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 - 文艺的力量
戏剧写真 演出动态 戏剧视频 戏剧教室 戏剧文本 札记随笔 理论家专栏 戏剧名家 戏剧评论 人物访谈
北京文艺网
自媒体注册
北京文艺网自媒体发稿指南:
1、登录北京文艺网,点击北京文艺网会员注册,根据要求完成注册。
2、注册完成后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北京文艺网。
3、登录后,请点击页面中功能菜单里的我要投稿,写下你要投稿的内容,后点击确定,完成投稿。
4、你的投稿完成后需要经过编辑审核才能显示在北京文艺网,审核时间需要一到两天,请耐心等待。

傅谨:只有“梅兰芳”还远不够

2008-07-24 20:08:31来源:    作者:

   

作者:傅谨

    近50年里,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与其说发展,还不如说在衰退。

    近日,以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的梅兰芳大剧院举行落成典礼,这对北京这个超大型城市的文化娱乐界而言并没有特别引人注目。在此之前,声名更为显赫的国家大剧院开始陆续试演,尽管梅兰芳大剧院设计华美,内部装饰凸显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但在国家大剧院面前依然没有太多夸耀的资本。

    梅兰芳的名字依旧响亮。几年前,梅兰芳的故乡江苏泰州市已经有了一家完全同名的梅兰芳大剧院,可只不过短短三四年间,梅兰芳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戏曲,在这家剧院就已难觅其身影。打开这家剧院的网页,看到的几乎全是电影的放映广告。

    我们当然期望,北京的梅兰芳大剧院会比泰州的更幸运,况且这家剧院隶属于正处兴盛时期的原中国京剧院(刚更名为“国家京剧院”),又地处北京人口密集的黄金地带,相信它将是以京剧为主要表演内容、至少是主要演出戏曲剧目的剧院。而这样的剧院的落成,在京剧的诞生地北京,在创造了戏曲艺术的中国,本来应该是更为平常的事才对。

    晚近50多年来,从城市到乡村,中国文化娱乐设施的发展状况很不正常。虽然国民经济总量一直以超乎寻常的高速增长,但是在普通民众不知不觉中为这样的发展支付的昂贵成本里,就包括了文化娱乐生活在总体上趋于贫困化这一严酷事实。甚至,近50年里城乡的文化娱乐生活,与其说发展,还不如说在衰退。

    50多年前,中国各大中城市的娱乐和演出场所,比起今天要多得多。任何一位对中国现代史有研究的专家,对当年中国城乡的娱乐和演出业,都能如数家珍。有统计材料指出,1950年,共和国成立之初,上海市区经常演出的剧场多达109家,以后逐渐减少;到了1995年,剩下22家;2003年,全年每月有演出的剧场,更萎缩到只剩17家;与此同时,上海市的人口却增长到当年的3倍左右。
   
    问题更严重的是中小城市,在全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迅速转移的时代,中小城市恰恰是流动人口最重要的接收地;而在这些地区,尤其是各地县级城市,演出场所不仅没有同步增长,反而在逐渐减少。到20世纪末,已经有相当部分县城没有一家能够正常运转的剧场,即使残留有剧场,也可能全年完全没有演出,尤其没有戏曲演出。

    在它的背后,除了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漠视了民众文化娱乐方面的正当需求以外,还包括长期以来当政者对文化娱乐功能的错误理解。先是以政治代替一切,继而用经济替代一切,将文化娱乐完全纳入到政治或经济的轨道,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活动都被工具化。同时,不允许至少不鼓励主要为满足民众精神文化和娱乐需求的艺术存在,才会出现各城乡的艺术演出场所大幅度萎缩的现象。

    所幸,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个衰减的趋势,终于出现扭转的迹象,从2001年到2006年5年里,全国文化事业基建投资从19.84亿元增长到37.17亿元,虽然不是全部用于建设剧院,但也实实在在地推进了演出场所的建设。梅兰芳大剧院就是一个实例。中国京剧院已经很多年没有专门的甚至没有像样的演出场所,剧院主要的演出场所人民剧场,10多年前就已经破败不堪。

    可是,问题依然存在。现在的问题是,各级财政在包括演出场所在内的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越来越大,而城乡民众对于文化娱乐的渴求却并没有得到缓解。
   
    假如我们随意访问一个城市,或者只要细察各级政府的财政报表,就可以发现,这些日臻庞大的公共财政支出,竟被主要用于建设一些大型甚至超大型的、标志性的设施。而建设完成后,那些耗资巨大的剧院,除了一个巨无霸的地标式建筑躯壳外,往往票价昂贵、利用率极低,普通民众日常的文化娱乐场所依然付之阙如。

    以刚过去的2006年为例,全国文化事业机构基建项目总数为753个,计划总投资达276亿元。其中,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有79个,投资在亿元以上的包含了国家大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和多家省级大剧院等59个,这些大型设施所占用的经费,超过了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余下的经费,主要被用于文博和图书馆等公益文化事业领域。而从北京、上海和广州到地区级和县级中小城市,真正能够用于建设切合民众需求的中小型演出场所的经费,几乎是一片空白。

    回到梅兰芳大剧院的落成,它对北京的京剧迷诚然是件好事,但我们需要梅兰芳,还需要更多虽不如梅兰芳伟大却有更多亲炙机会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不能只有梅兰芳大剧院,更需要数以百计的、离普通居民更近、票价更为低廉的中小型剧场。


    (实习编辑:庞云鸽)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扫描浏览
北京文艺网手机版

扫描关注
北京文艺网官方微信

关于北京新独立电影有限公司 | 著作权声明 | 合作招商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协作单位