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洋票友”看文化繁荣

2008-12-23 10:54:54来源:北京文艺网    作者:马克林

   

作者:马克林 翻译:廖政军


一名美国留学生正在为饰演《贵妃醉酒》扮装

    我出生在澳大利亚,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接触中国文化。1962年我在英国剑桥大学研修硕士课程时,偶然从一位朋友处得知可以到中国教书,通过他的帮助,我最终实现了到中国工作的愿望。

  从1964年8月我第一次踏上中国土地算起,40多年中已到中国访问40多次,我亲眼见证了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看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上世纪70年代,因十年动乱中国文化领域形成了万马齐喑百花凋零的局面,所有传统剧目被视为封建糟粕,西洋歌剧、古典芭蕾舞剧连同交响乐也被当作“毒草”扫进历史垃圾堆。那时8亿中国人民能看到的只有八个样板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竞放、异彩纷呈的景象,新作品不断涌现,传统作品经修改被广泛推广。总之,开放的政治环境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开辟了更大的空间。中国的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能够齐头并进,繁荣发展,令人备感欣慰。如新编历史剧,就是将中国历史故事的演绎加入到现代戏曲中而形成的。还有一些作品灵感来源于外国故事。譬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就很受欢迎,根据莎翁名剧《奥赛罗》改编的京剧在北京上演后轰动一时,显现出中国传统戏曲也有吸收优秀外国戏剧作品的能力。

  在中国,那些喜欢唱戏的观众通常被称为“票友”,虽然我不会唱戏,但是,由于我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热爱和格外关注,也可以算得上一个“洋票友”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旅游、工作,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中国这些年在振兴传统文化,抢救和扶持传统戏曲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让那些曾蒙上尘埃的国粹重新熠熠生辉。传统戏曲工作者们继续尝试改编旧的作品与唱腔,以适应现代人口味。其中昆曲的改革最引人注目,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的代表作《牡丹亭》、《长生殿》等远赴欧、亚、美洲等地访问演出,广获好评。近年来,我有幸欣赏到一些中国著名的传统剧目的出色表演,2006年末,在北京大学演出的《桃花扇》至今让我难忘。它极好地将传统故事和音乐融于一体,舞美设计极富创意。观众多是大学生,表明了中国年轻人对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渴望。我还在山西五台山的一处戏楼观赏过一部传统晋剧,人们可以通过捐钱来选择剧目,这是中国普通百姓欢度节日最常见的方式,可见地方传统戏曲仍然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里,公共文化设施日渐完善。譬如北京新建了设施一流的国家大剧院和梅兰芳大剧院,上海也有令人艳羡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这些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建筑,充分显示出中国政府要振兴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并积极与国际接轨的努力和决心。此外,中国还通过各种国际艺术节,如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向世人展示中国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而在多年前,这些文化交流活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一个不变的文化是没有生命的文化,改变就意味着艺术的生命力。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正是在这种变革中实现的。我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伴共荣,让世界通过文化的窗口认识一个崭新的中国。

  (编辑:许丹华)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