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戏曲程式的守成与变革

2008-08-05 20:09:02来源:    作者:

   

作者:郑秀英

    表现形式的程式化是中国戏曲的重要艺术特征。戏曲的剧本、表演、音乐、舞台美术都有相对固定的程式。

    福建的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地方剧种,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个性很强。有些地方剧种是举世闻名的“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这些地方剧种都具有极具特色表演程式。它们的程式与以京剧为代表的全国性大剧种的表演程式有很大的差异。如莆仙戏的蹀步,梨园戏的十八步科母,高甲戏的丑行表演……在全国360多个戏曲剧种中是独一无二的。充分认识到福建地方剧种艺术特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往,在剧目的创作与生产中,我们往往将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剧本的思想性与人物的塑造上。对剧种特性的保护、学习、继承与张扬缺乏应有的重视。年复一年,有些地方剧种的艺术特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退、衰减、走样等危机。有些古老剧种的表演程式随着老艺术家亡故已经看不到了。全社会对保护濒危的大熊猫是何等重视,可对我们戏曲艺术“活化石”的保护,却表现出令人惊诧的漠然。

    在福建的古老剧种中,梨园戏的艺术家有着强烈的文化守成意识,他们挚爱梨园戏传统技艺,对古老的梨园戏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他们悉心呵护、专心致志继承梨园戏的传统艺术。在荣获2003年十大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的《董生与李氏》中,梨园戏这个“天下第一团”的典雅、古朴、细腻、传神的艺术特色得到恣肆的释放,因而征服了专家、评委与广大观众。与梨园戏认真保护传统艺术相比,有的剧种出现了盲目追求新奇与歌舞化等倾向。本剧种的艺术特色因此渐渐地丢掉了。当前,还要努力避免地方剧种在向大剧种京剧、越剧学习时被“同化”的危险。我们要认识到,福建的地方剧种在全国来看,只能算是小剧种。小剧种的特色程式丧失了,这个剧种的消亡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守住了程式就是守住了戏曲。守住了地方剧种的程式就是守住了地方剧种。

    程式是先辈艺术家长期艺术实践的积累。程式不是把生活的本来面貌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而是对生活的自然形态进行艺术加工,主要通过精选与美化这两种处理后,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形式。莆仙戏的蹀步与梨园戏的走路,都是古代女子行路的步态,典雅古韵,婀娜多姿。它们又各有特色。这些动作既来自生活,又加以美化,使之比生活中的原样更鲜明、更清楚、更准确、更美。当然,程式也不是一种僵化的、一成不变的东西,中国戏曲艺术的程式就是一直不断演变发展着的。每一代优秀表演艺术家都有符合当时时代潮流的新改革、新创造,都在为戏曲程式宝库中添加新的东西,同时也不断淘汰已经陈旧的不能再用的东西。

    程式的创新应是非常慎重的,而且要经过舞台实践考验的。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时的骑马程式,就大大不同于传统戏中的骑马程式,该剧中解放军“滑雪”动作也是一种程式的创新。程式是可变的,但是它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范畴,就是说无论它怎么变,总还应该是程式,而不能变为非程式。这是戏曲程式发展所必须遵循的一条法则。

    观众欣赏戏曲艺术时,很重要的是欣赏戏曲程式的表演与运用。哪位演员能把固定的程式表演得很到位、富有美感,能运用程式塑造人物,就会受到观众的喝彩,他就是好角。如果他能“移步不换形”地对程式进行适当的变革,他就是戏曲表演艺术家。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