚会时品茶看戏。
1993年,这里开始了历时3年的重修之旅。霍馆长说,重修后的湖广会馆被开辟为北京戏曲博物馆,而戏楼作为普及戏曲知识的重要阵地,每晚都有北京京剧院的名家进行表演,280个座位经常座无虚席。除演出京剧外,评剧、昆曲、鼓曲、曲艺、相声也不时地上演。就连票友们,也经常要在这儿票上一票,最典型的就是每周六必到的“庚扬集”。
记者重游
现存最老广德楼
大栅栏39号的广德楼,是当年老北京场地最火、人气最旺、艺术最佳的娱乐场馆,它大约兴建于清代(清嘉庆元年),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戏园之一;程长庚、余紫云、梅巧玲、余三胜、汪桂芬等京剧祖师爷以及后来的“喜连成”、“双庆社”、“斌庆社”等著名科班都曾先后在此长期献艺,新中国成立后,“广德楼”由戏园子改成了专演曲艺的“北京曲艺厅”,如今,广德楼又重新装修,准备年后开业。
“以前的戏院,相当于以前的茶馆,现在的酒吧,但也最有中国味儿。”广德楼的工作人员说,“台下观众席里摆放着若干个长条桌子、长板凳,并竖向舞台搁置,很像现在的长方形会议桌。”试想坐在长凳上饮茶品点、打趣聊天,对演员评头品足、“指点江山”,既方便、又惬意;可就是看节目特别“困难”,得侧着身,歪着头看,着实让咱们现代人替他们“累得慌”。“倒也不能这样说,听老辈儿人说,行家都是用耳朵听的,鲜有人用眼看,但现在听戏的变了,我们也不能再用长条桌子、长板凳伺候观众了,毕竟现在大家还是习惯用眼看戏了。”
(编辑:许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